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西拉/撇特拉 Sela/ Petra (玫瑰紅城  Rose Red City)
概覽
撇特拉(Petra, 佩特拉) 的希臘文意為「岩石」,它是約旦一座依山崖建造的古城廢墟,位於安曼以南250公里處,隱藏在阿拉巴(Araba)谷東側的一條狹窄的峽谷內。可能是《聖經舊約》中的「西拉」(Sela,王下14:7,西拉意為岩石)。主前三世紀,那霸天王國將國都設在撇特拉,使它成為一個繁榮的貿易中心。主曆106年,那霸天王國被羅馬帝國征服,撇特拉便失去了它的重要性。在拜占庭時期,撇特拉還維持著一個主教教區的地位,但後來被廢棄,逐漸消失在西方世界裡,直到1812年瑞士探險家伯哈特(Burckhardt)發現它,撇特拉又重現於世人的眼前。撇特拉是古代世界裡最壯麗的地方之一,大部份的鑿築物都是在天然巨大、粉紅色的沙岩壁所鑿雕而成。這些岩石在陽光下閃耀出玫瑰紅、赭紅、海藍的結晶體,色彩斑斕,故有「玫瑰紅城」(Rose Red City)之美譽。撇特拉古城內的宮殿、廟宇和墓塚等雕築,是融合了希臘人、羅馬人和亞述人、大而剛強的藝術風格,加上那霸天人(Nabataeans),阿拉伯的遊牧民族,本身的文化特色,成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使古城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保護。在1982年,撇特拉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圖為撇特拉(佩特拉)「玫瑰紅城」的砂質岩在陽光下艷麗情況 (Emily Lee,2012年攝)。
地理
撇特拉位於約旦國境內南部,在首都安曼南方250公里、馬安(Ma an)西北、哈潤(Haroun)山麓(又稱亞倫山,相傳亞倫埋在這山),約在阿卡巴灣以北90公里。古代曾為重要的商路中心,北連敘利亞,西接到以色列,南下阿拉伯半島,東通兩河流域,是古代歐亞非的交通要衝,也是以東(Edom)王國及拿霸天王國的國都。《舊約聖經》中的西拉(Sela),與希臘文的撇特拉(Petra)相通,是「磐石」的意思。故一般都認為撇特拉就是《聖經》中的西拉。
撇特拉古城幾乎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周圍懸崖絕壁環繞,是一個天然堡壘,入口是一條長約1.5公里,名為Siq(意為蛇道)的狹窄峽谷通道。峽谷通道的盡頭是一個大廣場,廣場正面鑿在陡岩上的,是那宏偉的Al-Khazneh,寶藏殿(the Treasury)。另有一座能容納兩千多人的羅馬式露天劇場,舞台和觀眾席都是從岩石中雕鑿出來。城中還有許多殿宇、住宅、浴室、墓窟等,大多鑿山而建,在城中央有寬大的大道,兩旁有許多高大的圓柱。
撇特拉地形及景點位置圖
簡史
l 主前6世紀以前,以東人已住在撇特拉地區,稱為西拉(Sela, 參王下14:7;俄3) 。其後,那霸天人進住,並可能在多利買(Ptolemy)王朝時期(主前3世紀到主前2世紀) 開始建設。
l 主前2世紀末,隨著多利買及西流古(Seleucus)王朝的衰落,那霸天(Nabataean)王國開始興盛。
l 主曆106年,那霸天王國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l 3世紀時,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興盛,作為陸路交通要塞的撇特拉漸漸衰落。
l 6世紀時,因地震遭受嚴重破壞。
l 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
l 11世紀時十字軍東征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統治該地一個多世紀。
l 13世紀末埃及蘇丹拜巴爾一世(Sultan Baibars of Egypt) 曾到過此地。
l 1812年瑞士人伯哈特(J.L. Burckhardt)是第一位描述該地的歐洲人。
l 1982年,撇特拉古城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
