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以弗所 Ephesus (Efes, Selcuk)
概覽
在今日土耳其一個名叫Efes村莊附近的廢墟,就是古時的以弗所大城的遺址,位於土耳其西海岸Cayster 河的出口邊,以弗所原是一個天然河港,公路網四通八達,控制了深入小亞細亞腹地的咽喉,極具有軍事和商業的價值。是東西方文化、商貿交流的重鎮。在羅馬時代,它是亞細亞的省會和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達三十餘萬,有很多的猶太人。它也是一宗教中心,城中有亞底米(即「狄安娜」)女神(參徒19:35)的廟,這廟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以弗所是早期基督教中心之一,保羅曾在此停留兩年多(徒19:8-10),堅固教會,造就信徒,以此作為亞西亞地區的福音基地。根據傳統,使徒約翰及馬利亞都曾居住於此。第六世紀之後,都市因河港淤塞而没落,现在只以一個廢墟而存在。
古希臘時代(3rd-1st Century B.C.)的以弗所地圖(C.Y. Tang, 2014年攝)
歷史
這地區起初的原住民是Lelegs及Carians人。從他們遺留下來的遺物來看,以弗所這個城市可以追溯到主前兩千年。在主前一千年時,一些Ions人由他們的領袖Androckles帶領移民到這裡。但在主前第七世紀,以弗所被Kimmers(即Cimmerians)人攻取;之後在主前560年被呂底亞人(Lydians)佔有;主前546年,被波斯人所統治;卻於主前334年因亞歷山大大帝打敗波斯而被解放出來。
亞歷山大大帝的一位將領Lysimachos,把以弗所這個聚落,從已經失傳的地方,搬到位於Panayir山及Bülbül山之間的現在這個地方,並且為它加築城牆。在主前190年,以弗所被別迦摩王所攻佔,半世紀多以後(133 B.C.)轉入羅馬的版圖。之後為拜占庭所統治,並且在整個「基督教時期」,一直維持著其重要性。基督教第三次大公會議,於主暦431年在此城舉行。重要景點
以弗所地區重要景點位置的3D衛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l 聖約翰大教堂 Basilica of St. John
據說使徒約翰帶著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來到以弗所居住。約翰死於第二世紀初,並且被埋在Selçuk(Izmir附近)的Ayasuluk小山崗上。當Justinianius在第六世紀中稱帝的時候,以弗所又經歷了另外一次的榮譽:聖約翰紀念堂由拜占庭皇帝建於Ayasuluk山崗上。
以弗所聖約翰大教堂遺蹟(AD 第6世紀),相傳為使徒約翰埋葬之處(圖片來源:Wikipedia)
l 亞底米神廟 Temple of Artemis
銀匠底米丟等人,原以製造亞底米(Artemis)銀龕為生,並依靠這生意發財(徒19:24)。希臘神話中,Artemis是月神,也是專管野獸及狩獵的女神,在以弗所建於遠古(Archaic)時代的亞底米神廟,原為當世七大奇景之一。之後在希利尼時代,當亞歷山大大帝出生的那一年(主前356年),該廟遭受回祿,由一位神經錯亂、一直想留名後代的Herostratus放火燒掉。但以弗所人把它重建成一幢長155公尺,寬55公尺,有著127枚Ionic式的大石支柱的神廟,這些柱的柱座,有些還刻有浮雕。今天兩個大理石的Artemis女神雕像,可以在鄰近的博物館中見到,其他的嵌飾物(friezes),卻被置放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
、
伊士坦堡Miniaturk Park的亞底米神廟模型及以弗所考古博物館展示第一世紀的亞底米女神雕像(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Zee Prime [left] and Pvasiliadis [right])
l 以弗所考古園區 Archaeological Site of Ephesus
以弗所(Ephesus)考古園區景點位置的3D衛星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位於Selçuk附近有人居住的小村叫做Efes;以弗所廢墟就在附近。當遊客從廢墟的Magnesian門進入時,早年繁榮時期的建築殘跡皆在眼前。這裡有State Agora(又叫作Upper Agora的市集),位於其中間的是Isis神廟,其北有Stoa(柱廊),後面就是那個可坐1400人的Odeon(音樂廳,又叫作Bouletarion或Parliament),旁邊就是那古代燒著「聖火」的Prytaneion(市政廳)。在Odeion的東邊,是Varius澡堂;在Agora西邊,是建於主前第一世紀的Memmius紀念碑,還有建於主曆93年的C. Sextilius Polio噴泉,以及建於主曆81-93年的Domitian Temple。在Agora南邊,就是Laecanius Bassius噴泉(又稱Water Palace)。從Memmius 紀念碑再往前,就是Curetes大道。在這大道上有個Heracles門(即大力神Hercules,)。走過這段路之後,在右邊的就是建於102-114年的Trajan噴泉。接下來見到的就是建於117-138年非常華麗的Hadrian Temple。在這廟背後,就是建於第四世紀的Scholastica澡堂,殿前為當年以弗所高級住宅區,現在有些已被修復供人參觀,但要另收門票。
