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羅馬 Rome
概覽
羅馬城(義大利語:Roma)是義大利的首都,位於義大利半島的中部、靠近西邊沿海。羅馬城是羅馬帝國的發祥地,也是義大利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世界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從古羅馬城出發的道路系統、四通八達,因此有「條條大路通羅馬」之諺。今天羅馬市是天主教的中心,據克拉克(Stuardt Clarke)的說法, 羅馬城有將近一千所教堂,但絕大多數(約有七百多座)是天主教堂與修道院;還有七所天主教大學。市內的梵蒂岡(Vatican City)是天主教教宗和教廷的駐守地,自成一獨立國家。羅馬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少數沒有被戰火波及的城市,市中心仍保存有相當豐富的文藝復興與巴洛克(Baroque)風貌。198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羅馬的「歷史中心區」(Historic Centre)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地理
羅馬市位於義大利半島(Italian Peninsula)中部近西岸地區,在拉漬奧區(Lazio Region)的台伯河(Tiber River)平原上。市中心面積約1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為二百八十萬(2014年)。台伯河和阿涅尼河(Aniene River)在羅馬市外匯合;羅馬市橫跨台伯河兩岸,東邊是阿布魯佐區(Abruzzo Region),東北面是沙賓尼諸山(Sabini Mountains),南面是阿爾班尼山(Albani Mountain)。市中心在距離泰仁尼安海(Tyrrhenian Sea)約24公里的內陸;但城市向西南一直延伸到距離海岸僅5公里之處。海拔高度從13公尺到120公尺,平均海拔高度37公尺,市區總面積約1285平方公里。
羅馬市及鄰近區域地圖;圖中橘黃色為古羅馬市的範圍.(地圖來源:Google maps)
古羅馬城中心就是沿著台伯河的兩岸發展。台伯河中有一座船形的島嶼,是在台伯河中、因沖積而成,河岸邊有七座山丘:帕拉汀諾(Palatino)、阿文汀諾(Aventino)、堪比多革利歐(Campidoglio)、奎任那雷(Quirinale)、維敏那雷(Viminale)、埃斯奎林諾(Esquilino)和切里歐(Celio),因此羅馬就被稱為「七丘之城」(City of Seven Hills)。
古代羅馬城七座山丘及城牆的地圖(藍線為主前4世紀的Servian Walls;紅線為主曆第4世紀的Aurelian walls)(地圖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relian_Walls )
歷史
相傳羅馬城是羅姆拉斯(Romulus)及利瑪斯(Remus)兄弟二人,在主前753年所建立的,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傳說這對兄弟是由母狼哺養長大的。至今在羅馬到處都可以見到母狼與這對雙胞胎兄弟的雕像。
但根據歷史學者的推斷,認為羅馬城真正形成為城鎮的形態,是在主前第6世紀,由來自帕拉汀尼山(Palatine Hill)的居民,和後來在古羅馬集市廣場(Roman Forum)地區的遊牧民族發展而成。他們在主前第8世紀到現在的羅馬城附近群居,之後這聚落逐漸形成一座城鎮,進而發展成為羅馬王國、羅馬共和國和羅馬帝國的首都。這城早期的住民,源自不同民族:包括拉丁人(Latins) 、伊特拉斯人(Etruscans) 及薩賓那斯人(Sabines) 等。
重要景點
古代羅馬城區主要景點位置圖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l 聖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原本是君士坦丁大帝於主曆326年建在彼得被倒釘十字架殉道之處的一座紀念堂;目前的新堂,是1506年至1626年所建。它位於梵蒂岡城內,東西長187公尺,南北寬137公尺,圓頂高138公尺,直徑42公尺,被視為天主教最神聖的地方。
