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概論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B6 以色列的疆界

Borders of Israel

Jeffery P. Miller

呂榮輝譯

一、古代的疆界(Ancient borders)

I. 上帝應許給亞伯蘭一塊「地」

這塊應許之地,是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之地(創15:18)。

II. 追查古代疆界的困難

以色列的境界,除了西邊以外,其餘的邊界,要用聖經上的資料來確定,是件不容易的事。難處在於聖經中所提及的遺址,有些實際上並無從確定,再加上有一些經文本身就很難解釋。

A. 西界:民34:6,結47:20

以色列的西界就是地中海(參民24:6及結47:20大海)。這是以色列四界中,唯一毫無疑問可以被確定的境界。

B. 北界:民34:7-9,比較:書19:17-39;結47:15-1748:1-7

如果西達達就是現代敘利亞的沙達(Sadad),那麼西達達的位置應該是在大馬色東北邊112公里處。如果這是事實,這就使得上帝給以色列的應許之地北界,比現代以色列的北界還要再往北150公里。有一些經文把以色列的北界延伸到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之地(創15:18;申1:7;書1:4;參出23:31;申11:24)。然而這些經文的解釋,應該僅視為「理想的北界」。Beitzel的結論這麼說:既然那些具體描述以色列境界的經文,並不包含伯拉大河這個地名,那麼我們就應該將那些為了特定目的而給北界下定義的經文,當作是個人的論點【註1】。

C. 東界:民34:10-12;書13:8-13;比較:結47:18

Beitzel將以色列的東界定位於敘利亞(亞蘭)沙漠(desert,或「旱漠」)荒蕪的邊緣上【註2】。關於這一點,它的問題在於:究竟當年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瑪拿西半支派所擁有之地,是在「應許之地」的範圍之內或是之外?基於下列所述的理由,其實應該將外約但包括在東界之內:聖經申命記第2章和第3章中均記載,摩西將外約但這地分配給這兩個半支派,並且,所設立的逃城(民35:9-34;申4:41-4319:1-10;書20:1-9)、利未人的城邑(利25:32-33;民35:1-8;書21:8-42;代上6:54-81)和各所屬的郊野,都位於外約但之地。

D. 南界:民34:3-5;書15:1-4;比較:結47:1948:28

南界的定位端視埃及河的定義而定。有些人將它詮釋為尼羅河,但也有些人將它解釋為位於內給西方、迦薩西南方大約75公里處的窪低阿拉瑞世。採用《聖經字彙編纂》資料的學者,和採納「亞述記錄」資料的學者,都認為「窪低阿拉瑞世」就是「埃及河」。加低斯巴尼亞的位置,也應該位於南方的邊界上。

二、現代的邊界(Modern borders)

I. 歷史的背景

1517年至1917年為止,巴勒斯坦一直在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之下。

II. 現代以色列建國前的時代背景

1917112,英國政府發表了一篇伯福宣言,呼籲要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家園。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軍隊在愛德華艾倫比(Edward Allenby)將軍的指揮下,攻佔了包括約但河東、西兩岸的巴勒斯坦,結束了鄂圖曼帝國在這裡的統治。1920年,國際聯盟(League of the Nations聯合國前身)於義大利的聖雷莫舉行國際會議的決議,由英國「託管」全部聖地地區。1921年,英國將外約但(現在約旦王國)的管轄權交給阿拉伯人,並且任命沙烏地阿拉伯的阿卜杜拉胡笙(Abdullah bin Hussein)為外約但的領袖。1923年,英國將哥蘭高地的管轄權交給了當時受國際聯盟託管敘利亞的法國。

III. 現代以色列國的建立

19471129,聯合國大會通過接納第181號的「分治計畫」決議案,將巴勒斯坦地區分設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家(治理猶太人最多的地區)、和一個阿拉伯國家(治理阿拉伯人最多的地區)。這個「分治計畫」,將在1948514日英國託管時代結束時開始。猶太人同意這個分治計畫,但阿拉伯人卻拒絕接受。

