聖經地理專文
Searching for the Real Lukan Emmaus
呂榮輝教授著、張百路編譯
以馬忤斯這個地名,在整本《聖經》中只出現過一次。它之所以被提起,就是因為與路加福音中所記載的「以馬忤斯事件」有關。路加福音的作者告訴我們,這個村子“離耶路撒冷60希羅里(sixty-stadia),約11-12公里” (路24:13,直譯)。
[註:路24:13的距離,中文是25華里,原文是60 stadia。Stadia 試譯為“希羅里”即“希臘羅馬時代計算距離單位的里。”一個stadia相當於185-195公尺]
這個事件發生在大約兩千年以前。路加並沒有詳細地描述以馬忤斯這個村子,也沒有明確地指出它的位置,因此,我們傳承了好幾個傳統中的以馬忤斯地點,讓我們覺得十分困惑。譬如,猶太古史學者約西法,在他的著作中就提到三個以馬忤斯:(1)以馬忤斯:位於提比哩亞(Tiberias)一個溫泉的附近,(2)以馬忤斯:被羅馬的敘利亞總督瓦魯斯(Varus)下令焚毀的村子,(3)以馬忤斯:一個成為800位羅馬退役老兵拓殖地的村子。這三個以馬忤斯之中,第一個絕對不是路加福音中的以馬忤斯,第二個以馬忤斯被重建後改名為Nicopolis(尼可波里);第三個則是在Quloniyeh(科弄尼葉)的以馬忤斯。在這麼多可能的地點之中,聖經學者們只能在他們盡全力的推論之下,猜測出他們認為可能的「以馬忤斯」。例如,Taylor引用K.G. Jung的論文說:“有多達七個不同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以馬忤斯”。然而,K.G. Jung在他的著作中,也只討論了三個可能的地點。另一方面,Masterman提到了六個可能的地點,它們是:(1) Emmaus of the Apocrypha (‘Amwas-Nicopolis), (2) Emmaus of St. Luke (El-Kubeibeh), (3) Abu Ghosh (el ‘enab), (4) Quloniyeh (ha-mōçāh, Colonia), (5) el Khamsa, 以及 (6) ‘Artas。其中五個可能的以馬忤斯的位置如下圖所示:
四個可能地點的概況 Description of the Four Candidates
以下的討論將集中在這四個地方,分別為:(1)在現代拉特倫附近的Amwas(暗瓦,古代的Nicopolis尼可波里,又名 Emmaus Nicopolis);(2)在古代基列耶琳附近的阿拉伯村子Abu Ghosh(阿布固敘,Koriet el'Aineb el'enab);(3)El-Qubeibeh(艾爾-庫貝貝,Al-Qubeiba);(4)在現代Motza Illit附近的Quloniyeh(科弄尼葉)。這四者的前三個地方都位於(或在)耶路撒冷到約帕的“南路”上;只有艾爾-庫貝貝,則位於從耶路撒冷經過撒母耳墓(Tomb of Nabi Samwil)附近的那條取道呂大到約帕的“北路”上。
位於亞雅崙穀的暗瓦(現代的Kirbet Imwas),自馬喀比王朝至十字軍時期,在悠久的歷史和傳統上,就一直被稱為以馬忤斯。有些人認為,暗瓦這個地名,其實就是保留了以馬忤斯這個名字的阿拉伯語形式。也許正因為這兩個地方名字的拼寫十分相似,所以使人認為暗瓦就是知名的以馬忤斯。約西法提到,猶大馬喀比曾經在以馬忤斯這個地方擊敗了敘利亞的將軍高爾吉亞(Gorgias)。但是,約西法也只在一份邦邑和城市的名單中,提到了這同一個以馬忤斯。可是,將以馬忤斯定位為一個 “城市”,已經引起了一些反對者的意見:因為在路加福音中,以馬忤斯只是一個“村子”。不過,Jung認為,暗瓦-尼可波里在耶穌的時代,很可能只是一個小村子,但是到了約西法的時期,卻已經成長為一個城市了。
