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概論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B3 以色列地的中央山地

(Central Mountainous Spine of the Holy Land)

J. P. Miller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ology, Philippines

呂榮輝譯

聖光神學院

I. 概論 (General)

中央山地由南方的南地一直延伸到北方的加利利,全長寬度由1648公里不等。就其特質和地形說,中央山地完全與沿海平原相反;如果用「低窪、開放、物產豐富」這些字彙來描述後者,那麼就一定要用「高峰、閉塞、土地貧瘠」來形容前者。誠如前述,舊約時代以色列歷史的大部分,以色列人一直都是居住在山地區域,儘管西邊有非利士人屢次威脅他們,東邊又有來自沙漠的掠奪者,這地區卻保護他們免淪於敵人之手。山區的交通一向困難;往來南、北之間道路,常沿著山脊而行。

圖 1.以色列地地理區域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media Common, author: Sadalmelik
]

II. 農作和植物(Agriculture and Vegetation)

A. 葡萄和橄欖 (Vines and olives)

葡萄和橄欖是中央山地非常重要的農作物。

B. 曾經是林木茂盛的地方 (Formerly heavily forested)

在聖經時代,這地區本來是個林木茂盛的地方(參撒下18:6;王下2:24),但是由於農地的開墾以及戰爭所帶來的後果,森林被砍伐殆盡(參賽10:15-19;耶6:6-8),於是這個地區的表土就經年累月地流失,從而使許多地方都裸露出光禿禿的岩石。

III. 天然的戰略資源 (Strategic Nature)

A. 水源 (Water source)

中央山地的這類石灰岩,很適合於雨水的匯集和貯存;這些地下水,可以經由挖掘深井而取得。中央山地的南段,包括現代被稱為「西岸」的地區。以色列之所以不願意將西岸的主權全部交給巴勒斯坦人,部分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地區擁有珍貴的水源。

B. 高山 (High mountains)

中央山地具有現代以色列重要戰略性的山峰。這裡雷達偵察設備的建設,可以提早警告他們任何具敵意飛機的接近。中央山地的最高峰是伯夙;其標高是1020公尺,位於希伯崙的正北方(見《以色列地圖》Survey of Israel19614月出版;1979年部分修正)。

IV. 地理區域 (Regions)

A. 加利利 (Galilee)

1. 概論 (General)

一般而言,加利利被隔絕於撒瑪利亞和猶大山地之外,但由於它的南部往來交通比較方便,因此就易受國際事物的影響,態度上也比較開放。它的別名:「萬民的加利利」,就是這個影響的證明。加利利是一個帶有寬廣山谷的多山區域。亞柯的東邊有一條斷層線,從而分隔了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沿著這條斷層線的就是伯哈基琳谷。亞柯是加利利地區的海港。

【呂註】伯哈基琳谷似為伯哈基蓮/伯基蓮(Beth HaKerem/ Beth Kerem)谷之誤;後者即煞古爾斷層谷(ash-Shaghur fault basin),見呂譯《聖經地理》185-187頁。

2. 上加利利 (Upper Galilee)

上加利利是個非常多山的地區:全區的高度幾乎都超過600公尺,有些山甚至高達1000公尺,所以上加利利是一個很難跨越的地區。因此,在以色列歷史的大部分中,它顯得有點被孤離在外。從呼烈谷到地中海岸,這段旅程特別困難,因此必須繞道而行。

3. 下加利利 (Lower Galilee)

下加利利地區有四條東西平行的主要山脈。它們之間以相當寬廣的山谷互相分隔。這四條山脈由北至南分別是:伯哈基琳嶺(位於伯哈基琳谷﹝見IV. A. 1. 概論之【呂註】﹞的正南方)、內托法嶺、特爾蘭嶺和拿撒勒嶺,這些山脈使得往來南北之間的交通變得很困難。這些山脈的海拔高度都不超過600公尺。

加利利山地及耶斯列谷地形圖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media Common, author: Sadalemlik)

