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以色列的歷史

History of Israel

前言

以色列的歷史是人類民族史的奇蹟。現在的以色列國是在兩千多年前(主前586) 亡國,猶太人開始在異邦漂泊;其後,又在主曆70135年,他們再次被逼離開這「應許之地」,分散到世界各國居住。而他們的故鄉以色列地,在這段期間,先後被多個民族統治或踐踏。猶太人在流落他鄉的漫長歲月中,藉著他們獨特的民族性、宗教信仰及文化承傳,終於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於1948年再度復國。這不但是人類歷史中前所未有,他們的歷史更見證上帝的眷顧,彰顯上帝在人類當中的救贖計劃,使全地的人同蒙上帝的恩典。

以色列的淵源(約主前17-11世紀)

根據《聖經》的記載,約在主前17世紀,原居住在迦勒底吾珥(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以色列人先祖、閃族人亞伯拉罕,順從神的呼召,帶著妻子與姪兒羅得,前往古代稱為「迦南人」(Canaanite)的土地居住。在亞伯拉罕之前,迦南人已在迦南各地建立許多城邦。當亞伯拉罕99歲時,他的妻子撒拉生了兒子以撒。以撒在60歲的時候生了雙胞胎以掃和雅各,上帝後來給雅各改名為以色列(Israel),是以色列人12支派的祖先。雅各晚年時全家七十口因饑荒移居埃及,而後在埃及繁衍,經四百年到了摩西的時代,已經成為有數百萬人口之眾的大民族了。

直至主前13世紀後期,以色列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離開埃及,向這塊「流奶與蜜」的應許之地前進。這是猶太民族不能磨滅的史實,他們每年都慶祝逾越節、五旬節和住棚節,以記念這事件。摩西死後,他的繼承者約書亞便帶領以色列人重回迦南地;逐漸征服該地後,爲十二支派分地、在迦南各地居住。約書亞死後,以色列就漸漸進入士師時代,前後有三百多年。

以色列王國時代(主前11-6世紀)

在士師時代後,撒母耳約在主前1020年奉上帝命令膏掃羅為王,建立以色列王國但國勢達到鼎盛,却是在大衛和所羅門王朝時代。大衛約於主前1000年建國之後,定都耶路撒冷,那時四方疆域仍不平靜,加上自己兒子反叛,使大衛王疲於奔命。直到他的兒子所羅門登基之後(約主前960),國勢才轉為和平強盛,四方前來朝貢。那時異族因各種原因來和親,把公主嫁給所羅門王爲妃嬪的,有千人之多。所羅門王的財富和國勢都逹到前所未有的巔峰。所羅門王利用七年的時間建造了以色列人世世代代的宗教中心耶路撒冷聖殿,並用十三年時間建造皇宮。宮殿中的牆壁、柱子皆以黄金包鑲,華麗極盡。那時代,「王在耶路撒冷使銀子多如石頭」,這句話可說明當時的興盛景況。

主前930年所羅門王過世後,國家分為南北國。北國(又稱以色列國)由耶羅波安爲王,統治十二支派中的十個支派。第六王朝暗利王向撒瑪買撒瑪利亞山,建城按賣主原名,給城起名撒瑪利亞(王上16:24),後遷都於此。南國(又稱猶大國)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繼位為王,統治自己所屬的猶大支派與便雅憫支派,仍以耶路撒冷爲首都。北國建國以後,政治紛亂,宗教信仰敗落,時起政變,在位最短的國王不到半個月即被推翻。北、南兩國的關係,時而合作,時而對立;北國經歷19個君王統治,最後在主前722年亡於亞述帝國之手。亞述採用分化政策,把以色列人擄去,安置在哈臘與歌珊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各城邑(王下17:6)。

南國猶大國由大衛子孫一脈世襲為王,政治時好時壞,但比北國穩定。另外,愛主且比較英明的君王(例如亞撒、希西家等)也較北國多,他們格守對上帝的信仰;其他時候國勢極為衰弱。北國亡國之後,南國苟延殘喘了一百多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王曾於主前605597586年,三次圍攻耶路撒冷,並於主前586年焚燒耶路撒冷,掠去聖殿所有財寶,滅了南國。先後把猶太人擄到巴比倫地區(王下25:8-11)。