以馬忤斯曾經一度被羅馬的敘利亞總督瓦魯斯下令焚毀,後來被朱利斯-阿弗裡坎烏斯(Julius Africanus)重建。主曆211年,羅馬皇帝希利歐嘎巴魯斯(Heliogabalus)授予以馬忤斯一個 “πολιs”(城市)的地位,並將其名命為尼可波里(Nicopolis,以勝利女神Nike之名,為城市的名,因此,其名之意為“勝利女神之城”)。而以馬忤斯之所以會得到這個“城市”的資格,是經由這個城鎮裡,由朱利斯-阿弗裡坎烏斯所領導的基督徒團體、所遞呈的請願書而得,而且他自己也是一個基督徒。後來,這個城市還有自己的主教駐在該地。
暗瓦-尼可波里在早期基督教時期,是以當地具有療效的溫泉而著名。《波爾多的朝聖者》(The Bordeaux Pilgrim,333年)這本書,是聖保拉(Sant Paula,347-404年)於主曆386年所寫 ,稱為The Letter of Paula and Eustochium to Marcella, 耶柔米(Jerome)以及優西比烏(Eusebius),都認為這個地點就是路加福音中的以馬忤斯。
考古學者於1875年 ,由「耶路撒冷道明會聖經學院」(Dominicans of École Biblique in Jerusalem)負責,開始在暗瓦-以馬忤斯考古挖掘,並且斷斷續續地工作一直到1930年。其間,在主要的遺址上,發現了五個建築物的殘跡:其中一座、至今仍然屹立可見的,是十字軍時期所建、一座教堂的部分遺留。它是建在拜占庭時期一座教堂的廢墟上,而這廢墟上的教堂又是建在更早的一棟房子的地基上面!傳統認為,那棟房子原來就是屬於革流巴(Cleopas)的。另外,還挖掘出一個錯綜複雜的澡堂。
很明顯地,我們之所以難以接受暗瓦-尼可波里是路加福音中以馬忤斯的原因,就是它到聖城之間的距離。它距離聖城,正如一些手抄本中所提到的,大約是160希羅里(29.6公里),而不是路加福音所說的60希羅里(約11-12公里)。Metzger卻是持這種看法,試圖將暗瓦與以馬忤斯的位置合而為一。暗瓦-以馬忤斯-尼可波里,位於從耶路撒冷到約帕、 “南路” 28公里(153希羅里)的地方。實際上,耶路撒冷和以馬忤斯之間的距離是176希羅里或32.6公里。 Marshall說:這個距離, “如果兩個門徒吃完晚飯後再回聖城去,實在是不太可能” ;Hendriksen更直接地說,這個地方 “簡直不可能[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
筆者的看法:這個從耶路撒冷單程30多公里的距離,凸顯了一些問題。首先,來回六十幾公里的距離,一個普通人,平均需要連續不休息的步行13個小時才能走完,並且這情況前提的假設是,這段路的地勢,不是太難走。雖然Abel認為,對一個熟悉當地路況的巴勒斯坦人來說,這個距離將不會成為主要的問題。第二,筆者不同意Abel的看法是因為,除了實質上的距離,地形和路況應該也要列入考慮。這條從示非拉(Shephelah)亞雅崙谷的暗瓦(近拉特倫),到中央高地耶路撒冷的這條道路,沿著蜿蜒的山谷和丘陵,逐漸爬升了相對垂直高度600公尺的地方,在1比50,000的地形圖上,其水準的距離大約是35公里。Thomson曾經在他的書中描述:他騎馬從Kiuret el ’Aineb到耶路撒冷的行程,這是一段部分與暗瓦-以馬忤斯“南路”重疊的道路:“[它]讓疲憊的旅客見識到這個地區極端嚴峻的地勢”。第三,在這一年、這個時段的自然日照時間,並不足以讓革流巴和他的朋友有充分的時間和光線,在日落時分從以馬忤斯,步行單程30多公里的距離回到耶路撒冷,而且他們在稍微超過平常就寢時間的時候就已經抵達,這可能麼?基於以上這些原因,筆者並不同意,傳統上將暗瓦-尼可波里作為 “聖經中以馬忤斯” 的地點。
當十字軍來到聖地時,他們並不接受暗瓦-尼可波里就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他們的理由,大概跟筆者所持,是相同的看法,他們認為它的位置離耶路撒冷太遠了。當十字軍尋找 “聖經中的以馬忤斯” 時,他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在同一條從耶路撒冷、經過暗瓦-尼可波里、到約帕的 “南路” 上 ,測量60希羅里的距離時 ,卻發現他們到了Kiryat el-enab這個村莊。這個村子有一個人類長久居住的歷史印記,其年代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在舊約時代,它被稱為基列耶琳(Kirjath-jearim),這個名字的意思是 “森林之城。” 據此,後來的阿拉伯居民將它譯成Kiryat el-enab,這個名字一直使用到19世紀。
