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耶路撒冷   Jerusalem

地圖 (點擊放大)
耶路撒冷位置圖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地名附註

基礎 Foundation,平安之居所 Dwelling of peace

概覽

耶路撒冷城位於以色列中央山脈,位於從死海北岸到地中海的三分一之處,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古城,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耶路撒冷原名耶布斯,自3000年前被大衛王攻下並將其定為首都,故又稱「大衛之城」或稱「錫安」;其後,所羅門王在這裡建造第一座聖殿,使耶路撒冷成為猶太人的宗教和權力中心。

歷史上,耶路撒冷曾經歷數度浩劫,包括主前586年被巴比倫人徹底拆毀,百姓被擄。及至主前538年,波斯王下令猶太人回歸重建聖殿。羅馬統治時期,希律王曾在這裡大興土木,擴建聖殿山及重建聖殿;耶穌在世時,也曾在此教訓百姓,並在這裡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不久,因猶太人的叛亂,耶路撒冷又在主曆70年及135年遭受羅馬軍隊的嚴重毀壞。猶太人被趕出猶太地,從此顛沛流離,成為沒有應許之地的選民,過著流亡的生活。此後一千多年,耶路撒冷也經歷多次政權更迭,直至1948年以色列復國,耶路撒冷才再度隱定繁榮起來,至1967年完成耶路撒冷統一。以色列並於1980年,片面宣稱耶路撒冷為「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新舊融合、繁榮且充滿活力的國際大都會,是以色列政府所在地,也是以色列最大的城市,人口約80(2011)

耶路撒冷舊城是一座宗教聖城,它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宗教的聖地。根據《聖經》及猶太人的歷史記載,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王國的政治及宗教中心,有許多關於聖殿、君王和先知的遺蹟,例如西牆、西牆隧道、大衛之墓等;對基督徒而言,耶穌在這裡釘十字架,埋葬與復活,是基督教的發源地。因此,在耶路撒冷舊城隨處可見到《新約聖經》記載的聖蹟,例如聖墓堂、升天堂、馬可樓、客西馬尼園等;而在聖殿山的磐石圓頂寺(Dome of the Rock),是在主曆七世紀的伊斯蘭統治者所建,不但被回教徒視為聖地,也是耶路撒冷重要地標之一。

地理

*位置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 北緯31°47′東經 35°13′。位於以色列中央山脈的高原,海拔在 750 公尺左右,緯度線與死海北端相同,其東南面是猶大曠野,東距約但河約 30 公里,西距地中海約 49 公里,西及南面是猶大山區,北面則是以法蓮山區(見頁首地圖)。耶路撒冷城的四周群山環抱,現今的面積約158平方公里,由東部舊城和西部新城組成。從舊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而舊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

耶路撒冷位於中央山脊的分水嶺大道上,南接伯利恆、希伯崙、別是巴;北通伯特利、示劍等地。而從死海到地中海,又有幾條東西向的道路,因此,耶路撒冷正位在這些要道的交匯點,因而成為歷代以來的政治、宗教及商業中心。

現代耶路撒冷城的位置及範圍(地圖來源:Google maps)

*氣候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線以北的北緯3147分,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型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冬季一般也很溫和,但因位於高海拔地區,有時會很冷,甚至還會降雪,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攝氏12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攝氏29度。 10月至4月是雨季,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毫米,從5月到9月的夏季幾乎不降雨。秋末,耶路撒冷常有非常乾熱的熱風(Scirocco) 吹襲,這風是從東南面的沙漠吹來。

耶路撒冷正位於猶大山地南、北走向的分水嶺上,因此,降雨所引發的「逕流」,不是流向耶路撒冷的西邊就是流向其東邊。在分水嶺東邊的猶大曠野,就是位於所謂的「雨蔭區」。從橄欖山往東行,人們立即可以感受到,氣候變得非常乾燥。雲帶著從地中海汲取的水氣向東移,每當接觸到耶路撒冷所位處的猶大山地西坡時,水氣就形成雨水下降,反之猶大山地的東坡的雨蔭地帶幾乎完全沒有雨。