被擄、歸回及兩約之間的時代(主前586-63

亡國之後的猶太人被遷移到亞述、巴比倫境內,從此過著流亡的生活,這是「猶太人大離散」(Jewish Diaspora) 的開始。儘管如此,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後裔帶領之下,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並開始建立猶太會堂。後來在波斯立國之後,於主前538年,古列王曾允許猶太人回歸祖地。那時約有五萬名被擄到巴比倫的猶太人,分別由所羅巴伯(主前538)、以斯拉(主前458)及尼希米(主前445)帶領回歸耶路撒冷,並重建聖殿及聖城、復興聖民。文士以斯拉時代,他曾帶領猶太人宣讀律法,重新確立了猶太人的信仰;猶太人的《聖經》經卷彙集,也在這時期完成。此外,也設立公會(Great Assembly) 作為猶太人最高的宗教和司法機構。在波斯帝國期間,猶大是由耶路撒冷的大祭司和長老治理,不過,他們依然不能復國。

在這四、五百年期間,這近東地區經歷數個王朝的統治。波斯帝國後,有希臘帝國興起(主前332),把希臘文化推廣至全國各地。其後有埃及的多利買(Ptolemy)王朝、敘利亞的西流古(Seleucid)王朝,及至後來在耶穌降生前不久,更易手成為羅馬帝國的地方省份。在這期間,猶太人有很多次的反抗、獨立運動,卻都功敗垂成,其中最有名的是由馬喀比家族(Maccabees)所領導的自治獨立運動。當時因西流古王朝後期的安提阿古四世(Antiochus IV),嚴禁猶太人的宗教禮儀,甚至在聖殿中擺放丟斯(Zeus)的神像,更以豬在聖殿獻祭。最後,這些行為激起了猶太人的起義反抗,並獲勝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 (The Hasmonean Period,主前166-63),史稱馬喀比時代。馬喀比佔領耶路撒冷後,於是年冬天潔淨聖殿,並重新獻殿,恢復獻祭儀式,為猶太人修殿節(Hanukkah,又稱光明節)的開始。在這次獨立戰爭期間,發生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有一位母親,她的六個兒子,皆因參與獨立運動而犧牲。當她最小兒子要再出去時,她對他說:「當你到耶和華我們的神那裡時,你要告訴祂,我的母親比我的祖先亞伯拉罕更偉大,因為他只獻出一個兒子,而我的母親將七個兒子全部獻上了。」此外,在這獨立期間,興起了多個猶太人的宗教團體,其中包括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愛色尼人、奮銳黨人等。及至羅馬帝國興起,至主前63年,由龐培將軍帶兵攻佔耶路撒冷,纔結束了猶太人的獨立年代。

羅馬帝國時代 (主前63-主曆638)

羅馬統治時期,在主前37年封大希律為猶大的分封王,代表著羅馬政府去治理猶太人。就在他統治猶大的後期,耶穌基督誕生於猶大的伯利恆,成為新約時代的開始。大希律為人兇狠,喜愛建設,在不同地方進行大規模建築,建有許多城堡及宮殿,例如該撒利亞(Caesarea)、賽巴斯特(Sebaste,即撒瑪利亞)、希律堡(Herodium)和馬撒大(Masada)等。為了討好猶太人,他重修聖殿山及聖殿;他死於主前4年。

耶穌大約在主4年降生在伯利恆,並於主曆27-30年(註:另有學者認為是在主曆29-33年之間),在猶太各地傳揚天國福音,訓練門徒。因被猶太人反對,最後藉當時的巡撫彼拉多的手,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三天後從死裡復活,並升到天上。在耶穌基督升天以後,其門徒就於五旬節聖靈降臨後,在耶路撒冷首次建立了教會,開始了基督教,並從耶路撒冷開始向外擴展,在猶太地區,小亞細亞,甚至歐洲建立教會。基督教早期的信徒,絕大多數是猶太人,故被羅馬政府視為猶太教支派,因此,在猶太人的叛亂運動中,同被波及。