基列耶琳是基遍人的四座城邑之一(書9:17),它被分配給猶大支派(書15:9, 60),長久以來,一直也被人們稱為基列巴力(Kirjath-baal)和巴拉(Baalah),甚至到大衛王時期還是如此。約櫃在戰爭時被非利士人擄去、再歸還送到伯示麥人約書亞的田間以後,基列耶琳人就將它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20年(撒上6:10-7:2),直到大衛王將它移到大衛城(撒下6:1-16)。當時,這個村子是坐落在Deir el-Azhar的高崗上。今天,這座山丘上,在現代村莊的西邊,矗立著一間名為Notre-Dame-de-l’Arche-d’Alliance(聖母馬利亞約櫃)的教堂,它建於1924年,顯然是為了紀念這件事。
在以色列人被擄後,基列耶琳再次有人居住(尼7:29,拉2:25)。優西比烏斯和耶柔米提到它時,說它是位於從呂大(Lydda)到耶路撒冷這條道路上、約15或16公里處的一個村子。主曆70年,耶路撒冷被羅馬佔領並摧毀後,提多將軍將他大部分的老兵移送到各地去,他們可以在那裡得到最好的安置。然而,他一直將第十軍團留在耶路撒冷作護衛軍。
後來,提多將軍可能將第十軍團移至Kiryat el-enab村裡去駐紮。在那裡的時候,士兵們在原有的泉源上修建了一個蓄水池。之後,當伍麥葉王朝的哈裡發(Umayyard Caliph)將這條道路,重建成為拜占庭道路系統的一部分時,這個蓄水池就被納入一個大約建於九世紀中葉的阿拉伯商隊旅舍內。當十字軍來到這裡時,他們認為這間旅舍,就是那兩個門徒邀請耶穌與他們一起共進晚餐的客棧(路24:28-30)。在12世紀中葉,慈善騎士團(Hospitallers)在蓄水池上方,建了一個堡壘般的教堂,正式承認Kiryat el-enab就是 “聖經中的以馬忤斯。” 這間教堂直到現在還完整無損。在教堂的地下室中,人們可以看到在原本蓄水池的牆壁上面,註記著下面的字樣:Vexillatio Leg (ionis) X Fre (tensis)(羅馬第十軍團)。這表示,提多將軍曾經將第十軍團駐紮在這個小村鎮,為著保衛那條經由科弄尼亞(Colonia)、一路向東攀升到耶路撒冷的羅馬大道。
在村子的另一邊,羅馬大道一路向西通往尼可波里和沿海平原。Kiryat el-enab坐落在Deir el-Azhas高崗的斜坡上,向下俯瞰沿海平原,據守著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19世紀初,當法紀不彰的時期,Kiryat el-enab是一個名叫阿布固敘(Abu Ghosh)的地盤。雖然他的勢力大到可以公然藐視土耳其的管制,但還不至於強勢到足以對政府構成威脅,所以土耳其當局只好放任他、任他向過路的旅客榨取費用。那些不付「過路費」的旅客,就被囚禁在十字軍所建的教堂裡。逐漸地,這個村子因為這個強盜的名字而成為聲名遠播的「阿布固敘」。
1187年,十字軍在哈丁角(Horns of Hattin)戰敗後,這條路就由一些其他的道路取而代,Kiryat el-enab遂失其重要性。結果,多年來Kiryat el-enab享譽「聖經中以馬忤斯」的名聲,就被轉移到艾爾-庫貝貝(el-Qubeibeh)那裡去了。