B. 耶斯列谷 (Jezreel Valley)

耶斯列谷是分隔撒瑪利亞與加利利之間的寬大谷地,它的希臘譯名是Esdraelon(埃斯對倫)。它的形狀像一個巨大的箭頭向西指向地中海;有五個出入口,使得它在國際交通上極具戰略地位。這五個出入口谷地的名字(從北方順時針方向)如下:

1. 東邊:伯珊 / 哈律谷 (EastBethshan / Harod Valley)

伯珊把守著從東邊進入耶斯列谷的門戶;這就是為什麼伯珊對非利士人是如此的重要(參閱掃羅殉國之戰)。在雨季時,國際沿海大道寧願通過這裡,而不經過谷地東北邊的出入口。經由伯珊谷向東,可進入外約但而與皇家大道銜接。書念和耶斯列這兩座城,扼守著由伯珊谷向西進入耶斯列谷的通道。

2. 南邊:多坍隘口 (SouthDothan Pass)

多坍隘口經過多坍谷和伯哈干。

3. 西南邊:他納、米吉多和約念三個隘口 (SouthwestTriple entrances through Tanaach, Megiddo and Jokneam)

米吉多是護衛耶斯列谷最具戰略地位的地點之一。

米吉多的戰役 (Battles at Megiddo)

埃及的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曾經自吹自擂說:“…佔領米吉多就形同佔有了一千座城!ANET, 234-38)。

當亞歷山大大帝攻打以色列時,他加強米吉多這城的防禦,使之更加堅固。

羅馬時期,哈德良率領的羅馬第六軍團駐紮在米吉多。

十字軍跟回教徒在米吉多打了一場激烈戰。

一次世界大戰時,英國將軍艾倫比在米吉多大敗鄂圖曼帝國的主力。

二十世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在米吉多打過兩場決定性的戰爭。

4. 西邊基順 / 迦巴 (WestKishon / Geba)

耶斯列谷西邊的進出口,是位於亞柯平原的夏羅設。進入亞柯平原後,其寬闊的本質提供了許多不同方向的可能性。人們可以選擇向西走到海邊,然後沿著海岸往北到腓尼基的推羅。

5. 東北邊:他泊平原 (NortheastPlain of Tabor)

東北邊的入口,在旱季是國際沿海大道所必經之地。耶斯列谷最重要的地勢特點,在於它是中央山地連接加利利唯一的天然缺口,因而成為從西邊由沿海平原東進約但河谷的天然通道。這對那些由米所波大米南下的商旅而言,不論是繼續往南走國際沿海大道,或是向東進入外約但然後繼續往南走,這裡都是一個決定性的地方。在聖經時代,部分的耶斯列谷遍佈沼澤和森林。如今沼澤己經加以排水處理,成為富庶的谷地。

6. 現今耶斯列谷極其肥沃 (The Jezreel Valley is extremely fertile today)

整個耶斯列谷,覆蓋了一層很厚、豐腴的黑色堆積壤,昔日沼澤區域的積水已經被排掉,現在它是以色列最富庶的沃區之一。

7. 西西拉在耶斯列谷的戰役:(士師記4-5)(Battle of Sisera in the Jezreel Valley

以色列各支派在分得之地拓殖時所面對的問題,在北方尤其嚴重。米吉多、他納、以伯蓮、伯珊等城之遲未被拓殖,等於把耶斯列谷的控制權拱手讓於迦南人,終而引發了夏瑣王耶賓的將軍西西拉,率領迦南人,與底波拉和巴拉所率領的以色列人之間的那場重要的戰役。這場戰役動員在耶斯列谷,決戰在他泊山下的平原上。以色列軍隊結集在他泊山上,而迦南人軍隊則據守在米吉多附近的城堡裡。迦南人到他泊山下的平原向以色列人宣戰,在他泊平原的西邊,有一條排水不良的基順河。正當兩軍酣戰的時候,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使得基順河水泛濫平原,讓迦南人所駕馭的戰車陷入泥淖的困境。這就是這場戰役的轉捩點,結果以色列人擊潰了迦南人的軍隊。

