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The Winds of Galilee
John R. Mather , University of Delaware
張獻武譯
噢,在安息日的加利利!
噢,在其上平靜的山嶺
在那裡,耶穌曾跪下與你分享
這永恆的沉默
John Greenleaf Whittier
但馬太告訴我們:
耶穌上了船,門徒跟著他。海裡忽然起了暴風,甚至船被波浪掩蓋;耶穌卻睡著了。門徒來叫醒了他,說:「主啊,救我們,我們喪命啦!」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甚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馬太福音 8:23-26)
儘管Whittier 的詩呈現了一幅祥和的畫面,或許反映出他那種安靜和平的貴格會背景多於實境。然而正如以上馬太述說的故事,所有福音書作者對加利利海的描述也是真實可信的。
加利利海的風暴自古聞名。許多訪客記載了這些的風暴的強度、突發性,及其破壞力,使經歷過的人,心生畏懼:
這內陸湖由於被諸山環繞而承受了最猛烈的風暴…這些風暴也被描述為它的特性。Russegger在去年的十二月底,目睹了一場暴風雨橫掃加利利湖,浪潮猛烈地拍打湖岸,然而陸地上幾乎沒有感覺到風的吹襲。(Ritter,由Gage翻譯,1968)
或從另一個遊客敘述的景象:
…我在加利利湖目睹了很多這樣的風暴。湖岸邊尤加利樹(eucalyptus)的樹幹多數高於三十呎,浪潮來時沖激可達樹幹的一半高,而銀白色的浪花也觸到纖細的垂葉。
經常隨著湖上暴風雨而來的閃電,比在任何一處所遇見的更靠近我和和我的孩子們。我們喜歡沐浴在風暴中,讓那清涼的雨水從頭而下澆灌我們,在這酷熱的氣候裡真是一大享受。然而有幾次,閃電如此逼近,使我們在恐懼中從湖中竄回…熟悉這湖的人告訴我,加利利湖暴風雨的危險絕不遜於任何海上的,甚至更危險,因為這裡的浪潮會如漩渦般捲入,翻覆船隻及淹沒泳客…有一次我愚蠢地游離岸邊太遠,就遇上一場突來的暴風雨。激烈的狂風是毫無預警地從遙遠的哥蘭山峰(Jaulan peaks)臨到,那些山峰被驟然陰沉的天空染紅,狂風呼嘯著通過山溝,而湖上的波濤澎湃成壘,洶湧的湖水猛擊岸石,任何想回岸的泳客都面臨極大危險(Levy 1959: 28-29)。
然而在旅客的心目中,加利利海卻也喚起許多其他的畫面:
甜美的湖水,豐富的魚產,波光蔚藍的湖面,從上吹下誘人的微風,帶來屬她自己的柔風。加利利湖是一處有食物、飲料和空氣,眼睛得以休息,酷熱下的沁涼,遠離擠擁的人群,以及在如此令人疲累的氣候中,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旅遊勝地(Smith 1919: 442)。
幾個湖或海的名字,已經一直被上述提及的不同作者所引用。基尼烈(Kinneret) 可能是最古老的名字,在舊約多次提及(民數記與申命記中的 Cinnereth)。約書亞記及列王記提到Kinnarot的古城。[譯者註:上列三個英文譯名,在中文聖經和合本均譯為基尼烈。]然而,到了主曆第三、四世紀,此湖更常以周邊的新城鎮或所在的省分來稱呼,如提比哩亞海(Sea of Tiberias),革尼撒海(Sea of Ginosa),或革尼撒水域(Waters of Ginosar)。新約最常用的名字,是加利利海或革尼撒勒海(Sea of Gennesaret)。Kinneret這個名稱流傳在一些民間故事中。在希伯來文,kinar是指在湖附近一種味甜的果樹。由於希伯來文kinor的意思是小提琴,一些古代學者建議“Kinneret的水果甘甜猶如小提琴的聲音。”有些人將kinor翻譯為豎琴,兩種可能的解釋是:一、湖的形狀有點像豎琴;二、拍打的水聲猶如豎琴音樂般的安詳。另一個可能的解釋出現於1956年,當時在Ugarit(靠近敘利亞一側的湖邊)挖掘出一塊石板,其上列出Kinnar是那城居民崇拜的眾神明之一。神明常與城鎮有關連,是因該地建有供奉某一特定神明的神廟。而城鎮也常常用女性化的神名來命名。在此Kinneret的名稱是代表Kinnar神。而當時的音樂演奏,是與崇拜Kinnar神有所關連。所以最初的湖名,極有可能源自約4000年前在Kinneret城鎮崇拜一位愛好音樂的神明。
