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概論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C4聖地重要的穀類作物

Field Crops in the Holy Land

呂榮輝

聖光神學院

前言

聖經地區的氣候,尤其是「聖地」,是屬於「地中海型」,因此天然植被(natural vegetation cover),也屬於「地中海型植被」。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被,是屬於灌木叢的「馬騎士」(Maquis)。這類植物必須適應夏季長期的乾旱,雖然常綠,但葉面狹小,帶茸,且覆以似臘薄層,以減少蒸散(transpiration)。在較高的山坡上,則長有松樹或橡樹,在比較低的山坡或乾旱的平原上,則斷續地覆以片片的短草原。當人口增多時,人們需墾地以耕。於是就出現所謂「三替代作物」:就是橄欖替代樹木;葡萄替代灌叢;穀類(cereal grains)替代短草(因兩者同屬於graminae的禾本科植物)

穀類之中,包括小麥(wheat)大麥(barley)小米(millet)及粗麥(spelt or fitches);這四種穀物,都列在上帝啟示以西結要用以作餅的原料之中(49)。其中小麥最為高貴,稱為上好的麥子(3214;詩811614714)。種植時,需要較好的土壤,適中的雨量。這裡所種的小麥,一般都是冬麥(在秋冬時下種,明夏收割),萬一秋雨來後及在春雨臨到以前,來了一個拖長的旱天,以致於生長不久的冬麥都枯死掉,那麼在春雨來臨時,再種春麥。但在五、六月,乾旱的夏季就來臨,春麥也許會因為生長期不夠長,收成勢必不好,甚或收穫全無望。幸好還有大麥及粗麥;這些的生長期比較短,並且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高。土壤不必那麼肥沃,因為這些作物比較耐旱,對水份的需求也不那麼高,所以一般都不再種春小麥。因此,播種這些「雜糧」的面積反而比小麥廣,亦更普通,是廣大民眾的主食。

關於小麥和大麥,約伯說了一句很有趣的良心話︰“我若奪取田地 . . .我若喫地的出產不給價值 . . . 願這地長蒺藜(briars)代替麥子,惡草(stink weed)代替大麥”(見伯31:39-40)

I. 大麥 (barley)

大麥是普通的食物,雖然在五餅二魚的神蹟中,馬太(1417)、馬可(638)及路加(913)所用的字都只是一個αρτους(與耶穌最後晚餐中所擘開的artos是同一個字根)。但在約翰福音(69, 13)卻更明確地說是「大麥餅」(αρτους κριθινους )

聖經中最早提到大麥的是與出埃及記的雹災有關:「那時麻和大麥被擊打,因為大麥已經吐穗,麻也開花了」(931)。其次在利未記中提到若有人把地的幾分分別為聖歸給耶和華,就要按地撒種多少估定價值,「若撒大麥-賀梅珥,價五十舍克勒」(2716)。米甸士兵所作的夢,是「見一大麥餅輥入米甸營中」(713)。拿俄米和媳婦路得從摩押地回到伯利恆時,「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122)。路得在波阿斯田裡所拾的,當然是大麥穗;波阿斯所撮給路得作為「遮羞」的(聖經沒有這樣的明說),也是大麥(315, 16)。押沙龍唆使人縱火燒約押的田,所燒的是大麥田(撒下1430)。傳道書111說「當將你的糧食撒在水面」,有人解說所撒的是大麥作的糧食。所羅門王可能種了(甚或進口)很多的大麥,因為所羅門有套車的馬四萬,並且人「各按各分將養馬與快馬的大麥和乾草送到那裡」(王上426, 28)

大麥的希伯來文是שערה (sh`orah),這字的原意為「長髮或長鬚」,所代表的是大麥那長長的芒鬚(awns)。大麥的希臘文是κριθάρι,意為尖銳(piercingpointed),所指的仍然是大麥的長芒。

植物的命名,一般都是用拉丁字來命名,大麥的拉丁名字為hordeum。聖地的三種大麥分別為:(a)春大麥(Hordeum vulgare)(b)冬大麥(Hordeum hexastichum),及(c)一般大麥(Hordeum distinchum)。冬大麥一般是在十月底至十一月中下種,因此可以及時收穫以過逾越節。春大麥可以在所有冬季跡象都過後下種,然後在夏天收割。至於正確收大麥的日期,那就要看種在什麼地區。但在現代,大麥在以色列可以在三月至五月間的任何時候收割。