IV. 1948年的獨立戰爭

A. 事件的發生

1948515,就在現代以色列國建立的隔天,約旦、埃及、伊拉克、敘利亞及黎巴嫩各國,立刻發動對以色列的聯合攻擊。約旦傾全力攻打耶路撒冷以及由西邊進攻的路線,同時要確取海法這個海港。敘利亞和黎巴嫩則集中他們的火力攻打北邊的加利利。伊拉克的軍隊,在一些敘利亞部隊的支援下,進攻約但河谷。埃及則在南邊攻打西乃半島和迦薩走廊。

B. 結果

1. 概論

這場戰爭,經由聯合國安排的停火協議,於1949年春天結束。結果,以色列反而獲得比1947年聯合國分治計畫所給予的更多國土(分治計畫為8,850平方公里,戰後增為12,950平方公里)。幾乎整個的加利利、沿海平原和內給地區,都被以色列所攻取。迦薩地區則被埃及所佔有。值得注意的是迦薩這個地區,大約自主前1500年起,就斷斷續續地被埃及所統治。耶路撒冷被分隔成為猶太人的西耶路撒冷和阿拉伯人的東耶路撒冷。

2. 衍生的巴勒斯坦問題

大約有六十萬阿拉伯難民從以色列統治的佔領地逃往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迦薩(埃及所佔領)以及約旦(包括西岸地區和外約但)。因此,這些阿拉伯國家首先要應付的就是這些來自巴勒斯坦的難民問題。這場戰爭的結果,並未建立另一個阿拉伯人的國家。

V. 加低斯行動:1956年的西乃半島戰爭

A. 衝突發生前的事件

1948年起,埃及就採取了對以色列船隻在蘇伊士運河禁運的措施。埃及在1955年封鎖了阿卡巴灣,切斷了以色列進出紅海及印度洋的航線。埃及並常派遣「掠兵」騷擾以色列南部的邊境。

B. 戰爭的過程

195610月,以色列在西乃半島對埃及發動攻擊。由於法國空軍的協助,以色列在西乃半島擊敗了埃及的軍隊,並且從佔領的蘇伊士運河準備隨時直搗開羅。

C. 戰爭的結果

但是由於聯合國對以色列下了停戰的最後通牒,並且事實上,以色列也重新打開了蘇伊士航道,於是以色列的軍隊就撤回到自己的本土。作為阿拉伯聯盟國家領袖的埃及,經歷這次的慘敗以及所遭受到的奇恥大辱,因此發誓:為要洗清所受到的羞辱,「絕對要殲滅以色列這個國家」。直到現在,他們仍然拒絕承認以色列政府的存在;並且把「將以色列這個國家從地圖上刪除掉」,定為他們主要的最終目標之一【註3】。【呂註】這個誓願,後來基於現實的需要,埃及總統安沃薩達特(Anwar Sadat)於1979326日在美國的「大衛營」(Camp David),與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京(Menachem Begin)簽署了「以、埃和平條約」(Israeli-Egypt Peace Agreement)而不了了之。至於這協議對雙方所帶來的後果,未來歷史學者必定會有不同的爭議。

VI. 1967年的「六日戰爭」

A. 衝突發生前的事件

當埃及和敘利亞簽訂了《埃及、敘利亞共同防禦條約》以後,敵對行動在196611月更加提升。1967514日,埃及動員在蘇伊士運河附近的軍隊和坦克部隊。兩天以後,埃及軍隊向東挺進,越過西乃沙漠,開始騷擾以色列的邊界。聯合國駐紮在西乃半島和迦薩走廊的緊急救援部隊,於1967519日撤出,結束了聯合國要在這託管地區維持10年穩定和平局勢的承諾。埃及政府再度於1967522日封鎖梯蘭海峽,使得以色列的航運出入口阿卡巴灣(以拉他)再次被阻斷。敘利亞在19675月底,開始大量結集部隊於哥蘭高地。1967525日,埃及、約旦、敘利亞和伊拉克諸國,將他們的軍隊調派到以色列所有的邊境(請注意:此時「西岸地區」尚在約旦王國的管轄之下)。這時,以色列已被二十五萬敵軍所包圍,其中還包括兩千輛坦克車和七百架噴射戰鬥機。