C. 撒瑪利亞 (Samaria)

1. 概論 (General)

撒瑪利亞地區位於耶斯列谷以南、中央山地的猶大山地以北。這地區有時也被稱為以法蓮山地。撒瑪利亞地區不像猶大山地那樣的與世隔絕,因此對外來的影響也比較開放。它的西邊只有沙崙平原,並沒有一個在地形上稱為「示非拉」的低原(海拔較低的丘陵地)。

撒瑪利亞地區地形圖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media Common, author: Sadalemlik)

2. 交通路線 (Travel Routes)

示羅河是阻擋撒瑪利亞地區南北暢通最突顯的障礙,其次就是示劍附近的山地。示羅河從示羅附近開始,一路向西流至地中海邊。聖經提到以法蓮山地那邊(士19:1, 18),指的就是位於示羅河「流域」的內陸。南北向的主要道路到了撒瑪利亞這裡,由於沒有天然的隘口可以直接北上,就必須在示劍分道而繞過它:或是向左(西北方向)轉往撒瑪利亞城去;不然就要向右(東北方向)轉往得撒去。

3. 城市(Cities)

a. 撒瑪利亞 (Samaria)

撒瑪利亞城位居以法蓮山地所有交通路線的中樞。耶羅波安建築示劍和毘努伊勒(王上12:25)為都城,後來又將王國的國都遷到得撒(王上14:1715:21, 3316:6, 8, 15, 23),不過暗利又將國都從得撒遷往更具戰略地位的撒瑪利亞(王上16:23-24)。

b. 示劍 (Shechem)

示劍也是一個交通中樞,它曾經是約書亞時期的國都。這城邑位於基利心山麓。

c. 敘加 (Sychar)

敘加位於以巴路山腳下。這裡的井,就是約翰福音第4章所記載,耶穌與撒瑪利亞婦人談話的地方。

d. 伯特利 (Bethel)

伯特利是撒瑪利亞地區最南端的前哨,護衛著伯特利高原。

D. 便雅憫 (Benjamin)

便雅憫地將以色列區分成為以法蓮山地和猶大山地。這地區是沿著山脊交通、往來於東、西以及南、北所必經之地。聖經中所記載,發生在便雅憫高原中部這個地區的史事,比起其他任何地區都要來的多。

E. 猶大山地 (Hill Country of Judah)

1. 概論 (General)

猶大山地的西邊有示非拉(Shephelah),東邊有猶大曠野;所以它被孤離於國際交通路線之外。

猶大山地及鄰近地區地形圖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media Common, author: Sadalemlik)

2. 交通路線 (Travel Routes)

在本區之內,歷來有一條位於海拔900公尺高、南北走向的山脊道路。崎嶇的山區,使得這個地區較容易防禦外來的侵略。猶大曠野防護著從東邊來的外敵,但是由於猶大山地的北邊(便雅憫)是一個高原,所以並不像東邊那樣容易防守。

3. 降雨量 (Rainfall)

猶大山地的降雨量比撒瑪利亞要少,並且越往南越減少。

4. 農業 (Agriculture)

猶大山地是一個被開墾成階梯狀農田和葡萄園的地方。葡萄和葡萄園在聖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們對住在高地上的以色列人來說特別重要,因為在乾旱季節,就在每個貯水池快要乾涸的時候,正好也就是葡萄收成的季節。那些甚至在乾旱的季節仍然會來臨的露水,使葡萄得到充分的滋潤。

5. 最高點 (Highest Point)

猶大山地的最高點是伯夙(1020公尺),它位於希伯崙的正北方(見《以色列地圖》Survey of Israel19614月出版;1979年部分修正)。

6. 關鍵都城:希伯崙 (Key cityHebron)

希伯崙是從猶大山地經由亞拉得和死海南端,通往外約但的重要都城。

F. 示非拉:低原 (Shephelah or Lowland)

1. 概論 (General)

