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尼西亞   Nicaea    (伊茲尼克  Iznik)

地圖 (點擊放大)
土耳其尼西亞(Nicaea,現名Iznik) 位置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概覽

尼西亞現在名為伊茲尼克(Iznik),在十六世紀和十七世紀時期,是著名的手工瓷磚業生產地。那些裝飾伊斯坦堡「藍色清真寺」(The Blue Mosque)裡面的藍色瓷磚,絕大部分來自伊茲尼克。

伊茲尼克位於伊茲尼克湖(Lake Iznik)東邊的一個小村鎮,如果從土耳其最大的都市,伊斯坦堡的方向,順著馬馬拉海(Sea of Marmara)公路過來,向東到Gebze,轉南到伊茲尼克湖西的Orhangazi,再向東順著伊玆尼克湖北岸約走48公里,即可抵達與湖同名的伊茲尼克。或者,從土耳其西邊的亞朔(Assos)過來,經過布耳撒(Bursa)後,向北走29公里到蓋姆利克(Gemlik),再向東順著伊玆尼克湖的南岸走大約30公里,也可以到伊茲尼克。

歷史

這城最初是由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一位將軍安提格納斯(Antigonus),於主前316年,建在一個古老的聚落之上,以他的妻子名字安提格妮亞(Antigonia)來命名。亞歷山大大帝去世以後,其麾下的另一位將軍萊森馬古斯(Lysimachus),也是他的繼承者,在主前306年成為diadochus(稱王),統治色雷斯(Thrace)、小亞西亞和馬其頓,因而進入安提格納斯在小亞西亞的管治領域。安提格納斯被萊森馬古斯打敗以後,他的首府安提格妮亞(Antigonia)也於主前301年淪陷。萊森馬古斯十分欣賞安提格妮亞的戰略位置,因此在將此城修建,以後就用他自己妻子的名,將城改名為妮開亞(Nikaia)。

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妮開亞擁有軍事上對內陸控制的重要位置,使得它被建設成為一座城堡,於是其軍事和行政的重要性與日俱增。雖然之後一場毀滅性的地震,摧毀了妮開亞大部分的防禦城牆,並且在主曆259年,整個城邑曾被日耳曼族的哥德人焚毀;但後來還是不斷的重建。這一點,證明了它的重要性,是由於它之位於淡水湖泊東端、處於兩條主要公路之交會點的。但是這個曾經被命名為安提格妮亞、妮開亞和尼西亞的伊茲尼克,現在只是一個毫不起眼、約僅1500居民的小鎮。但人們可藉由考查它周圍長達3公里、建於拜占庭時代的城牆,以及建築在4公尺高城牆上、現在已然毀壞的114座半圓形樓塔,去瞭解這個城鎮過去輝煌的歷史。

重要景點


土耳其尼西亞(現名Iznik) 3D衛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伊茲尼克那名為「伊斯坦堡門」(Istanbul Kapi)的北城門,寬度僅足夠讓一輛車通過。城門外層拱門中央的「固拱石」(keystone)已經失落,城牆下層的牆石有如一輛汽車那麼巨大;內層有一個較小的拱門,寬度比外層的拱門狹窄。城內的街道又乾淨又平坦;路旁有著成行的路樹。在通往東城門列夫克門(Lefke Gate)的街道上,有一些熱鬧的小商店。


左圖為伊斯坦堡門(來源:Wikipedia, by Paolo Monti);右圖為列夫克門(來源:Wikipedia, by Quartier Latin)

從城的中心點,可以看到這城所有的四個主要城門。西城門Göl Kapi,就是「湖門」(Lake Gate)的意思;湖門外面,就是那長達22公里的湖Iznik Gülü,古代稱為安克尼亞湖(Lake Anconia)。古羅馬元老院的遺址就在湖邊,當時基督教會的一些劃時代的決議,就是在那裡通過的。

城中心點的東南角落,則是聖蘇菲亞教堂(the Church of Saint Sophia),希臘名為「阿亞索菲亞」(Ayasofya),又被稱為「智慧的聖者教堂」(the Church of the Saint of Wisdom)、「神聖智慧教堂」(the Church of Divine Wisdom)或「至聖智慧教堂」(the Church of the Holy Wisdom)。這座現有的教堂,當初也是一個基督教堂,大約與君士坦丁所建的湖畔元老院同時建成,但卻在主曆1333年被獻給伊斯蘭教。整棟建築物的內廳,應該是在兩行柱子中有四行座位、三個走道;中央覆蓋著一座圓頂。一些支撐的牆壁已經修復,但是大部分的屋頂都不見了,地板上有一些破損的馬賽克圖案。主曆787年的「第二次尼西亞會議」,就是在這裡舉行的。