*地形

(地圖來源:聖經考古耶路撒冷地形圖 2013)

I. 山地 / 丘陵

古代的耶路撒冷城建於猶太山嶺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除北面外,城的三面十分陡峭。由東至西,有下列三條主要的丘陵帶:

A. 橄欖山(Mt. of Olives

橄欖山位於汲淪溪谷的正東邊。實際上,橄欖山是一個小山脈而不是一座山峰,它是一條南北走向的丘陵帶。它的最高點大約是海拔830公尺。

B. 俄斐勒丘陵 / 大衛之城(Ophel Hill or the City of David

俄斐勒位於「橄欖山」下的汲淪溪和「西邊丘陵」的中央谷地(Tyropoeon) 之間。俄斐勒的地位很重要,因為它控制了當地最主要的水源:基訓泉。它的最高點僅有700公尺,最低點是630公尺。大衛王由耶布斯人手中攻佔這丘陵地,並且將它定為以色列的國都(撒下5:6-7; 代上11:4-8)。從俄斐勒(大衛之城),人們必須上坡才能登上「聖殿山」(又稱摩利亞山),也就是所羅門王時期所建(代下3:1)、後來希律王擴建並且加強鞏固的區域。聖殿山的高度比起橄欖山和西邊丘陵都來得低。最初的耶路撒冷城,並不像撒瑪利亞那些城一樣地建立在山丘的頂端上。事實上,耶路撒冷四周眾山的高度,都比耶路撒冷城區的本身要高。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耶路撒冷的位置,實在不具備建立都城的戰略條件。詩篇的作者在詩篇1252節說:「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祂的百姓,從今時直到永遠」,指的是這時代的耶路撒冷城。事實上,耶路撒冷的保護者就是耶和華。

耶路撒冷大衛之城的空中鳥瞰圖,前方為聖殿山及汲淪溪谷,左後方為欣嫩子谷(照片來源:BiblePlaces.com)

C. 西邊丘陵(Western Hill

「西邊丘陵」緊鄰欣嫩子谷的東邊和北邊。西邊丘陵的高度大約是770公尺,所以它的海拔比大衛城要高出許多,但是還是比橄欖山要低。西邊丘陵的位置,是在上圖「耶路撒冷的地勢圖」,標示為「上城」的部分。

II. 溪谷

A. 汲淪溪谷(Kidron Valley

古代的耶路撒冷有三個主要的溪谷。汲淪溪谷是個深谷,位於聖殿山的東邊;它將聖殿山和橄欖山分隔開來。在以色列王國時代,它成為耶路撒冷城的東面城界(王上2:36-37)。約珥書三章二節及十二節的約沙法谷可能就是汲淪溪谷。耶路撒冷的主要水源有二:一處位於汲淪溪中游的基訓泉(現名處女泉Virgin’s Fount),泉水通過入口暗道流入城內;另一為艾邑井(Bir Eyyub or Job’s well) ,可能是舊約的隱羅結泉(En Rogel),位在汲淪谷與欣嫩谷的會合處。

B. 中央山谷(Central Valley

在聖經時代,這個介於西邊丘陵和俄斐勒之間的中央山谷叫作「泰羅邊谷」(Tyropoeon Valley) Tyropoeon Valley 意為「起司製造谷」(Cheesemake Valley) ,因谷的上源為製造「起司」的地區,製造過程所剩的「起司水」(cheese water) 就順著這谷而往南流入汲淪溪。中央山谷從北邊的大馬士革門,往南延伸至西羅亞池附近與汲淪谷連接,把聖殿、大衛城和西邊的上城分隔。隨著千百年來耶路撒冷多次的被摧毀和重建,這個谷地就被棄置在谷裡的破瓦殘礫逐漸地填高了。今天為人所熟悉的聖殿的西牆(即哭牆)和安東尼亞堡西面都是建在中央山谷之西岸。古時,為了連接中央山谷東西兩山的城區,便需建橋跨谷,現今的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是遺留下來的跨谷橋之一。