示非拉是猶大山地西部的山麓丘陵所構成的地區。這地區,自古以來一直就是居住在高山地區的以色列人、和居住在沿海平原的非利士人之間所爭奪的地方,同時也是他們之間的緩衝地帶。這地區遍佈石灰岩丘陵,使得商旅們要在其上騎乘,實際是不可能的事。

【呂註】示非拉是地形區的名詞。英文聖經多半譯為「低原」,但也有譯為「高原」的。和合本多半譯為「高原」,例如俄巴底亞書19節:希伯來文聖經的Shephlah,英文的RSVlowland,和合本譯為「高原」,呂振中譯本作「低原」。

2. 五個主要的谷地 (Five Major Valleys)

在示非拉上,有五條東西走向的谷地;這些谷地是在示非拉上往來、優先被使用的交通路線。它們提供了一個進入猶大山地的易徑,因此,想要阻止非利士人順著這些谷地入侵,是一件很困難的事。這可以由後來但支派「打包另找居所」得到證明。

a. 亞雅崙谷 (Aijalon Valley)

亞雅崙谷上源有兩條支谷,北支谷通往便雅憫高原中部,南支谷通往耶路撒冷。基色是亞雅崙谷從西部進入猶大山地非常重要的一個城市;它從主前四千年(銅石器時代)開始直到羅馬時期,一直持續有人居住。上伯和崙和下伯和崙是通往便雅憫沿途兩個很重要的城市。

b. 梭烈谷 (Sorek Valley)

通往猶大山地的那些谷地中,梭烈谷是較為平緩的,使得它成為優先被選擇的通道;它可以通往耶路撒冷和伯利恆。梭烈谷就是參孫對抗非利士人的地方。

c. 以拉谷 (Elah Valley)

以拉谷是進入希伯崙和伯利恆的關鍵通道。以拉谷的西邊,有亞西加扼守著這谷地的入口。以拉谷就是大衛與歌利亞決戰的地方。在大衛時期,控制這谷地在防禦上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d. 姑弗林谷 (Guvrin Valley)

姑弗林谷雖可以通往希伯崙,但卻較少被人使用。

e. 拉吉谷 (Lachish Valley)

拉吉谷是通往猶大山地南部重要城市希伯崙的谷地。

3. 重要的城市拉吉 (Important CityLachish)

拉吉的位置頗具戰略性。它的地勢高聳,四周沒有任何其他山丘,扼守著由拉吉谷進入猶大山地的門戶。從考古學的觀點,拉吉的重要性僅次於耶路撒冷。考古學者Albright根據優西比烏(Eusebius)所著,關於聖經地名的《聖經地名大全》(Onomasticon)上的資料,於1928年發現拉吉這地方。

【呂註】Eusebius(大約260-340年),是住在該撒利亞的主教。《Onomasticon》是他在年老的時候所寫的書,羅列了聖經中所有的地名並略加注釋,被稱為“A book on the subject of the place-names of the Holy Bible”。原著以希臘文寫成,因此聖經中的希伯來地名,有些就被希臘化。此書後經耶柔米(Jerome)譯為拉丁文;今有英譯本,但似尚無中譯本。

考古學者James Starkey600位工人,於19331938年在拉吉遺址上進行前後長達六年的考古挖掘。拉吉是古以色列最大的遺址之一,規模廣達18英畝。

G. 猶大曠野:耶是門 (Jeshimon, Wilderness of Judah)

1. 概論 (General)

猶大曠野是猶大山地東坡的延續;這坡向東繼續斜降,終於在約29公里外下降至約但河谷。猶大曠野位於猶大山地背風坡的「雨蔭」地,因此氣候十分乾燥。然而在冬天雨季的那幾個月,這裡卻是一個放牧羊群的好地方。猶大曠野有許多崖谷,因此交通就受到限制。先知以賽亞曾經盼望猶大曠野將來會有這麼一天:高高低低的要改為平坦,崎崎嶇嶇的必成為平原(賽40:4)。在艾城和密抹之間有一個稱為「音默」(emeq)的寬廣谷地,這是軍隊進攻伯特利高原或便雅憫中央高原之前的一個集結待命區。當年以色列人攻打艾城之役時,這裡是個關鍵的地方。在靠近密抹和迦巴之處,有一個順著窪低蘇威尼特的捷徑。當年約拿單打敗非利士人之役,就是經過這個重要的隘口(撒上14:1-15)。

