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西乃半島 Sinai
概覽
西乃半島是一個地形崎嶇並且乾燥的地方;越往南走,山地越多。半島上有好幾個地方都被後人認為是「西乃山」,並且這些「西乃山」,大部份都在西乃半鳥南部。雖然西乃半鳥非常乾燥,當地人卻知道哪裡有綠洲,使得他們得以在這個荒涼的地方生存。從第六世紀以來,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 Monastery)的修士們就一直如此生活在這裡。
從西乃山鳥瞰山下的St. Catherine Monastery聖凱瑟琳修道院
(攝影:呂榮輝1989年)
*聖凱瑟琳修道院
聖凱瑟琳修道院是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大帝(Emperor Justinian),任命一位名為斯提反諾斯(Stephanos of Elath)的建築師所建造。聖凱瑟琳修道院是個宗教歷史和遺物的寶庫,它的藏書室裡珍藏了超過三千卷的手抄本,大部分是希臘文,同時也有阿拉伯文、敘利亞文、喬治亞文、亞美尼亞文、古埃及科普特文和埃提阿伯文(Ethiopic,衣索比亞文)。
*西乃古卷抄本( Codex Sinaiticus )
在聖凱瑟琳修道院最重要的一項發現,是一套新約經卷抄本,它被稱為(西乃古卷抄本) ( Codex Sinaiticus )或(西乃旱漠新約) ( The New Testament of the Sinai Desert );這是目前所知最早翻譯的福音書。這份抄本是從希臘文翻譯成古敘利亞文,它是類似耶穌使用過的那種「亞蘭」地方語言。這份文稿的文字非常難以辨識,因為它是重寫在一種「回收皮巷」( Palimpsest )上;也就是說,在第四或第五世紀的某個時候,這份福音書手稿,原本是抄寫在製好的皮卷上(vellum 【 呂註 l 】),後來這份手稿上抄寫的字,在第八世紀時被人刮掉,再在上面寫下另外一份文稿。因此,今天的學者們面臨著雙重的問題:不但要辨識那些部分已經被刮掉的字跡,而且還要辨讀那些覆蓋在它上面的文字。幸好現代的攝影技術,已經能利用紫外線來增進閱讀「回收皮卷」的技能。
【呂註1】應該就是保羅在提摩太後書 4 : 13 提起的「皮卷」。
*西乃抄本的發現( The finding of Codex sinaiticus )
西乃抄本的發現純屬偶然。 1844 年,德國萊比錫大學( University of Leipzig in Germany)的講師康斯坦丁‧馮‧提森道夫( Constantine von Tischendorf),首次前去拜訪聖凱瑟琳修道院,目的是尋找一些手妙古卷。當他在藏書室裡瀏覽時,與意中看到剛被修士拿出來,準備當作升火柴料的兩籃舊文稿,那些老舊的手抄本裡,包括一些以希臘文書寫的《舊約》殘留斷簡。提森道夫詢問管理藏書室的修士,他是否可以將這些文稿帶到他的房間去,修士同意了。然而,當藏書室修士警覺到,提森道夫視這些文稿如獲至寶,他就拒絕讓提森道夫進一步知道這些文稿的來源。儘管如此,提森道夫還是獲准攜回43頁手抄本,包括部分的歷代志上、耶利米書、尼希米記及以斯帖記。這些手抄本收藏在萊比錫大學圖書館,一直到現在。
之後,提森道夫花了許多年時間和修道院洽談,試圖從他們那裡取得整份古卷。 1859 年,他在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Alexander ll , Czar of Russia)的資助下,再度回到聖凱瑟琳修道院。在他停留的最後一天,一位修士拿出一個用紅布包裹的物件,放在提森道夫面前。當提森道夫解開那個布包,他看到了整份的《西乃古卷妙本》,也就是後來世人所稱的《西乃抄本》(The Bible of the Sinai)。它包含 了舊約大部分、以及新約的全部,保存狀況極為良好。提森道夫試著向他們收購這份手抄本,但是被拒絕了;他無法帶回他所發掘的稀世珍寶,只好空手而歸。提森道夫與修道院之間轉讓抄本的洽談,後來一直持續了許多年。終於「1862年,在慶祝俄羅斯帝國建國一千週年時,由沙皇出資,將手抄本的全文,以華麗宏偉的對開樣式(four folio volumes)出版」【註 5】。然而,由於新共產政權,對於宗教文物毫無興趣,蘇聯竟在 1933 年將這珍貴的手抄本轉賣給英國。《西乃抄本》現在存放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份抄本是以 Aleph ( N 記號)為代號。
【註 5】Bruce M. Metzger, The Text of the New Testament, 3rd ed. (New York:Oxford,1992), 45.
資料來源:J.P. Miller著 呂榮輝、張百路編譯,《聖地地理:應許之地與埃及》,聖光神學院,2016年,129-131頁)
相關圖文連結
[精選相簿]:埃及Egypt -2011年1月聖地旅習
[見證分享]:陳小小:帳棚人生、減法人生
[見證分享]:陳小小:驚見西奈山與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大密寶
[見證分享]:歐陽讓:西乃山上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