十字軍之所以宣稱Kiryat el-enab就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他們的理由是:1)暗瓦-尼可波里距離耶路撒冷太遠,2)Kiryat el-enab是一個村子,而且它與耶路撒冷的距離,正好符合聖經中的描述,以及3)那間九世紀中葉的商隊旅舍,很可能就是當年革流巴和他的朋友以及耶穌,來到村子後吃晚餐的地方。Thomson也很自信地表示,他 “毫無疑問” 地,我們已經找到(並確定是)“以馬忤斯的位置”,就是Kiriet el ‘Aineb(即Kiryat el-enab),因為:1)它離耶路撒冷適當的距離,2)它在通往雅法的路上,以及3)它位於平原和山區之間的分界嶺上。但是筆者認為,除了適當的距離(符合路加福音中所描述之以馬忤斯的距離)以外,其餘的理由都不是很恰當。十字軍時期之前歷史資料的匱乏,也是筆者拒絕接受阿布固敘就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的另一個原因;不過自己也沒辦法提出更好的結論。
3.艾爾-庫貝貝(El-Kubeibeh,El-Kubbeh,Al-Qubeiba):
十字軍來到艾爾-庫貝貝後,給這個小村莊帶來了繁榮。這個村子成為耶路撒冷聖墓堂、大農業區的一部分;十字軍也在此建了一個教堂。然而,1187年十字軍在哈丁角戰敗之後,艾爾-終於在1244那一年,被人們完全地遺棄了。
自從十字軍被驅逐出聖地後,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裡,穆斯林不允許基督徒朝聖者從“南路”這條主要的道路前往耶路撒冷,這條道路從沿海平原而來,中途可以停留在Kiryat el-enab參訪以馬忤斯。也許是藉著心理補償的方式,基督徒在15世紀末時開始宣稱,艾爾-庫貝貝才是真正的以馬忤斯。事實上,自從1335年聖方濟會來到這裡以後,艾爾-庫貝貝一直就是一個朝聖的地方。它以「聖經中的以馬忤斯」的名譽形成了一個傳統,而且聖方濟會一直到今天還維持著這個傳統。
艾爾-庫貝貝位於耶路撒冷“北路”通往約帕的道路上,距離耶路撒冷約11公里。它坐落在一個平坦的山脊上,西邊有一些橄欖樹,四周環境優美。一個巴勒斯坦調查團的成員報告說,“從這裡可以俯瞰北路低矮山丘的美麗風景”。從艾爾-庫貝貝向東往耶路撒冷方向,大約4公里的地方,就是撒母耳墓。El Qubeiba這個名字,在阿拉伯語系中的意思是 “小穹頂。” 它跟以馬忤斯沒有任何的關聯,但是,也許可能與十字軍教堂的圓頂有一些關係。
如前所述,直到15世紀末(1485年之前),艾爾-庫貝貝才被十字軍宣稱為以馬忤斯的所在地。在此之前,朝聖者的報導及旅遊者的日記等,並未將艾爾-庫貝貝與以馬忤斯連結在一起。這是十字軍所偏愛的一個地方,他們的根據,是由於在1099年所發現的一個名為Castellum Emmaus的羅馬碉堡而認定。遺憾的是,這個碉堡的歷史並不能追溯至第一世紀。
1852年,聖方濟會注意到這個村子附近一座教堂的廢墟,並且在1861年(另有一說在1872年)買下它的產權。1902年,當他們在這個廢墟上建一個教堂的時候,在廢墟附近圍牆內挖掘,結果發現一個更古老會堂的殘留,他們相信其年代遠至十字軍和拜占庭時期。雖然沒有明確的事實可證明,但是人們卻仍然相信,這裡就是革流巴房子的遺址。1943年,在更深入地考古挖掘後證實,附近的村子在耶穌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在學者之中,Taylor認為艾爾-庫貝貝可能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Plummer也相信艾爾-庫貝貝是「聖經中的以馬忤斯」“可能的地方”。後者的信念是基於:1)艾爾-庫貝貝距離耶路撒冷剛好11公里,2)它位於Wadi Beit Chanina優美的環境中,以及3)它從十字軍時期起就受到傳統的青睞。巴勒斯坦調查團的領隊Conder在勘查巴勒斯坦後,出版了《西巴勒斯坦的勘查》(The Survey of Western Palestine)這本書,書中的結論說,在各種可供選擇的地點中,最有可能是以馬忤斯的地方就是el Qubeiba;其主要的原因是:1)它鄰近主要道路,2)它是一個迷人的村莊,3)它與耶路撒冷的距離,使得這個 “身分鑑定…顯然是在所有建議的地點中、最令人滿意的。” 筆者認為,除了距離以外,其他的理由都不太能令人信服。尤其是缺乏早期歷史確實的證據,使得筆者無法同意艾爾-庫貝貝成為「聖經中的以馬忤斯」。