H. 內給 (Negev)

1. 概論 (General)

從猶大山地往南走,高度就逐漸地向「內給」(Negev)下降。內給正確的翻譯是「南地」;但有些譯本:例如英文的「欽定本」(KJV),錯譯為「the south,南方」。

【呂註】中文《和合本聖經》多半的翻譯是對的,但是以西結書20:46-47攻擊「南方」對「南方」的樹林說…”,以及以賽亞書21:130:6的「南方」都是錯的;呂振中譯本正確地譯為「南地」。

2. 地理特徵 (Geographical Features)

內給是一個介於隆起的石灰岩之間的盆地;這盆地的東部提供了一個從希伯崙到死海的一條路。商旅們不直接從希伯崙住東下到死海,而是先向南下到內給盆地。這盆地的東邊提供了一個前往外約但的踏腳石。由於這盆地的南部是屬「瑪革提施」(makteshes)的地形,因此這裡的交通非常困難。

內給(南地)及鄰近地區地形圖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media Common, author: Sadalemlik)

【呂註】地形學上,makteshes原指大的火山口,又可譯為「坑盆」。和合本譯西番雅書1:11Makhtesh為「瑪革提施」,指的是一地址不詳的地名,但呂振中意譯為「臼狀窪地」(mortar)。

3. 氣候和農業 (Climate and Agriculture)

內給是一個乾旱的地區,區間降雨往南遞減。這地區幾乎完全要倚賴那少的可憐的雨水。除了別是巴(參創26:18-23)和加低斯巴尼亞附近地區有少數的水井以外,這裡幾乎完全沒有別的水源。內給對農業,是個極限地區;其南部的農業極限線是比梭澗。別是巴和迦薩都是在這地區之內。內給地區主要的土壤是「黃土」;這是「風成土」(被風吹來所堆積的土壤)。這種黃土在乾旱的時候是極端堅硬的。

【呂註】Löess一詞原為德文,指由風所吹帶來粉狀細土粒堆積而成的土壤;顏色不一定是「黃」色。十九世紀後期,德國學者到中國研究華北黃土的起源,認為這土是在地質時代中,從西伯利亞由風吹來的細塵所堆積而成的。華人早期稱華北的這種土為「黃土」(包括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故中文稱Löess為「黃土」,但是在世界其他各地,Löess的顏色不一定都是黃色。

4. 戰略上的意義 (Strategic Feature)

內給這地區,在它的大部分歷史中,都扮演著護衛猶大山地南方最前線的角色。

5. 重要的交通路線 (Important Travel Routes)

內給提供了通往紅海和位於外約但「皇家大道」的一條通路。亞拉得控制著通往以東和以拉他的主要道路。

6. 有關聖經的事件或隱喻 (Relevant Biblical Events or Metaphors)

大衛曾經是內給這地的守護者(參撒上20章至31章)。特別值得提起的,是大衛跟拿八和亞比該的史事;他曾保護他們不受亞瑪力人的欺負(參撒上25:1-42)。所羅門在內給積極地加強建造城堡的防禦工事,以保護他在南方的邊防。在內給這個地方,如果河道上游下了大雨,暴洪會很快地流向下游乾涸的河道。

【呂註】當地人稱此乾涸的河道為wadi,呂譯為「窪低」。

因此,詩篇的作者很自然地,就用這種現象來隱喻他那迫切的盼望:求耶和華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詩126:4)。他渴望他的百姓能夠很快地回到以色列這地。

[資料來源:呂榮輝譯 《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2011年修改版,p.18-30]




資料來源 : 聖地地理:以色列和埃及 pp. 18-30
刊登日期 : 2012/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