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大衛塔/希律城堡   Tower of David/Citadel    (耶路撒冷歷史博物館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Jerusalem)

地圖 (點擊放大)
大衛塔的位置圖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概覽

大衛塔位於耶路撒冷舊城的西側,靠近雅法門(Jaffa gate),為希律城堡的一部份 。因塔樓高聳,成為舊城的顯著地標之一。希律城堡為希律時代所建的行宮之一,原有三座塔樓,用以加強城堡的防禦功能。這地因經歷多次戰事,城堡建築已經數度毀壞及重建。目前的建築物約為14世紀滿美路 (Mameluke) 時期遺留下來,再經鄂圖曼時代的修復和擴建。事實上,現今的大衛塔原是回教寺的塔樓。

David's Tower1967年,以色列收復耶路撒冷後,已將之改為「耶路撒冷城歷史博物館」,展示耶路撒冷各時代的歷史及出土文物。在城堡中的廣場,可看到各時期遺留下來的古蹟;沿著城牆上的走道漫步,可遠望耶城不同景觀。

耶路撒冷古城地標之一的「大衛塔(C.Y.Tang,2012年攝)

歷史

雅法門(Jaffe Gate),位於舊耶路撒冷城西與新耶路撒冷市的交匯點。門內是舊城,門外的新城是現代化的耶路撒冷。矗立在這城門附近的城堡(Citadel),有一座高塔,一般稱之為「大衛塔」(Tower of David)。這座高塔並非大衛所建,但這城堡卻經歷過兩千年的風霜,並見證過一幕幕這城的歷史。

Jaffa Gate and David's Tower 大衛塔

位於耶路撒冷城西的雅法門,其右後方為大衛塔 (C.Y. Tang,2012年攝)

希臘-羅馬時代

這塔所在的城堡原是希律王所建宮庭的一部份,希律在宮庭的北牆及其左右,各建了三個碉堡。東北方的碉堡,以他兄弟的名稱之為Phasael堡;中間的碉堡,以他好友的名稱之為Hippicus堡;西北邊則是以他愛妻的名稱之為Miriam堡。因為耶城的防禦弱區是在城北,尤其是西北方,這三個碉堡,便成為當時耶城防禦工事的一部份。

大衛塔及希律城堡(Citadel) 的模型 (盧瑞興2012年攝)

這個弱區,想必為歷來的統治者所共識。事實上,希律王所建的這三座碉堡,其中兩個可能建於在他之前的哈斯摩蓮王朝(Hasmoneans, 141-63 B.C.)的基址上。存留至今的大衛塔,現已考證出不是希律時代的原建築,而是後代重建於古代城樓的地基上。當羅馬第十軍團攻取耶城,摧毀聖殿時,他們很欣賞希律城堡之美而未加以破壞,並且將它作為軍營。主曆324年以後,拜占庭從羅馬接手統治耶城時,也曾對這城堡加以修護。

阿拉伯、十字軍、滿美露時代

回教勢力於主曆638年進入耶路撒冷,統治它460年,並且在這城堡南部加建一個小碉堡(至今仍可見其廢墟)十字軍在1099年進入耶城之後,曾把這城堡送給拉丁教會的主教,就是從披薩(Pisa)來的Diambert主教。於是,這個存留下來的碉堡也就被之後的世代稱為「披薩人的塔」(Tower of Pisans)。但從1118年開始,一向在阿克撒清真寺(Al-Aqsa)駐紮的十字軍諸王住進了這城堡,並使它成為十字軍的總部。

East Tower 東塔樓

城堡東邊的「東塔樓」(East Tower) (郭懷恩2012年攝)

然而,存留到今天的城堡,既不是希律或是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也不是阿拉伯回教的殘遺,而是滿美路的統治者的傑作。當十字軍諸王被打敗而退出耶城時,城中所剩下還未被催毀的防禦,就只有這一個城堡。滿美路入主耶城後,於1310年大肆修整希律所建的城堡,並在城堡的西南加建一座清真寺。因此城堡存留至今的建築物,很可能都是當時的蘇丹Nasser Muhammad Ibn Kafoun所修和重建的。不過在滿美路時代,這城堡僅是當作內部安全武裝部隊的駐紮營而已。

鄂圖曼時代

Court of the Citadel鄂圖曼從十六世紀(1517)開始統治耶路撒冷全地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終了(1917),整整有四百年之久。現有的耶路撒冷城牆及圓形的回教塔樓,就是蘇丹蘇萊曼 (Sultan Suleiman the Magnificent)所建,他並且也為城堡加建一個相當美觀的東門(門頂石頭上刻有關於他的記載)

大衛塔及城堡內廣場一景 (盧瑞興2012年攝)

鄂圖曼帝國慢慢衰退,城堡亦隨之而失修,不過其中仍有兵營及幾尊行儀式時用的大砲。德皇Kaiser Wilhelm II 1898年訪問耶城時,部份的護城河溝被填滿,城堡與雅法門之間的城牆也因而拆掉,以便德皇及侍從人員的騎乘可以氣派的進入。從這時候開始,城堡的軍事任務就結束了。

近代

及至突厥人(the Turks)1917年離開耶城時,城堡不過僅是一個垃圾及廢物的堆丘(mound)而已。第一次大戰後,英國托管政府進入耶城時,他們對這個「金城」(Golden City)之如此被忽略修整,感到極大的震驚。因此他們即按著他們所熟悉的聖詩(Hymn books)之描述,以及自己的想像力,開始一個徹底的清除及修復運動。為著這個目標,英國派來統治耶城的長官Ronald Storrs爵士,設立一個民間團體,叫作「促進耶路撒冷會」(Pro-Jerusalem Society)來負責其事。他們努力的重點之一,就是恢復這城堡,把它變成一個為耶城各種信仰而設的文化中心及史跡點,並在城堡中開始各種文化活動。

英國托管(British Mandate)的時代於1948年結束,接著就是以色列的復國,但戰爭立即隨之而來,獨立戰爭的結果,使得耶城及這城堡都落在約旦王國的控制之下。之後的19年中,耶城分裂統治,城堡中的一切文化活動亦都停止。但在1967年耶城被收復後,城堡的修整計劃立即開始,並且決定將它設為「耶路撒冷城歷史博物館」;城堡以內的考古工作亦同時進行。考古所出土的文物,現在是以複製品的方式陳列在館內。現代科技的應用,使得這博物館不但成為一個文化與教育的中心,並且也提供許多可使訪客享受的設備;夏天的夜晚,城堡內的庭院,常有各種的活動。

Citadel

城堡內的環城走道 (盧瑞興2012年攝)

為適應訪客的需要,全城堡設有三個主題區。(1)展示區:幾個展示室把耶路撒冷的歷史,按著斷代的方式把每一個歷史時期分別地展示;(2)流覽線:沿著城堡的牆而走,在幾個特定點流覽現代的耶路撒冷城的景觀;(3)考古區:在「考古園」區(archaeological garden)漫步,欣賞在城堡中所發現的文物,從哈斯摩蓮朝到鄂圖曼時代,各朝都有文物發現及展示。

Jerusalem

從大衛塔環城走道遠望城外一景(盧瑞興2012年攝)


資料來源

*呂榮輝編寫《2012年聖地旅習手冊:以色列、約旦》,頁90-91

http://www.biblewalks.com/
刊登日期 : 2014/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