大麥在埃及也是很普遍,以色列民出埃及前,上帝所降的十災中,大麥亦是受害之一(931)。今天大麥在埃及可比小麥早三十多天前收穫。大麥在約但河谷,黎巴嫩以及古摩押地都很普遍。今天也種於敘利亞。據說,今天阿拉伯人稱以色列人為「大麥餅」。這當然是帶有鄙視的說法,因為回教徒稱自己為比大麥餅高貴很多的「細麵餅」(即小麥餅)

現代許多國家都用大麥當作釀啤酒的原料,但在聖經時代,大麥是一般平民的主食,酒則用葡萄釀製。約伯在3139-40曾說:「我若喫地的出產不給價值,或叫原主喪命;願這地長蒺藜代替麥子(חִטָּהhittah),長惡草代替大麥(שְׂעֹרָהsh`orah)」。

II. 小麥(wheat)

舊約聖經中有三個意為小麥的字:其中最常出現的是חִטָּה (hittah), פר (bar, 作為小麥僅出現在阿摩司書85, 6共两次,其他十一次均為grain);另一個是源於Aramaic的希伯來字是חנטה (hintah),僅出現於以斯拉記。新約中最常出現的是σίτος (sitos),另一個是χορτος (chortos),僅出現於NIV的馬太福音1326 (別的版本多譯為blade,中文和合本作「苗」)


1. 以色列的麥田(C.Y. Tang, 2012年攝)

聖地的小麥有好多種;聖經中最常見的有Triticum aestivumTriticum compositum。前者是一般普通的小麥,一棵一穗;後者是為「複合小麥」,一棵可以同時長有好幾個穗子。事實上,有多至七穗的小麥;這可能就是創世記415的小麥。在埃及的象形文字(Egyptian hieroglyphics)中,也有這一種小麥的記載;也許這就是約瑟時代法老所夢以及百姓所種的「七穗麥」。它們的收割一般是在六月。小麥為摩西對以色列百姓所最先提到的「那地」的八種糧食資源之一(88;參結49)。並且耶和華所應許給祂選民的,是「上好的麥子」(the finest of wheat, 見詩811614714)。啓示錄1813提到細麵(fine mealflour, σεμιδαλιν及麥子σιτον)

種植普通小麥(T. aestivum)的歷史很悠久,並享有「生命的支撐者」 (the staff of life)之美譽。小麥一向就是西方世界的主糧。小麥的耕作,在聖地的確也很重要,並且歷來多有出口。所羅門建殿時,每年給推羅王希蘭麥子兩萬歌珥(王上511),約相當於四百四十萬公升。當然,這些麥子不一定都是自己所產的,因為以西結在提到推羅時曾說:「猶大和以色列地的人都與你交易,他們用米匿[進口]的麥子兌換你的貨物」(2717)。新約中耶穌提到一粒麥子(σιτου, sitou)落在地上若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καρπον, fruit, 果子)(見約1224)

古時,這地區常傾於用收割小麥的時間,來定事情發生的時候。譬如說,某事發生於收割小麥前(或後)的第幾個禮拜。但實際上,收割小麥的時間,常因地區、季節而各處不同:在較暖和的地區,收小麥的時候,最早可以早到四月,而在較冷的地區,則可遲到六月初。

當收割小麥的時候,人常吃烘的麥穗,或搓過的麥穗。約書亞帶百姓過河後在吉甲安營,他們在正月十四日晚上守逾越節,第二日就吃那地的出產;他們所吃的מַצּוֹת וְקָלוּי (qalah `abûr), KJV中譯為parched corn (為在翻譯KJV聖經的年代,英國人稱小麥為corn),中文譯為「烘的穀」(511)。我贊同中文及其他的英譯本譯為:烘(或焙)的穀(parched or roasted grains)。不過我要更切確地說,這裡」烘的穀」,所指的應該是「烘的大麥」,因為逾越節前後正是收割大麥(而不是小麥)的時候。新約中記載:有一個安息日,耶穌和門徒從麥地經過,門徒因餓了,就掐了σταχυας用手搓著喫(61;太121;可223)σταχυας這字中文譯作麥穗;但英文的聖經有譯為ears of corn (KJV)heads of grain (ModernNIVRSV)heads of wheat (Living)。如果σταχυαςσιτου是同一個字根,那麼所搓的可能是小麥。如果是小麥的話,那件事可能是發生在小麥成熟的五、六月之間。我在少年時代曾經種過稻米及小麥,也曾經在春天收割小麥時烘過小麥穗,去芒去外殼,然後搓揉麥穗收集顆粒而吃,味道相當好。耶穌的門徒有否把麥穗烘過,就不得而知。不過這兩節經文所說的麥地,所用的字是σποριμων (sporimwn),意為穀地(),而他們所掐的是σταχυας (stachuas穀穗),不是σιτου (sitou麥穗)