位於西牆左方的威爾遜拱門 (C.Y. Tang 2012年攝)

C. 欣嫩谷(Hinnom Valley

這谷又名The Valley of the sone of Hinnon (欣嫩的兒子) 。在耶穌時代,它是耶路撒冷城的西界,從雅法門往南繞過錫安山到耶路撒冷的南邊,形成了耶路撒冷城的南界。它在俄斐勒山丘的東南角與汲淪溪谷會合,再往死海而流。在新約時代,欣嫩子谷成了地獄或冥府的同義詞(參太5:22;路12:5)。

*人口:

2014年,現今耶路撒冷城的人口為1,124,300人,其中62%為猶太人,35%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1%為其他人口。現代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社會階層,同處一城。

*舊城分區:

今天的耶路撒冷舊城面積只有1平方公里,被一圈城牆圍繞,這舊城是建造在兩座山上:東山(即大衛之城,又稱下城)和西山(又稱上城) 。全城被兩條主要的街道縱橫分為四區:第一條為東西向的街道稱為David (大衛街),從西面的雅法門開始,由西到東貫穿舊城,到達城東的聖殿山。第二條街道為Beit Habad貫徹南北的,由北面的大馬士革門開始,向南至大衛街,再到錫安門。兩條主要街道形成一個大十字,把舊城分為四部份。這樣的劃分是從主曆2世紀,羅馬王哈德良(Hadrian) 時代開始。當時他鎮壓了第二次猶太人暴亂(132-135)之後,將耶路撒冷改名為Aelia Capitolina ,並重新劃分街道,南北大街稱為Cardo Maximus,東西大街稱為Decumanus。自此之後,耶路撒冷城便略分為四部份。這樣的羅馬式大道,可在一幅第六世紀的馬達巴馬賽克地圖看到。在這地圖的中央是耶路撒冷,其中有一條兩旁豎列著羅馬式圓柱的道路:從北方(左邊)的大馬色門一直往南貫穿耶路撒冷的市中心;這條道路,被稱為南北「大道」(cardo),或南北「商業大道」(cardo maximus)。

馬達巴馬賽克地圖中的耶路撒冷城,中有貫穿全城的羅馬大道(圖片來源:BiblePlaces.com)

現今的舊城,這四區各由四個宗教與種族所聚居,稱為: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各區各以其聖地和宗教建築物為中心。

☆亞美尼亞區:重點是聖雅各教堂Cathedral of St. James,大部份的地方屬於亞美尼亞的修道院。

☆基督徒區:有聖墓堂(Holy Sepulchre),傳統和考古指向此處為耶穌被釘十字架、埋葬和復活之處,苦路或稱悲苦路從東面的獅門/司提反門進入,以聖墓堂為終站。

耶路撒冷的聖墓堂(盧瑞興 2011)

☆穆斯林區:面積最大,亞拉伯人居多,中心點是聖殿山。上有磐石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由統治者Abd el-Malik688-691年建造。這是穆斯林世界的第三至聖之地。

☆猶太人區:聖地是西牆(又稱哭牆)。西牆仍然保留著第一世紀聖殿西牆的大石塊,是猶太人區最靠近聖殿原址的地方,猶太人常到這裡讀經祈禱,或舉行其他節慶。

耶路撒冷舊城分區圖 (地圖來源:Israel Field Book by G. Wiemers)

簡史

耶路撒冷簡史

年份

時期

重要史事

1800-1020B.C.

亞伯拉罕時期的耶路撒冷

進入迦南時期

撒冷王麥基洗德迎接亞伯拉罕(14:18)

摩利亞山獻以撒(22:2)

以色列人曾攻取此地,但沒有完全佔領(15:63)

1020-930 B.C.

統一王國時期的耶路撒冷

1000B.C. 大衛攻取耶布斯人的耶路撒冷後,定都於此(撒下5:6-9)

960B.C. 所羅門在此建第一聖殿(王上6:37-38)

930-586 B.C.