在主曆66年,猶太人叛變。羅馬派大軍前來鎮壓,並於70年,由提多將軍帶領攻佔耶路撒冷,因傳說聖殿地下藏有黃金,而徹底摧毀聖殿。當時,仍有忠堅的猶太人,在死海附近的馬撒大山崗死守頑抗。直至最後(73),因羅馬軍以土築坡強攻,守軍自知無望,於一夜之間,全部九百多人互殺殉難,寧死不降。

猶太人132135年間,由巴克巴(Shimon Bar Kochba) 帶領,再次反抗羅馬統治,卻遭殘酷鎮壓,死傷慘重,並在敗北後被趕逐離開原居地,不得進入耶路撒冷,羅馬人又把這地區改名為巴勒斯坦。從此猶太人失去祖國,被迫遷離家園,到世界各地,流浪了二千多年,受盡各國的欺凌,但以色列人總不忘記他們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子孫,是耶和華的選民。」在這時期,留下的猶太人逐漸形成小社區,在社區中,拉比取代了祭司,會堂成為猶太族群的生活中心,在迦百農、哥拉汛等地仍有早期的會堂遺蹟可考。他們以猶太教的口傳法典(Halakhah哈拉卡) 作為猶太人共同遵守的法規。

及至主曆313,羅馬王康士坦丁(Constantine)把首都從羅馬遷到小亞細亞的拜占庭,易名為君士坦丁堡,後又把基督教定為國教,史稱拜占庭(Byzantine)時期。此後,猶太地區的基督教又活躍起來。直到在伊斯蘭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以前,羅馬帝國的基督徒都可以自由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在這期間,許多著名的聖地遺蹟,都在這時期被建造起來,例如伯利恆的主誕堂,耶路撒冷的聖墓堂等均為康士坦丁的母親海倫娜(Helena) 326年訪視聖地後建成。其後不少移居聖地的信仰虔誠者和宗教群體,開始不斷地建築教堂和修院。不過,在這時期,猶太人卻得不到自治的權利,除了每年為哀悼聖殿被毀的那一天(猶太曆埃波月9) 之外,無法進入耶路撒冷。其後不久,羅馬帝國已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主曆395),西羅馬帝國不久在476年滅亡,而東羅馬帝國也因種種內憂外患,國勢日漸衰退,無力統管巴勒斯坦地區。因此,這地區也有不少戰亂,其中有撒瑪利亞人叛亂(529) 及波斯入侵(614),許多教堂在戰亂中被毀。

伊斯蘭時代(主曆638-1099)

穆罕默德(570-632)在第七世紀創立伊斯蘭教(Islam)以後,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伊斯蘭信徒(即穆斯林 Muslim) 632年,控制了整個阿拉伯半島,建立阿拉伯帝國。其後,穆斯林組軍入侵巴勒斯坦,在636年征服這地區,最後638佔領耶路撒冷,並視耶路撒冷為伊斯蘭教神聖的地方,吸引不少朝聖者。又因阿拉伯移居聖地的人日益增多,猶太人就相對地日益減少。現今在聖殿山的圓頂盤石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及亞克薩寺(Al-Aqsa)也是在這時期建造的。

因穆斯林統治初期,宗教政策比較寬容,所以住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仍享有相當寬度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好景不常,埃及的哈里發發踢密(Fatimid Caliphs of Egypt) 969年佔領了耶路撒冷,他的繼承人在1009年開始以殘暴手段進行統治,下令摧毀包括聖墓教堂在內的所有耶路撒冷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使無數猶太人及基督徒遭受迫害長達七年之久。在這期間,兇殘好戰的塞爾茲克突厥人(Seljuk Turks) 興起,在打敗了拜占庭大軍之後,於1077年佔領了耶路撒冷,當地的猶太人及基督徒又經歷另一次的迫害。基於種種複雜的宗教及政治原因,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II) 1095年發起十字軍東征,誓師要從這些異教徒手中收復基督教的聖地和聖蹟。