第四個以馬忤斯的候選地點是科弄尼葉。它位於從耶路撒冷到約帕 “南路” 約5.5公里(30希羅里)的地方。Taylor引述Edersheim的文句,生動地描述這個美麗的地方:[他們]兩個人下午離開耶路撒冷的西城門,在路上走了半小時,到達高原的邊緣,之後高度開始下降。他們再度回到原來的路上,離開主要道路後,又走了半個鐘頭,抵達一個以葡萄聞名的美麗山谷。一條小徑緩緩地向西北方攀升。在小徑兩側大約相等的距離,各有一個村子,右邊是利弗塔(Lifta),左邊則是科弄尼葉(Quloniyeh)。沿著一條小溪漫步就到!山谷下,到處都是充滿柳橙和檸檬香味的果園,還有橄欖樹和蔭涼的角落。
科弄尼葉被稱為以馬忤斯的這說法,存在已經很長的一段時間了。第一世紀的約西法提到它時,將它與維斯帕先為他的退役老兵所建立的拓殖地(colony)連結在一起,他這樣敘述:“[維斯帕先]認為國家是他自己的私人財產。不過,他卻劃分了一個地方(χωριον,place),給那些從他軍中退役的八百個老兵,他將這個地方賜給他們,成為他們的聚居地(κατοικεσιν,habitation);這地被人稱為「以馬忤斯」(καλειται μεν ’Αμμαουs),因它距離耶路撒冷恰好60弗隆(threescore furlongs)。” [呂註:一弗隆約等於201公尺,60弗隆約等於12公里。] 我們知道,Κατοικεσιs的意思是一個屯墾區(settlement),或是一個拓殖地(colony),χωριον則是一個地區(field),一個地方(place),或是一個村子(village),它與πολιs(polis,城邑)形成對比,後者擁有更多的居民,更大的面積,或更好的城市體制,如同暗瓦-尼可波里一樣。
請注意,約西法並沒有說 “他們的屯墾區(拓殖地)名叫以馬忤斯”,他只是說:“一個屯墾區(拓殖地),“被人”稱為以馬忤斯。這表示,維斯帕先將他的800個退役老兵帶到一個小村子裡去定居,那個村子早就以「以馬忤斯」的名字為人所知。換句話說,當那800個退役老兵抵達的時候,以馬忤斯這個村子早就已經存在了。他們不是到這個村子(以馬忤斯)來開發一個無人居住的新拓殖地。這800個退役老兵到以馬忤斯來,由於這裡的土地很大但居民很少,很適合作為他們的屯墾區。以馬忤斯這個村子是在老兵建立拓殖地之前就已經存在了。這樣看來,人類居住在科弄尼葉的歷史,就算不比不暗瓦-以馬忤斯長遠,至少跟也跟它一樣的悠久 -- 可以追溯至主曆第一世紀,甚至比這時期更早。這樣悠遠的歷史,讓它夠資格成為一個「聖經中的以馬忤斯」的可能地點。
在這裡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科弄尼葉的確是路加福音24:13中的以馬忤斯,為何沒有任何朝聖者曾經提起它?答案是這樣的:拜占庭時期之前,人們並不瞭解與新約相關的那些聖經地方。反之,從第一世紀起,以馬忤斯這個小村子,一直以它的阿拉伯名字科弄尼葉為人所知,而比較後期的軍人拓殖地的名聲,卻已經蓋過了這村子原來的名。
其次,當朝聖者開始到聖地去尋找以馬忤斯時,之前由於馬喀比在暗瓦-以馬忤斯擊敗了敘利亞的高爾吉亞,所以從馬喀比時期起,暗瓦-以馬忤斯早就已經廣為人知。很自然地,它就成為那時唯一具有說服力的入選地點。
另外,人們在尋找聖經地點的時候,往往下意識地認為:一個地名就代表一個地點(地方),或一個地方就只有一個名字。但是事實卻正好相反。例如,以色列有兩個地方都名叫「伯利恆」,還有兩個都叫做「米斯巴」的,並且還至少有三個地方名叫「伯大尼」等。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卻同時擁有幾個不同的名字。例如,「基列耶琳」、「基列巴力」、和「巴拉」,指的是同一個地方,但有不同的名稱。因此,同樣地,為什麼我們不能同時有兩個以馬忤斯,一個是暗瓦-尼可波里-以馬忤斯,另一個是科弄尼葉-以馬忤斯?事實上,這正是約西法呈現在我們面前的資料:科弄尼亞-以馬忤斯,暗瓦-尼可波里-以馬忤斯,再加上另一個在提比哩亞的以馬忤斯。