左圖為伊茲尼克的「聖蘇菲亞教堂」外觀(袁瑞娜 2009年攝) ;右圖為教堂內一景(張百路 2009年攝)

尼西亞與基督教歷史

今天,世界上有超過六分之一人口的基督徒,會背誦「尼西亞信經」。這信經是在主曆325年,於尼西亞(Nicaea)所舉行的「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定案所頒布的。這次會議主要的目的,是要解決由亞流斯(Arius)所倡導的異端。這一派的學者主張說:「在所有被造者之中,雖然聖子也許是最完美(perfect)的,但仍然僅是聖父上帝所「創造」之一(a creation of God the Father)」,亞流斯的反對者阿坦那修(Athanasius)卻堅持,「聖子與聖父有同等的特質(same substance)、同等的神性(same divinity)、和同等的永恆(same eternity)」,它的主張獲得大會通過,稱為Homoousia,以別於另一派Homoiousia的說法:「聖子與聖父有相似的特質similar substance)」。此外,尼西亞也是主曆787年舉辦第七次基督教大公會議」的所在地。這次會議中對「聖像尊崇(veneration of icons )」不同意見的決議,導致後來基督教整體的分裂。自從基督教起始以來,這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地方,對於全世界基督徒信仰所產生的影響,是任何其他地方所無法比擬的。

亞流斯異端,在所有異於基督教正統教義之中,最主要的是否認「聖子」的神性。這一派異端的起源,是來自一位敘利亞安提阿的聖經學者,盧西恩(Lucian of Antioch in Syria);他的兩名學生,尼克米迪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Nicomedia)和利比亞的亞流斯(Arius of Libya)將其主張推展到極致。當時各學說之間,對這神學上長期以來的爭論,使得君士坦丁大帝決定召開「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所有的主教,從阿爾勒斯(Arles)到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自迦太基(Carthage)到科爾多瓦(Cordova),全部被召集到尼西亞這個小城鎮,來解決和統一基督教神學上的歧見,特別是關於耶穌基督的「神性」問題。

亞歷山大的阿坦那修(Athanasius of Alexandria)是一位堅定持守正統教義信念的捍衛者,他所擁護的「同質論」(homoousia),闡明耶穌基督既具神性同時也具人性,並且本質上與上帝完全相同。這個理念,支持了第一次對亞流斯派神學理論的抗衡;亞流斯派否認耶穌基督的神性及三位一體的信念。異端學說對於正統教義抨擊的勢力,在這裡被削弱。但是人們必須知道,原本為異教徒的西哥德人(Visigoths),在他們的首領烏爾菲拉(Ulfila)被優西比烏差派為當地的主教後,他向他的族人宣教,使他們成為亞流斯派的基督徒。這些哥德人基督徒將他們的信仰傳播到大西洋東岸並且跨越直布羅陀海峽(Gibraltar Narrows),所到之處,受到烏爾菲拉翻譯的哥德語新約全書相當大的影響。

當教宗利奧三世(Pope Leo III)禁止在基督教敬拜儀式中使用聖像時,尼西亞再次成為基督教神學辯論的戰場。由於君士坦丁六世的母親愛琳(Irene)很重視聖像,因此運用她的影響力來召開「第七次基督教大公會議」,也就是「第二次尼西亞會議」,以解決在敬拜中「禁止使用聖像」(Iconoclastic)的爭議。那時元老院的建築物,因為年久失修而坍塌,只剩下一些圖案和雕像的飾物。因此,這次大公會議,就在位於尼西亞城中心的「聖蘇菲亞教堂」舉行。

這次會議的裁決,允許恢復教堂中的聖像,強調聖像可以被尊崇,然而唯獨上帝才能被敬拜。但是這個裁決,卻造成西方教會之間的許多誤解和摩擦。這次會議決議的結果,以及羅馬教宗權力的增加,種下了羅馬和君士坦丁堡在1054年分裂為西方的羅馬天主教與東方的希臘東正教的根源。這次會議,再次証明了尼西亞,在基督教世界的歷史路線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力。

張百路編譯/呂榮輝教授校稿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4年聖地旅習手冊土耳其、拔摩島,頁68-71(20181016日修訂)

相關圖文連結

[聖地查詢]:土耳其 Turkey

[精選相簿]:土耳其Turkey (4)-2009年10月聖地旅習:西北部 North-west region


刊登日期 : 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