十字軍時代(主曆1099-1260)

十字軍在10997月攻下耶路撒冷,進城後,他們屠殺城內大多數伊斯蘭教徒及猶太人,這屠城事件在日後歷史中造成深遠的影響。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後,宣告這城為耶路撒冷王國的首都。在十字軍統治下,聖地管理得井然有序,他們復興基督教傳統,在聖地建立或修建了很多城堡〈如:該撒利亞〉教堂〈如:聖墓堂、升天堂、聖安妮教堂〉等。此外,來聖地朝聖的人增加,也有不少猶太人回到亞柯及耶路撒冷定居。

1174年,撒拉丁(Saladin)成功奪得埃及政權。其後不久,他征服敘利亞和兩河流域的大部分,又發動聖戰打擊十字軍。終於在1187年,撒拉丁在哈丁角(Horn of Hattin)戰役大勝十字軍後,揮軍南下,沿海各城相繼淪陷,最後耶路撒冷的十字軍向撒拉丁投降。其後,數十年間,歐洲諸國發動多次十字軍東征,企圖收復耶路撒冷,但大多是無功而返。只有在1229年,曾使耶路撒冷暫回十字軍手中,並與埃及的蘇丹簽和約,聖殿山的管理權仍歸穆斯林。只是不久之後,在1244年耶路撒冷又被穆斯林奪回。

滿美露時代(Mameluke,又譯馬木魯克) (主曆1260-1516)

1250年,埃及的撒拉丁王朝被滿美露人(Mameluke,意思是奴隸,一群來自高加索、中亞地區的突厥族的奴隸兵)推翻,並在1260年征服了巴勒斯坦,成為耶路撒冷的統治者。後來,他們在1291年,佔領了十字軍最後保存的城堡亞柯,肅清了十字軍的殘餘勢力。在滿美露人的統治下,他們奉行伊斯蘭教,建築許多清真寺,並對基督徒苛徵重稅,基至禁止猶太人在希伯崙先祖墓地進行敬拜,使基督徒及猶太人經歷一段極端艱難之時刻。

奧圖曼時代(主曆1516-1917)

早在十四世紀初,奧圖曼突厥人(Ottoman Turks)已開始不斷擴張,他們於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結束了拜占庭王朝,並以君士坦丁堡為奧圖曼帝國的首都,易名伊斯坦堡(Istanbul)。在1516年後,更將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歸入奧圖曼帝國的版圖。及後奧圖曼蘇萊曼 (Suleiman, 1520-1566) 大帝更東征西討,使奧圖曼成為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蘇萊曼又為耶路撒冷修建城牆,保存至今;他重修並改善耶路撒冷的供水系統,設立公用水泉,被人稱道。雖然如此,耶路撒冷的繁榮為時短暫,在奧圖曼時期,該地區的經濟大多是蕭條,因著政治和經濟很不穩定,致令很多百姓遷離。但另一方面,仍有不少在歐洲的猶太人因持續受基督教迫害,逃難回到這地區。及至19世紀,西方列強興起,加上交通、郵電通訊的發展,蘇彝士運河的開通,加速這地區的發展,當地猶太人的生活逐漸得以改善,耶路撒冷的居住人口大幅增加,還有許多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各地購地屯懇,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下,積極發展,為日後經濟之興盛立下根基。

英國託管時代及猶太復國運動 (主曆1917-1948)