加利利海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湖泊,在過去兩萬年裡成形。但它的歷史意義遠遠超過它的大小、位置、美麗、或風暴,都因為它與基督在地上早期的事工有關。在聖經時代,加利利海是頗具規模的經濟發展來源,因加利利湖帶動的捕魚業,提供許多食品到中東,鹹魚或醃製的魚也出口到羅馬帝國的其他地區。時至今日,因著國家輸水系統的完成,湖水被用於灌溉以色列偏遠的地區,捕魚業也已被取代。如同美國加州的情況,以色列大部分水源來自北方。北水南送對穩定現在及將來的經濟極為重要,正如加州一樣。在196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輸水系統的發展,加利利海的水可以用於南地的乾燥農業區域。加利利海供應以色列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淡水需求。但是,在一個缺水的土地,其主要價值是做為一個水庫和具有貯水調節的功能,使洪水流量合宜地得以控制,以及在乾旱時能調節供水。所以加利利海除了有歷史和宗教重要意義,亦已扮演了更重大的新角色,就是作為整個國家的經濟福祉的貢獻。
加利利海位於北半球亞熱帶高壓帶,朝向北極的一側。由於這一高壓帶隨著太陽向南、北移動,氣候有顯著季節性的差異。在夏季,該地區的高壓帶朝極地方向擴展,天空通常很晴朗,地的表面接收到最大的太陽輻射。熱,使以色列到處都變乾燥。在冬天的月份,亞熱帶高壓先退到南部,隨著移動性的高壓及低壓系統通過該區域的北部,這一地區成為一般中緯度西風環流的一部分。從西方來的氣流下降超過500公尺,順著山丘以及山脊流向湖的西部。當風吹過較溫暖的湖面,形成向上的氣流,昇至湖東側的山脊,其勢遠強於降至湖面的下降氣流。結果是,這鼓上升的氣流成為湖的主導氣流,促成雲及雨的發生。湖的東、西兩側的降雨量平均約 500毫米,而湖泊本身只有400毫米。顯然,向下流入「大裂谷」(Rift Valley, 低於海平面200米的加利利海所在地)的氣流下降運動和湖泊較冷的水溫,確實減弱了產生雲層和降雨量的上升氣流。
在夏季,因亞熱帶高壓區籠罩著加利利地區,反氣旋(anticyclones)導致空氣流動緩慢下沉,使空氣絕熱增溫(heating adiabatically)。表面的空氣,受夏季烈日炙熱加溫而趨於上升。大約在一公里的高度,較高的下沉氣流與與上升的地表空氣交會,形成逆溫(temperature inversion)的現象。這逆溫限制了湖面的水氣向上移動,造成在湖上和順風的地表缺少雲層的情況。在夏季五個無雨的月份裡,中午雲層遮蓋湖面的上空不到十分之二。全天輻射量(global radiation)極高,湖也大量蒸發。
在加利利地區,風向和風速遵循一個相當固定的季節性模式。在冬季,有時會遇到吹著東風的風暴,是從移動性的旋風所造成;而夏季主要是強大的西風(Neumann and Stanhill 1978)。
表一列舉了位於加利利湖南方出口附近的Degania A氣象站,從1945至1970年的每月風力資料。夏季每月的風速(3.8公尺/秒,8.5英里/小時)大於冬季(2.5公尺/秒,5.6英里/小時)。東風和西風的短時間最大速度(short period maximum velocities)是非常相似的(每小時綜合值約12公尺/秒,30英里/小時),但在夏天的西風比冬季東風風暴更頻繁。這個現象,可以解釋為何夏季的每月平均風速會較高。
表1.Degania A氣候平均值(-200 M msl, 1945-1970)
月份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全年 |
氣溫oC(8 a.m.) |
||||||||||||
|
12.1 |
15.7 |
19.5 |
24.0 |
27.7 |
29.4 |
29.6 |
27.1 |
23.4 |
18.4 |
13.5 |
21.0 |
降雨量(mm) |
||||||||||||
|
74 |
58 |
23 |
6 |
0 |
0 |
0 |
1 |
14 |
47 |
89 |
408 |
雲層遮蓋(十分率)(8 p.m.) |
||||||||||||
|
3.0 |
2.6 |
1.8 |
1.4 |
0.5 |
0.2 |
0.2 |
0.5 |
1.1 |
2.0 |
3.1 |
2.0 |
風力等級(8 a.m.) |
||||||||||||
|
1.2 |
1.2 |
1.1 |
1.0 |
0.9 |
1.0 |
0.9 |
0.7 |
0.8 |
1.1 |
1.5 |
1.1 |
風力等級(2 p.m.) |
||||||||||||
|
1.9 |
2.4 |
2.5 |
3.0 |
3.5 |
3.6 |
3.5 |
2.8 |
2.1 |
1.3 |
1.5 |
2.5 |
氣象站位於加利利湖的南面出口附近(資料來源:Neumann和Stanhill 1978:53)
吹越加利利海域的風,最顯著的特點或許就是夏季午後,從地中海吹來的海風。