B. 戰爭的過程

由於戰事可能一觸即發,以色列在人力和軍備均處於劣勢的情況之下,決定在196765日先發制人,突襲埃及所有的空軍基地。以色列一舉殲滅了阿拉伯國家的空軍力量,因而可以毫無阻礙地集中火力,進攻西乃半島、迦薩走廊、哥蘭高地以及西岸地區。19671122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242號決議案,要求雙方立即停火。

C. 戰爭的結果

與埃及對抗的戰果是,以色列再度地攻下了西乃半島並且佔領了這個地區。以色列也在此戰役中獲取並佔領迦薩走廊。與敘利亞對抗的結果則是,以色列攻下並佔領了哥蘭高地。哥蘭高地的位置,極具戰略重要性,它俯視著整個加利利海的東岸。並且,掌控了哥蘭高地,形同得到了毫無阻攔進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的途徑。與約旦對抗的結果是,以色列攻下並佔領了「西岸地區」,包括整個耶路撒冷城。請注意:許多以色列人寧可稱西岸地區為「猶大和撒瑪利亞」。以色列在贏得西岸地區管轄權的同時,卻也要面對隨之而來與巴勒斯坦居民互相衝突問題。1967年11月22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242號決議案,要求雙方「立即停火」。


VII. 1973年的「贖罪日」戰爭

A. 戰爭的過程

1973106日至24日,埃及突然在西乃半島對以色列展開猛烈的攻擊;同一時間,敘利亞也在哥蘭高地採取了同樣的行動。以色列的存亡,在一刻之間大受這些突擊行動的威脅。贖罪日(Yom Kippur)是猶太民族一年中最神聖、最莊嚴的聖日,許多士兵會在這天返家過節,並且與家人們一起祈禱。及至19731014日,以色列已能從起初的挫敗中重整軍力,並且向敘利亞反擊,一路越過了1967年的停火線,直逼近到離大馬士革僅56公里的敘利亞境內。到了19731016日,以色列也在西乃半島取得主動攻勢,並且越過了蘇伊士運河直逼開羅。雖然以色列已經在進擊大馬士革和開羅的行動上佔了上風,但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施壓之下,以色列仍然被迫撤兵。這場戰爭一共耗時18天。

B. 戰爭的結果

1979326日,埃及總統安沃薩達特(Anwar Sadat)和以色列總理梅納赫姆貝京(Menachem Begin)在美國華盛頓簽署了「以、埃和平條約」,以色列從西乃半島撤軍。以色列其餘的邊界,只有少許的改變。

三、現代以色列的規模(Size of Modern Israel)

以世界各國領土的標準來看,以色列算是一個很小的國家。從最北端的但,到最南端位於紅海北岸的以拉他,全長僅415公里。聖經中描述以色列最具代表性的句子是:從但到別是巴,卻僅只有235公里。至於以色列領土的寬度,均少於100公里。

I. 以色列面積與其他現代國家面積之比較

以色列:20,770平方公里

美國: 9,629,091平方公里(美國本土的48州)

中國: 9,596,960平方公里

印度: 3.287,590平方公里

菲律賓:300,000平方公里

台灣: 36,000平方公里

四、現代以色列的戰略形勢(Occupation strategy of Israel today)

I. 以色列的弱點

由於以色列的地理位置與跟它為敵的諸國非常靠近,使得以色列極易受到飛彈和敵機的攻擊。從敘利亞的西南境發射「地對地SS-1B/C飛彈」(SCUD missile),在一分鐘內就可以攻擊以色列本土的任何一個地區。從約旦起飛的戰鬥機,只需要四分鐘的時間就可以抵達以色列上空;而從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起飛的飛機,分別只需要15分鐘及30分鐘即可抵達以色列的領空。