以東人在主前第6世紀以前,已住在死海東南部及南部高原地區(即現今約旦中南部),並以西拉(Sela,就是現今的撇特拉,參王下14:7;俄3) 為首都。當以色列人在主前586年被擄到巴比倫後,以東人趁著這段權力真空時期,往猶大以南廣闊的牧草區域遷移(後稱以土買);又根據一些跡象顯示,原住在阿拉伯北部的遊牧民族那霸天人,在那時期也開始進入被四周陡峭山崖環繞的撇特拉地區定居下來,並可能在多利買(Ptolemy)王朝時期(主前3世紀到主前2世紀) 開始許多建設。
主前三世紀,那霸天人已經控制了現代約旦南部地區,建立那霸天王國,設都在撇特拉。主前一世紀,國王亞哩達四世(Aretas IV)大幅擴張疆土,使統治領域包括現在的約旦、阿拉伯半島北部、西乃半島和敘利亞南部,也曾向北擴張到大馬色(參林後11:33)。那時期的那霸天諸王,為要展示他們自己及他們的城市、是與國際社會同軌,便承襲了當時西方的希臘文明,包括生活方式、風味及其他,要把撇特拉建造成為一級的希、羅城市;成爲看來像是西方的君王所管治的城邑。
及至主曆106年,撇特拉被羅馬帝國圖拉真(Trojian)皇帝的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在第二世紀以後,撇特拉重回繁榮興盛,羅馬人在那霸天人建築的基礎上,進一步修建撇特拉,使羅馬和那霸天文化相互交融。
第三世紀起,可能是由於薩珊波斯帝國(Sassanid Empire)的崛起和紅海海上貿易的勃興,替代了陸上商路,撇特拉開始衰落。第六世紀,撇特拉經歷了幾次大地震,破壞了大部分的建設,尤其是那些賴以為生的引水系統,因此拜占庭人便遺棄了撇特拉。第七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
自十六世紀以後的三百年,無人知曉古城撇特拉。及至1812年,瑞士探險家伯克哈(J.L. Burckhardt)喬裝成伊斯蘭教的朝聖者探勘古城,他說服幾位貝都因人,帶領他去尋找傳說中的失落古城。他從撇特拉以東4公里的漥低牧撒(Wadi Musa)出發西行,前往亞倫山(Mount Aaron)探察,從此開啟了一連串歐美探險、考古風,使這壯麗的古城,重現於世人的眼前。
重要景點
l 峽谷蛇道 (the Siq)
要進入撇特拉古城,必須經過東面唯一的一條叫做The Siq的峽谷蛇道,長約1.5公里,最寬處約7公尺,最窄處僅2公尺,兩旁斷崖峭壁高270公尺,崖壁雕有洞窟和岩墓。在羅馬時期,峽谷蛇道曾是石鋪路面,現在還可以看到原來的部分殘留。那霸天人是高超的水利工程師,在一線天兩側的崖壁上兩側有多條水槽,有的地方還是陶製水管連接。(圖為撇特拉峽谷道及其上的天然象形岩塊,郭懷恩2012年攝)
l 寶藏殿(Al Khazneh or the Treasury)
來到峽谷蛇道的盡頭,從崖壁狹隙中,漸漸地出現了一座巨大的「宮殿」式建築物,有十二支哥林多(Corinth)式門柱,直至洞頂,高六十公尺、寬四十公尺,這就是有玫瑰神殿之稱的寶藏殿(Al Khazneh,阿拉伯語“藏寶室”的意思),它是主前一世紀的鑿雕,也是那霸天國王亞哩達四世的陵墓。整個宮殿是在山石上鑿雕而成,在沙石壁裡,陽光照耀下,色彩繽紛,閃爍生輝,無比神奇。(圖為撇特拉峽谷道盡頭的寶藏殿, 郭懷恩2012年攝)
l 高崗 (the High Place)
繞過藏寶殿,沿著左側羊腸山徑上山,山頂地勢平坦,是那霸天人的「高崗」,作為祭祀的地方,有宰殺動物獻祭的祭壇及高聳的塔形的方尖碑。從那裡依稀可以看到遠處亞倫山上的亞倫墓,並可俯覽整個被群山包圍的撇特拉古城。(圖為撇特拉高崗上的方尖碑,呂榮輝攝)
l 皇家墓塚群(Royal Tombs)
古城裡約有七百多個墓塚,而最壯觀的,要算是皇家墓塚群了。在甕塚(Um Tomb)內有一大廳,約有360平方公尺的方形鑿築。
(圖為撇特拉皇家墓塚群中的甕塚, Emily Lee,2012年攝)
l 古羅馬劇場遺跡 (Roman Theatre)
墓塚群左旁邊的斜對面有一個亞哩達四世時修建、可容納七千人的古劇場遺跡,這個一體成形的劇場,是靠著手工從岩壁中雕鑿而成的;它與用石塊堆砌的露天劇場大不相同。(圖為撇特拉的古羅馬劇場, Emily Lee,2012年攝)
[參閱本網站聖經地理專文:「俄巴底亞書:有關以東人、那霸天人的默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