王國分裂及亡國時期

930B.C. 王國分裂後,南國仍以此地為首都

712B.C. 希西家在耶路撒冷建水道

586B.C. 巴比倫攻陷並毀壞耶路撒冷

586-63 B.C.

第二聖殿時期的耶路撒冷

538B.C. 波斯王下令猶太人回歸重建聖殿(1:1)

169B.C. 西流基王朝安提阿古四世褻瀆聖殿,引發馬喀比起義

63B.C. 羅馬將軍龐培佔領耶路撒冷

63 B.C.- 313A.D.

古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18B.C. 大希律重建第二聖殿

5B.C.-31A.D. 耶穌降生,最後於耶路撒冷受害,並且復活

70A.D.耶路撒冷及第二聖殿遭受羅馬軍隊嚴重毀壞

306A.D.君士坦丁統治羅馬

313-638 A.D.

拜占庭時期

313A.D. 君士坦丁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

326A.D.母后海倫娜巡視耶路撒冷並興建聖墓堂

330A.D. 遷都拜占庭

614A.D. 波斯人曾佔領耶路撒冷,許多教堂被摧毀

638-1099 A.D.

回教統治時期

638A.D. 回教徒統治阿拉伯後,佔領耶路撒冷

691-701A.D. 先後建造盤石圓頂寺及亞克薩寺

1009-1010A.D. 耶路撒冷許多教堂被毀

1099-1187 A.D.

十字軍時期

1099A.D. 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國,重建城堡及教堂

1187-1917A.D.

撒拉丁到奧圖曼時期

11871260A.D. 撒拉丁及滿美露先後興起,佔領巴勒斯坦地區

1517A.D. 奧圖曼統治,蘇萊曼大帝曾修建耶路撒冷

1917-1980A.D.

近代

1917阿蘭比將軍進入耶路撒冷,英國托管時期

1948猶太復國開始,耶路撒冷由以色列及約旦分治

1967六日戰爭後,耶路撒冷完全統一

1980宣稱為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聖經出處

《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都提及耶路撒冷,提到的次數有779次。在創世記1418節中提到撒冷王麥基洗德的「撒冷」,一般認為是後來的耶路撒冷。在約書亞時代,耶布斯人住在這裡,被稱為耶布斯城(15:8)。至大衛作以色列王後,他攻取了耶布斯城,改名為耶路撒冷,並定為國都;所羅門更在這裡的北邊建聖殿,從此,耶路撒冷便成為以色列民族世世代代的政治和宗教中心。詩篇的作者形容耶路撒冷是一個華美的城市(詩48:2);他並且要我們為耶路撒冷求平安(詩122:6)。即使在以色列人被擄期間,他們仍舊懷念耶路撒冷說:「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137:5) 猶太人甚至看耶路撒冷為世界的中心,以西結書55節說:「主耶和華如此說,這就是耶路撒冷。我曾將他安置在列邦之中」。

《聖經》記載耶穌騎著驢駒榮耀地進入耶路撒冷(21:1-11; 11:1-11; 19:28-38; 12:12-16)。耶穌卻為耶路撒冷哀哭(23:37),並預言聖殿和聖城將要被毀(24:1-2; 21:5-6, 20-24);後來,祂在此與門徒共進最後的晚餐(26:17-20; 22:7-14 ),然後在耶路撒冷的各各他被釘十字架,埋葬,三天後復活(27:33-35, 57-60; 28:1-7),並向門徒顯現(24:33-36)。基督教教會在耶路撒冷開始成立(2:5, 14, 41-42),並由此將福音傳到全地(1:8)。耶路撒冷也是將來新天新地的預表,將來的永遠國度,被稱為「新耶路撒冷」。(21:2)