II. 名稱定義

A. 以色列 (Israel)

一些猶太人用「以色列」這個名稱,來表明這塊土地就是上帝所賜給他們的應許之地;通常他們不使用「巴勒斯坦」這個名稱。

B. 巴勒斯坦 (Palestine)

「巴勒斯坦」這個名稱始於羅馬時期,因「非利士」這個名稱被訛用了;巴勒斯坦這地,當年原是「非利士人之地」。現代巴勒斯坦人認為,人們所稱的「以色列」、以及所謂「佔領區」的這些地區,其實就是「巴勒斯坦」;他們通常不使用「以色列」這個名稱。

C. 猶大和撒瑪利亞 (Judea and Samaria)

那些稱這地為「猶大和撒瑪利亞」的猶太人,通常是要藉此強調以色列的先祖,早就擁有並且居住在這塊土地上。他們用這個聖經上的名稱,來稱呼這塊具有爭議性的領土。

D. 佔領區 (Occupied Territories)

「佔領區」是個比較「中性」的名稱;但立場並不中立。它常常被阿拉伯人用來強調,以色列人雖然佔領哥蘭高地和西岸地區,但他們並不是這些地區的合法擁有者。所謂「佔領區」也曾一度包括迦薩走廊,但最近以色列已經將迦薩地區拱手讓於巴勒斯坦人了。

III. 以色列的屯墾政策

A. 屯墾的戰略本質

直到2005年之前,以色列對在佔領區內猶太人的屯墾,一向採取鼓勵的政策。這個政策的基本理由是,有了猶太百姓在佔領區裡居住,就會形成一個「落籍」的事實,這樣可以使得任何試圖將佔領區交還給巴勒斯坦人的行動愈形困難。雖然對猶太的屯墾者而言,住在佔領區裡必須要冒很大的危險,但是他們堅信,在「所有的以色列都有猶太人落籍」這件事是絕對必要的。

B. 迦薩走廊

2005912,在以色列總理阿瑞爾夏隆主導之下,以色列突然將迦薩走廊拱手讓於巴勒斯坦人。許多以色列人對於夏隆總理的這個決定極端地憤怒。在此之前,夏隆對於在佔領區裡屯墾這件事,一直地持強硬支持的態度。許多在原來居住在迦薩走廊的屯墾拓殖者,都是在以色列軍隊的強迫之下,才肯搬離他們的家園。

C. 西岸

以色列在西岸地區,仍然繼續藉著屯墾來執行大規模的「落籍」政策。請參閱圖十三:「西岸猶太屯墾地」。以色列給予居住在西岸地區的巴勒斯坦百姓,不同等級、不同程度的控制權。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民全權治理;某些地區由巴勒斯坦人綜理民事,軍事則由以色列掌控;另有一些地區,則由以色列全權控制。請參閱圖十四:「巴勒斯坦人在西岸地區不同等級的控制權」。

五、 以、阿衝突的解決方案(Options in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所有建議解決以、阿衝突的方案,沒有一個是可以同時被雙方接受的。Ronaid Nettler博士是研究以、阿衝突方面的專家,他的評論認為:所有以、阿衝突的解決方案將必胎死腹中【註4】。我同意他的觀點。看來除了主耶穌基督的公義降臨之外,以色列終將永無寧日。

【註1Beitzel, 10.

【註2Ibid

【註3Cecil Roth, A History of the Jews (New York: Schocken, 1961), 432; quoted in Stanley A. Ellisen, Who Owns the Land (Portland: Multnomah, 1991), 113, n.2.

【註4Ron Nettler (class lecture,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Institute of Holy Land Studies, Spring semester, 1983).

[資料來源:呂榮輝譯《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2011修改版,pp. 44-61]

資料來源 : 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 pp. 44-61
刊登日期 : 2012/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