在過去兩千多年來,猶太人雖在列國中被「拋來拋去」,卻因他們有摩西五經和猶太律法,加上猶太人嚴格而特殊的家庭宗教教育,使得四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恪守猶太法規,嚴禁外族通婚,因而至今仍然屹立於世,而未被其他民族同化。由於沒有國家的保護,猶太人在世界各國受到欺凌,飽嘗辛酸。既然在政治上無所託蔭,他們便鑽研於商場,利用金錢來保護自己,因而在世界金融和一些國家的經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如此,他們仍在各地遭受歧視及逼害。然而,猶太人堅持相信聖經《舊約》的話,相信有一天他們一定可以回到巴勒斯坦重建家園。並且在十九世紀歐洲民族主義風潮的影響下,一些人士開始計劃要恢復猶太人的國家,復興大衛王朝。1896年,猶裔奧地利記者赫茨爾(Theodor Herzl)因目睹同胞慘遭政治迫害,積極鼓吹復國運動,發表了一本小冊子「猶太國」。第二年他便在瑞士創建了世界錫安主義組織(WZO)。這組織由少數的幾個人不斷擴展,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人數已有三十萬人。他們人數雖不多,卻不放棄理想,堅持建國理念。

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奧圖曼帝國瓦解,耶路撒冷的守軍1917年,向英軍投降。英國人從奧圖曼手中接收巴勒斯坦後,隨即在該年112日發表《伯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向世界宣告:大英帝國要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積極推行錫安復國運動。在1919-1932年間,先後幾次大批移民潮,從俄國、波蘭等地回歸,發展農業,建立獨特的公社式農村屯墾區—奇布茲(Kibbutz,集體農場) 和莫夏夫(Moshav,鄉村合作社) 又在沿海地區及耶路撒冷大力發展小型工商企業。此外,歐洲出現反猶太主義,及至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Hitler) 瘋狂殺害猶太人達六百萬之多,很多住在歐洲各地的猶太人四處逃生,有些遷往北美,也有不少移居巴勒斯坦。這些移民中有許多專業人士和學者,大大提高企業生產技術及改善城鄉生活環境,並擴展了猶太族群的文化活動。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在該地的阿拉伯人與猶太人發生多次衝突。聯合國、英國多次建議劃地分治,但多方斡旋都告失敗。

194711月,聯合國大會決議通過巴勒斯坦分治案,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一個阿拉伯國和一個猶太國。實況轉播一結束,號角聲頓時劃破耶路撒冷的夜空,歡騰的猶太人群擁上街頭,狂歡不已,但阿拉伯人却抱不同意見。

以色列復國(1948-現今)

19484月,駐守巴勒斯坦的英軍開始撤出,結束託管任務,當地陷入無政府狀態。同年514日,以色列發表建國宣言,向世界宣布獨立,宣告以色列復國。一個亡國二千多年、人民流離四散的民族,竟然能夠不被其他民族同化,又能奇蹟般的重新建國,一方面看見猶太人堅持信念所帶來的結果,另一方面,更看到上帝保守帶領祂的選民之恩。

以色列國剛成立後幾小時内,阿拉伯五國聯軍便發動進攻,觸發獨立戰爭,也是第一次的以阿戰爭。當時,埃及軍隊直逼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維夫,敘利亞也突破以軍陣地,而在約旦河西岸建立據點,但在聯合國干預停火八週之後,戰火復燃,情勢卻為之丕變,以色列反敗為勝,至19497月將阿拉伯聯軍趕出佔領區。獨立戰爭後,除了約旦西岸、埃及迦薩地帶以外,以色列就控制約旦河西大部分的土地。但耶路撒冷仍被分割為東西兩部:東屬約旦,西屬以色列。這期間不少猶太人因戰爭而死亡;但成千上萬的以色列人,卻從阿拉伯國家、歐洲、前蘇聯回歸以色列地。同時,亦有大量住在當地的阿拉伯人離開,遷到鄰近的阿拉伯國家,導致猶太人再次成為該地的主要人口。由於大量的巴勒斯坦人流亡海外,而留居原地的巴勒斯坦人又與以色列人長期衝突,遂於1964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以爭取由巴勒斯坦人統治該地主權為目的。