在Curetes大道及大理石路的交接處,有一幢「愛之屋」(Love House,Pornaion或Brothel)。從這裡,可以看到近年修復的Celsus圖書館。這幢為紀念Gaius Celsus這位首長的圖書館,是由他的兒子Tiberius Giulius Aquila於135年完成的。進入圖書館必須上九層高達21公尺的台階。圖書館右邊的那個Trade Agora(市集)的南門,開向圖書館,這門是由Augustus所釋放兩位、得自由的奴隸,Mazeus及Mithridates,在主曆第一世紀時所建。這門有著三個部分,今日已被修復。圍繞著110公尺×110公尺的Trade Agora的Stoa(柱廊),有著「哥林多」(Corinthian)式的大柱石。在Trade Agora的背後的,是建於Antonine(A.D.138-192)時代的Serapis Temple。
今日以弗所英姿尚存的建築,就是那有名的以弗所「戲園」(徒19:29,theater),這個小亞西亞最大、有兩萬四千座位的戲園,至今仍然良好的存留下來。它的建造始於希利尼時期,卻完成於Trajan皇帝(98-117年)年間。今天當地的一些節慶,就在這裡舉行。當年與保羅同行的該猶及亞里達古,被擁進戲園去面向群眾的(徒19:29)就是在這裡。
以弗所的「戲園」遺址(圖片來源:張百路 2009年攝影)
戲園前面再往前伸的,就是那條港口大道(Port Avenue),這條長達600公尺,寬11公尺的大道,被稱為Arcadian街道,因為它是Arcadius在位時加以更新修建的。當年以弗所的各街道,夜晚都燃油燈照明,可見這城的繁華昇平。港口大道的北半附近,建有港埠體育館、澡堂、戲園及健身房(Theater Gymnasium)。從大戲園前面起的大道,在尼祿王(Nero,54-68)年代伸建至運動場,又延到Vedius Gymnasium。在港埠體育館出口前面,就是在第四世紀所建的童貞女馬利亞紀念堂(Church of the Virgin Mary)。主曆431年,第三次基督教大公會議(The Third Ecumenical Council )在這裡舉行。
以弗所馬利亞記念堂遺蹟(第四世紀)(圖片來源:Wikipedia, by Matthias Holländer)
l 童貞女之家House of the Virgin
在Bülbül(Nightingale,夜鶯)山上,有「童貞女之家」(House of the Virgin),傳統說馬利亞在這裡渡過她的晚年,並在此過世。據說當年她跟使徒約翰來到以弗所時,曾被提到Panaghia Kapulu山,以避開羅馬政府的迫害。童貞女之家在往後的日子遭受幾次地震的破壞掩埋,直到1951年由德國修女Catherine Emmerich因幾次受託夢而找到原址,後經梵蒂岡(Vatican,或稱羅馬教廷)定為「聖龕」(Shrine)。目前童貞女之家已由在美國Ohio州的George Outman基金會修葺成為紀念(禮拜)堂,吸引不少的基督徒及回教徒前來禱告。每天早上07:15有彌撒,禮拜天則在10:30舉行,主曆2000年8月15日曾經舉行一場大規模的「聖母升天」(the Assumption of the Virgin)紀念儀式。
以弗所「童貞女之家」的外觀(圖片來源:張百路2009年攝)
l 其他
在以弗所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可供憑弔朝拜。其中最有趣的就是「七眠者洞」(the Cave of Seven Sleepers)。還有興建於1375年的Mosque of Isa Bey;使徒約翰紀念堂(建於他埋葬之處);羅馬時代的運水渠道(Aqueducts);以弗所博物館(陳列著許多在以弗所及廢墟中所發現的古物)。附近的Sirince村代表著一種混合的氣氛,揉合了希臘過去的存在,以及現代土耳其的文明,具體地表現於本地家庭所釀造出的酒及橄欖油。
聖經出處
使徒保羅在第二次佈道歸途中,首次到以弗所(徒18:18-21) ,其後在第三次外出佈道時,於主曆50年左右來到這裡(徒19:1,雖然經文並沒有明確記載日期)。事實上,保羅在以弗所停留了一段約兩年多的時間(徒19:10),在這裡傳道、醫病、趕鬼,讓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但卻引起銀匠底米丟與他的同行,因這道的興起而擾亂(徒19:23-41)。
在這期間,保羅在以弗所寫信給哥林多教會(林前16:8)。保羅離開以弗所時,留下提摩太照顧教會(提前1:3);又在回程時,邀請以弗所教會的長老到米利都會面,予以鼓勵(徒20:17-35)。在被囚於羅馬時,他寫信給以弗所地區的信徒(弗1:1;4:1)。直至他快要離世時,仍念念不忘在以弗所的教會(提後4:12)。根據教會傳統,認為使徒約翰晚年居住於此,寫了《約翰福音》及《約翰一、二、三書》。而《啟示錄》給七個教會的信,則是約翰在拔摩島見異象時所寫,達於《啟示錄》的七教會,包括以弗所教會在內(啟2:1)。
呂榮輝 編著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4年聖地旅習手冊—土耳其、拔摩島,頁45-47。(2017.8.27修正)
相關圖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