很明顯地,那些反對選擇科弄尼葉為「聖經中的以馬忤斯」的原因,是因為它與耶路撒冷的距離只有30希羅里,而不是60希羅里(如路加福音24:13所記載的)。對於這個反對意見,可能的答案是這樣的:當路加說「60希羅里」時,其實在他的腦海裡,是一個來回的距離;這也是另一些解經學者所提的解釋。
科弄尼葉:聖經中的以馬忤斯QULONIYEH AS THE BIBLICAL EMMAUS
筆者傾向於選擇科弄尼葉作為路加福音24:13的以馬忤斯。理由是:基於它的位置、它的地點,以及它與耶路撒冷時空關係上的考量。科弄尼葉位於從耶路撒冷到約帕“南路”30希羅里的地方,實際上這是一個很理想的距離,它幾乎算是耶路撒冷的郊區。在這種關聯之下,筆者贊成接受這樣的推測:在第一個復活節的下午,兩個門徒是要回到他們的家中。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必須要在科弄尼葉找到革流巴他家的房子。一定要有這個推測才能成立嗎?不一定!如果革流巴是個單身漢,他可能只是從他的親朋好友租了一個可以睡覺的地方。另一方面,如果革流巴是一個已婚的男人,而那位不知名的同伴是他的妻子,那麼根據猶太傳統,他必定在科弄尼葉有一棟房子。然而,一個單憑人的力量所建造的房子,並不一定有足夠堅固的地基,可一直支撐這說法、到王后將科弄尼葉神聖化為聖址為止。此外,羅馬老兵在耶路撒冷被毀滅後,來到以馬忤斯-科弄尼葉,那已經是「以馬忤斯事件」以後、幾十年的事情了。就算革流巴曾經在那裡有過一棟房子,也可能早就撥給羅馬老兵使用了。
科弄尼葉與耶路撒冷有著非常完美的時空關係。革流巴和他的朋友在第一個復活節的下午離開耶路撒冷。他們雖然心中悲傷,但是按照正常的速度,走在回家的路上;而他的家,是在摩劄(Mozah)附近的以馬忤斯(科弄尼葉之前的名字)。這個半小時的路程,足夠讓復活的耶穌,將聖經中有關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並且將他們沮喪的信心恢復到火熱的喜悅。他還讓他們在晚餐桌上興奮不已。結果,這兩個門徒決定,馬上回耶路撒冷去傳講他們看到復活耶穌的好消息,以及他們新發現令人興奮的事情。
主曆30年4月9日這一天,在日落之後、天完全黑之前,所能提供給他們在傍晚天空的自然亮光,大約是半個多小時,這給了他們足夠的時間、連走帶跑地走了30希羅里(約5.5公里)的路程,並安全地回到耶路撒冷。而且,路加告訴我們,他們遇見了十一個使徒和他們的同人,聚集在一處,正在分享「耶穌顯現給西門看」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然後,革流巴和他的同伴也把他們自己的親身經歷都述說了一遍。
結論CONCLUSION
總之,雖然筆者傾向於贊成科弄尼葉才是路加福音所說的以馬忤斯,但是過去40年來,無數聖經學者、神學者以及考古學者在這個「聖經中的以馬忤斯」地點上所做的xuduo研究工作,仍然無法獲得明確的結論。至於路加福音所說的以馬忤斯之確切地點,「聖經地理」能提供多少線索?目前還無法得知。有一點筆者可以確定的是,我絕不接受某些聖經學者所下的結論說:以馬忤斯的故事只是一個傳説罷了。不過,筆者並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確定地說,科弄尼葉絕對就是路加福音中所說的以馬忤斯。也許,我們也像革流巴和他的朋友一樣:“眼睛迷糊了”(路24:16)。筆者不禁要問:「路加的以馬忤斯,何時才會真正地出現」?
註:本文節譯自呂榮輝教授2001年2月28日發表於第97屆「全美地理協會年會」「聖經地理小組」之論文 “ Searching for the Real Lukan Emmaus”。
資料來源:
呂榮輝教授編著,《2015聖地旅習手冊—以色列》,頁68-75。(2019年9月16日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