考古研究

1838年,被稱為「聖經地理學之父」的美國神學家羅賓遜(Edward Robinson)前往耶路撒冷進行勘察工作,除了完成一系列的地形測量外,他還發現了希西家水道、希律亞基帕時代所擴建的耶路撒冷城牆遺蹟及位於聖殿山西南角的拱門遺蹟,現稱為羅賓遜拱門(Robinson’s Arch)。他在1841年,首次發表了有關巴勒斯坦地勢研究的報告,影響日後耶路撒冷考古研究的發展。

聖殿山西南角的羅賓遜拱門 (郭懷恩 2012年攝)

耶路撒冷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是在1863年進行。當時,英國的威爾遜(Charles W. Wilson) 前來耶路撒冷幫助改善當地的食水系統。他利用這個機會,在城的地下挖掘隧道及豎坑(shafts) 進行探測古代遺蹟。他鑑定了通往聖殿西邊入口橋的拱門及拱頂,現稱為威爾遜拱門(Wilson’s Arch)

1867年,沃倫將軍(General Sir Charles Warren) 在耶路撒冷開始了為期三年的「地下」發掘。他的工作主要是在聖殿山周圍進行,他發現了從聖殿山掉下的巨大石塊、排水溝系統(gutter system)及希律聖殿的地基等,開啟了聖經考古的新紀元。他最重要的發現為一條連接基訓泉地下水道的古代豎坑,稱為沃倫通道(Warren’s Shaft)。這通道被公認為是當年大衛的將領約押用來進入攻取耶布斯城的通道(撒下5:8)。在1880年,德國人席克(Conrad Schick) 在在希西家水道內發現了有名的西羅亞銘文。

希西家水道內仿製的西羅亞銘文(郭懷恩 2012年攝)

麥卡李斯特(R.A.S. Macalister) 及鄧肯 (J.G. Duncan)1923年,在大衛城東邊耶布斯塔的範圍內,發現了石造的梯階城牆(Stepped Stone Wall)

19611967年,肯揚(Kathleen M. Kenyon) 繼耶利哥的考古研究後,取用分層發掘法探測了耶路撒冷幾個地區。最受人注意的地點包括:在聖殿山南牆外,發掘出拜占庭時代的房屋及其它遺址。

耶路撒冷回歸以色列後,馬扎爾 (Benjamin Mazar) 開始一個從1968 1978年的十年挖掘時期。他的研究聚焦在聖殿山西南及南部區域。他在聖殿山遺址發現一塊刻有「吹號角之地」 (the trumpeting place )的石塊。這塊切割的石塊標記著祭司吹角,向百姓宣告聖日之地點,同時也是作為祭司站在聖殿西南最高處的一個護欄。他的孫女Eilat Marzar,於1986年在基訓泉(Gihon Spring)附近的大衛城開始作考古研究,先後發現了大衛的王宮(2007) 及所羅門所建的一道城牆(2010)

因著不同的因素,包括政治及社會的阻力,耶路撒冷的考古研究並不容易展開。儘管如此,因著考古學的發現,讓我們對聖經的歷史,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每一個發現都幫助我們在讀《聖經》時,有更深的洞察及了解。

地名詳解

耶路撒泠這名字,從語源學(Etymology)的觀點看,很難確定出於何源。學者多數認為是源出於跟閃語糸(Semitic origin)有關的希伯來字意為平安(peace)shälōm (shalem)。或又認為是源於聖經中的撒冷(Salem, 見創1418及詩762)

主前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埃及的一件通告曾提到Urusalimum;主前十四世紀的亞瑪拿 (the Tell el Amarna) 書簡之一提到Urusalim,意為「和平的城市」(City of Peace)之後亞述人(the Assyrians)稱它為Ursalimmu;希臘和羅馬人則稱之為Hierosolyma。但阿拉伯人卻稱它為El Kud意為「聖城」(Holy Town)

在聖經中,耶路撒冷還有一些別的名。譬如說,耶利米書中就有三個:(1)「那時、人必稱耶路撒冷為耶和華的寶座(the throne of the Lord)… (3:17) (2)「在那日子猶大必得救、耶路撒冷必安然居住;他的名必稱為耶和華我們的義(the Lord is our righteousness)(33:16) (3) 「這[耶路撒冷]城、要在地上萬國人面前、使我得頌讚、得榮耀、名為可喜可樂之城 (a name of joy, a praise and an honor or a glory);萬國人因聽見我向這城所賜的福樂、所施的恩惠平安、就懼怕戰兢(339)