梵蒂岡衛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l 梵蒂岡博物館(Musei Vaticani):建於主曆16世紀初1506年的梵蒂岡博物館位於梵蒂岡城內,占地約5.5公頃,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博物館之一。
l 西斯汀小教堂(Sistine Chapel):建於1473-1481年,吉奧凡尼(Giovanni dei Dolci)設計的作品,屬於梵蒂岡博物館的一部份。教堂內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最後的審判》壁畫而聞名。
l 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Basilica):主曆第四世紀時,君士坦丁在保羅被埋葬的地點開始建堂,其後經過多次擴建。其中的一次, 是1205-1241年為 Vassalletto所建,但在1823年7月15日被一場大火燒毀。現今的大教堂是在1825-1840年間重建。圓頂高111公尺,直徑約34公尺,目前是僅次於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外觀圓頂教堂。因位於古羅馬城之外,故全名為"牆外聖保羅大教堂"(Basilica of Saint Paul Outside the Walls)。
l 聖彼得鎖鏈教堂(San Pietro in Vincoli):建於432-440年。據說教堂中的鎖鏈是彼得在耶路撒冷被監禁時所戴的鎖鏈。教堂以米開朗基羅的摩西像而著稱。
l 聖塞巴斯蒂安地下墓窟(St. Sebastian's Catacomb):位於羅馬附近的古代阿庇安大道(Appian Way)上,為早期基督徒殉道者的墓穴之一。
l 羅馬競技場(Colosseum):建於主曆72-82年。是羅馬最宏偉的古蹟之一,也是古代羅馬最大的圓形競技場。原來是用木頭建造,後來改用石頭重新建築。
l 提托凱旋門(Arco di Tito):位於古羅馬城廣場東南方的聖道(via Sacra)上,為一座大理石的單拱凱旋門,於主曆82年建成。高14.4公尺,寬13.3公尺,深6公尺,是羅馬現存最古老的凱旋門,其上有描述耶路撒冷聖殿被擄掠的雕像。
l 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因旁邊的西班牙大使館而得名。
l 共和國廣場(Piazza della Repubblica):廣場前身是一個古羅馬廣場,矗立著一根18世紀的豐盛女神雕像,有許多露天咖啡屋在廣場四周。
l 特里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62年(另一說,1732年),是羅馬最大、最著名的噴泉,幾乎所有來羅馬的遊客都會在此丟下硬幣許願。
聖經出處
《聖經》記載,五旬節那天,當聖靈降下充滿在耶路撒冷人群的時候(徒2:10),從羅馬來的猶太人也在其中。在哥林多接待保羅的亞居拉、百基拉夫婦也是來自羅馬,他們是因為革老丟皇帝驅逐猶太人而離開首都,才來到哥林多的(徒18:2)。雖然保羅為了上訴該撒才首次到羅馬,但當時那裡早已有教會(徒19:21;23:11)。當保羅抵達羅馬時,有教會的弟兄們都來迎接他(徒28:14-16),從《羅馬書》16:1-15看,保羅似乎早已認識羅馬教會的一些信徒(羅1:7,15;16 :3-15),並打算在前往士班雅途中他要經過羅馬(羅15:22-23,28)。保羅在羅馬坐牢兩年,在此期間,他寫了一些信給各地教會,包括一般稱為監獄書信的以弗所書、腓立比書、歌羅西書及腓利門書。當他寫提摩太後書時,聖經學者都認為他是在第二次羅馬坐監時(主曆67年)寫的。在這信中,他提及阿尼色弗在羅馬找到他(提後1:16-17)。教會傳統認為彼得曾在羅馬傳福音,並跟保羅一樣,在羅馬殉道。主曆64年代,羅馬有相當多的信徒,但卻被尼祿皇帝慘酷的屠殺。約翰寫《啟示錄》時雖沒有直接提到羅馬這個名字,卻以「大巴比倫」及「七座山」(啟17:5, 9) 來暗示這個城市的邪惡敗壞及將來的滅亡。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1年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頁95-97。(2016年12月6日修訂)
參考資料:Wikipedia;以斯拉百科網
相關圖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