1967年,在阿拉伯聯軍還在策劃攻擊以色列各據點期間,以色列先發制人,在三個小時之內摧毀了埃及十七個機場,三百架飛機;爆發了世界軍事史上最出名的「六日戰爭」。以色列軍隊在六天内佔領約旦、埃及、敘利亞六萬五千平方公里的土地,迫使三國同意停火。以色列在這場戰爭中,佔領了敘利亞的哥蘭高地、約旦國的西岸地區。除了統一耶路撒冷之外,以色列也攻下埃及的西乃半島和迦薩地區。今天,除了西乃半島和迦薩地區外,以色列仍然統治這些地區,因此這些地區亦稱為佔領區(見圖1)。之後,以色列在這些地區實施屯懇政策,鼓勵猶太人在佔領區建立家園,導致西岸和迦薩地帶的阿拉伯恐怖分子活動繼續增加。

Occupied terrotories in Israel1. 1967年「六日戰爭」後的以色列領土。所佔領的西乃半島已於1979年的「以埃和約」歸還埃及。(地圖來源:J. P. Miller著聖地地理)


埃及、敘利亞在1973年,利用以色列的贖罪日發動突襲,另有九個阿拉伯國家助戰。以色列得已就迅速動員,發起反擊,而進迫敘利亞到靠近首都大馬士革,同時也越過蘇伊士運河,包抄埃及軍隊,終於在有利的條件下接受停火,以色列從這次戰爭中的佔領地撒軍。

自以色列復國以來,無論在教育,科技等方面都極為先進,經濟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家。國內政黨林立,主張互異。雖主張宗教自由,但仍以猶太教為主。嚴明的教義,使得這裡成為全世界青少年問題和犯罪率最低的國家。

埃及總統沙達特(Sadat)1977年,向昔日的敵人舉橄欖枝,表示願意和平共處,此舉使世界各國大表震驚,但更令人不敢相信的是,以色列極其熱烈歡迎沙達特的到訪。這次的到訪,引發了1979年以埃和約的契機,以色列撤出西奈半島,以埃之間的糾紛,暫時得以喘息。但最近埃及政權的更迭,穆斯林弟兄會的當權,對以埃兩國往來的關係,可能會有某些負面的影響。

事到今日,以阿之間的衝突仍然不斷,1981年,以色列空軍炸毀伊拉克核子設備,1982年大舉入侵黎巴嫩,催毀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基地。1991年波斯灣戰爭中,伊拉克不斷用飛彈攻擊以色列,但此次以色列發揮了前所未有的自制力,而未加以反擊。不過,在緩和局勢方面也有一些進展,例如1988年,約旦國王胡辛(King Hussein)宣布放棄奪回西岸的權利,又於1994年簽定兩國和平協定,結束46年敵對狀態。

1993,以色列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原則宣言」(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DOP)。此後,以色列讓巴勒斯坦人擁有幾種不同程度的自治,範圍包括西岸地區和迦薩走廊。以色列給予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百姓,不同等級、不同程度的控制權(見圖2)。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民全權治理(A);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綜理民事,軍事則由以色列掌控(B);另有一些地區,則由以色列全權控制(C)。更於2005年以色列正式從迦薩地區撒軍。然而,迦薩地區至今仍然是以色列國肋旁的一根刺。所以,巴勒斯坦地區的以、阿糾紛,何時能圓滿解決,迄今尚是未定之數。難怪以色列人要問:「誰是我們的鄰舍?」

West Bank

2. 西岸地區巴勒斯坦自治區(地圖來源:J. P. Miller著聖地地理)

資料來源:

Jeffrey F. Miller著、呂榮輝譯,《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高雄:聖光神學院,2011年修訂版,pp.44-61

以色列新聞資料中心著、以琳書房編譯小組編譯,《以色列的昨日與今日》台北:以琳,2010pp. 8-55

呂榮輝著,聖經地理導論講義》,高雄:聖光神學院,2011年修訂版,pp. 87-103

呂榮輝編寫,《2008年聖地旅習手冊:以色列》,pp.28-32

雷建華著,《從別是巴到但:聖地遊蹤》 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1994

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網頁http://embassies.gov.il/taipei/AboutIsrael/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Portal: 以色列

[本文由鄧澄欣編寫,呂榮輝教授校稿]

刊登日期 : 2013/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