以西結書中有兩處:(1) 23章提起阿何利巴「她們的名字、姐姐名叫阿荷拉、妹妹名叫阿何利巴論到她們的名字、阿何拉就是撒瑪利亞、阿何利巴(Oholibah)就是耶路撒冷(234)(2) 48章提到耶和華的所在「從此以後,這[耶路撒冷]城的名字必稱為耶和華的所在(4835)。這名,英文聖經作Jehovah- Shammah。請注意這裡說的是Shammah不是Shememah,後者意為desolate或荒涼(624)

以賽亞在三節經文中提到五個名字:「我也必復還你的審判官、像起初一樣,復還你的謀士、像起先一般;然後、你[耶路撒冷?] 必稱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the city of justice or righteousness and the faithful city)(126) ;他們「要稱你[耶路撒冷]耶和華的城、為以色列聖者的錫安(the city of the Lord, the Zion of the Holy One of Israel) (6014) ;「你卻要稱為我所喜悅的(hephzibah, i.e., my delight is in her) (623-4) 。撒迦利亞不但說耶和華要稱耶路撒冷「為誠實的城(a city of truth or the faithful city) (83),還應許「要領以色列百姓回來居住在耶路撒冷中 (87, 8)

圖片

耶路撒冷的古城(前)及新城(後)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古城雅法門及大衛塔Tower of David ( 來源 : S.Tang 2012年攝 )

耶路撒冷城外一景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耶路撒冷考古公園Archeological Park ( 來源 : 郭懷恩 2012年攝 )

西牆又名哭牆 Western Wall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西牆隧道內Western Wall Tunnel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西牆隧道的貯水池Struthion Pool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畢士大池遺蹟Pool of Bethesda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悲苦路第三站 Via Dolorosa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聖墓堂內的Chapel of the Angel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花園墓一景 Garden Tomb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花園墓的髑髏山Skull Hill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橄欖山升天堂Chapel of Ascension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主禱文堂Pater Noster Church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客西馬尼園 Gethsemane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萬國堂 Church of All Nations ( 來源 : S.Tang 2012年攝 )

錫安山的馬可樓 Upper Room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錫安山的大衛之墓Tomb of David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雞鳴堂Church of St. Peter in Gallicantu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雞鳴堂彼得否認主的雕像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以色列博物館內死海古卷館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以色列博物館內的聖殿模型 ( 來源 : C.Y.Tang 2012年攝 )

資料來源

*呂榮輝編著《聖地旅習手冊:以色列、約旦》,高雄:聖光神學院,2012pp.84-89

*呂榮輝編著《聖經地理講義》高雄:聖光神學院,2011pp.87-103

*梁天樞著,《簡明聖經史地圖解》台北:橄欖基金會,1998,頁。

*威廉拉索著,麥偉儀、吳偉強譯,《耶路撒冷》香港:漢語聖經協會,2004

Mark Chan,耶路撒冷地理-聖經考古網站,2010 (http://www.marksir.org/2010/02/blog-post.html)

Mark Chan,耶路撒冷舊城四區-聖經考古網站,2011 (http://www.marksir.org/2011/08/blog-post_25.html)

Walter A. Elwell (英文總編、陳惠榮 (中文主編、高陳寶嬋、遲衍昌譯,《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頁1674-1679

Jeffrey F. Miller著、呂榮輝譯,《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高雄:聖光神學院,2011年修訂版,pp.62-85

Galyn Wemers, 2012. “The History of Archeology in Jerusalem,” In Jerusalem - History, Archeology and Apologetic Proof of Scripture. Iowa, Last Hope and Publications, pp.17-19.

The Holy Land-The Land of Jes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rusalem

刊登日期 : 2016/10/27   修訂日期 :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