2. 野生麥麥穗(C.Y. Tang, 2012年攝)

聖經中最常見的「麥」字是sitos (3121325, 29, 30;可428;路31712181672231;約1224;徒2738;林前1537;啟661813)。但在可428中,σιτου一般都僅譯成grain;和合本作「子粒」,呂振中譯為「麥子」。這個字在路1218NIV譯為grain,《和合本》及《呂譯》均作「五榖」。徒712σιτα中文譯為「糧」,NIV譯為grain;至於徒711中的糧(和合本)原文為χορτασματα,是從χορτασμα (是餵牲口的provender,或是養人口的provision)而來。馬太福音1333αλευρου (參路1321),《和合本》譯為「麵粉」,NIV譯為flour,是從其動詞άλέω (磨,to grind) 所引伸而來的άλευρον而來的;後者是榖物磨成的粉或碎片(meal)。啟示錄1813提到σεμιδαλιν και σιτον所指的應該是「最高級的麵粉(the finest flour)及小麥」,《和合本》譯作「細麵和小麥」。

古時候貯藏小麥(以及其他的穀物)的方法,是裝在陶罐()裡然後放在地窖裡。但很多時候,這些缸罐也可能藏在一家之主的臥房裡。巴拿和利甲篡殺伊施波設時,他們就是趁著伊施波設在午睡時,進入房子偽裝要取麥子(撒下45, 6)。考古家在別是巴附近挖出幾個「地下穀倉」(underground silo),這些化石化(fossilized)的小麥、大麥及豆類,據考證是主前四千年代所貯藏的。在家中的井口上加蓋,並在蓋上曬穀(),可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因此,押沙龍背叛大衛時,大衛的朋友約拿單和亞希瑪斯就是躲在這樣喬裝的井裡而未被押沙龍的追尋者發現(撒下1715-20)

在耶利米書,先知嘆說:「麥秋已過,夏令已完,我們還未得救」(820)。這裡先知似乎把季節顛倒:先說「麥秋」然後說「夏令」。其實這是中文翻譯的問題,原文沒有「麥秋」兩字,קָצִיר (qatsiyr, harvest收穫)已過。這地方大麥、小麥的收穫,是在春天及夏初,所以這經節應該譯為「麥春已穫,夏令亦過」比較合適。

III. 小米(millet or pannang)

以西結書2717提到猶大和以色列跟推羅交易時,他們用米匿的麥子、餅兌換推羅的貨物。這裡的「餅」,呂振中譯為「棗」,但KJV譯為pannangRSV加註說wheat of Minnith and pannang。有學者認為這種pannang就是小米(millet or Panicum miliaceum)millet的希伯來文為הֵמָּה(dohan),其拉丁名panicum與拉丁文的麵包(panis)同一字根。拉丁文的panis,相當於法文的pain(也是麵包的意思)。至於Panicum miliaceum這個詞字,是瑞典植物學者Linnaeus所給,意為「成千顆粒」。這就是說,每一穗的小米,應該有上千的子粒。雖然在過去華北(以及台灣現在原住民),小米是用來煮小米粥,但是在聖地,它是被磨成粉來烤成類似麵包的食物。據說小米「麵包」很難吃,也許由於這個緣故,小米要加小麥、大麥、豆子、紅豆、粗麥,「裝在同一個器皿中用以為自己作餅」(49a)Millet是世上最古老的糓類食物之一;原產地可能是印度或波斯,屬於草本植物,高可達90公分。稈可作為牲畜的飼料,顆粒作為人的食物。在結49b,小米與上述其他穀類一同被提起,是在耶城被圍困而引起缺糧的情况之下。事實上,小米與大麥及小麥等,都同樣是草屬(graminae)的植物。它長得並不很高(約只24英吋),並且比小麥、大麥更能耐旱,故可以種於自然環境極差的地區。不過現在很多人都誤認小米只是用來餵「籠鳥」的。

[資料來源:呂榮輝編著 《聖經地理導論》,2011講義,pp.32-36]

參考書籍:

W. E. Shewell-Cooper, Plants, Flowers and Herbs of the Bible (New Canaan, Connecticut: Keats Pulishing, Inc., 1977)

United Bible Societies, Fauna And Flora of the Bible (London, 1972)

Philip F. Esler,“Ancient Oleiculture and Ethnic Differentiation: Meaning of the Olive-Tree Image in Roman 11,”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the New Testament, Vol. 26.1 (Sep. 2003), pp. 103-124. or [JSNT 26.1 (2003) 103-124]


資料來源 : 聖經地理導論 pp. 36-45
刊登日期 : 2012/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