我們推測,結合地形和沉降逆溫(subsidence inversion)現象帶來的,不僅使在某個高度的海風(這幾乎是唯一值得注意的夏季風)速度增加,尤其是橫過山脊的風。這個結合,也造成包括湖泊區域的大裂谷底部,流線(stream lines)的降低。地中海海風到達湖邊的速度是10~15公尺/秒(22~34英里/小時),這樣的風速,是湖岸西側朝向地中海的丘陵地地面風速的兩倍甚至兩倍半。在夏季的午後,這些相對的強風,幾乎每天都會引起湖上的風暴。(Neumann and Stanhill 1978:53)
Doran 及 Neumann已經發展出一套「中尺度」(meso-scale)的理論模型,用於研究氣流從山丘往下流到湖的西側,然後橫過整個湖面再往上到湖東側的丘陵。他們的模型包括:(1)一個從真實地形理想化版本模擬的陸地表面,沿著一條由西到東的斷層面,從地中海經加利利海,然後往上到哥蘭高地;(2)一個特殊的座標系統,用在藉數學來解決非水平地表模型中的方程式,包括一些在一個湍流的(turbulent)、分層的大氣中之運動方程式,以及顯熱(sensible heat)的連續性和湍流傳導的方程式;及(3)一個由每秒4公尺,來自西北偏西的夏季地轉風(geostrophic wind)模擬的大規模氣壓梯度。根據這理論模型,設定在夏季下午5時的情況,他們報告了他們研究的結果。即使在白天,空氣通常不穩定的情況下,模型的結果仍令人相當滿意;但相對地在夜間時段,空氣分層現象比較穩定,研究結果顯示模型仍有待改進。他們的圖表顯示,稠密的流線(streamlines)出現於湖的西岸附近,表明從地中海吹來的海風極快加速。在湖的東岸上流線較為稀疏,顯示風速減慢,與一般觀察相當接近。即使模擬的地形與實際的湖盆地形有相當程度的差異,研究結果仍指向,湖上強勁的午風和暴風的產生,是由於該地區的地形,增強了經常性海風環流的結果。
雖然在多年來,許多遊客描述了從地中海來的西風造成強烈的風暴,然而來自東部和南部炎熱、乾燥的風,一種可怕的熱風也會造訪加利利。
‘Sherkiyeh’之名,我們稱為Sirocco,其字面的意思是「東」,被用於所有從沙漠吹來的風,包括來自東、東南、南、以及西南南。這些都是熱風…帶著如薄霧的細砂而來,遮蔽了陽光,使草木枯萎,令人倦怠和發燒。它們是令人最感痛苦的風,如果神性的經濟學(divine economy)只為我們身體的益處,那麼「熱風」實在令人費解,因為這種風既沒有帶來雨水,也對收成毫無幫助…它們主要是在春季來襲,每次延續一天(Smith 1919:67)。
Ritter也描述此風:
一個熾熱的熱風同時從南方吹來--它在夜間往往會在湖上造成大風暴…在夏季,這些南風是很常見的:所過之處植物都被烘乾,星星之火即可將之點燃(由Gage翻譯,1968:252)。
Levy(1959:30)確定「熱風」的阿拉伯名稱為「Khamsin」,他寫道:
有時Khamsin風吹過湖泊,它的氣息中帶著熔融的火熱,並帶來黑暗中滾滾的塵埃。跟著人的肺部氣喘地需求冷空氣,並祈禱Khamsin快點把它自己吹走;但它卻往往吹了好幾天。
提及「加利利海」的名字,使人聯想到一幅圖畫,其上有漁船航行在璀璨蔚藍的水面上;在湖周圍的斜坡上滿布著毛絨絨的羊,心滿意足地吃草。然而,聖經中的幾個故事說明了,湖上的風暴和離岸太遠的危險。這兩個畫面都是真實的,因為兩者都表達了加利利海本身多變的特徵,有時平靜和安詳,有時暴力和破壞。聖經中所透露的氛圍在今日仍然存在,加添了湖的神秘性及人們對湖的享受。湖及其周圍的地理知識,豐富了我們對聖經事件的理解,並增加了我們對閱讀歷史時的聚焦和真實感。
Doron E. and J. Neumann. 1976. ”A Mesometeorological Model with Topography.” Dept. Atmospheric Sciences, Hebrew University, Jerusalem.
Neumann, J. and G Stanhill. 1978. “The General Meteorological Background,” pp. 49-86 in C. Serruya (ed.), Lake Kinneret, The Hague: Dr. W. Jank by Publishers.
Levy, Juliette de Bairacli. 1959. Summer in Galilee, London: Faber and Faber.
Ritter, Carl. 1968. The Comparative Geography of Palestine and The Sinaitic Peninsula (translated by W. L. Gage),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Originally published 1866 by D. Appleton & Co.)
Smith, G. A. 1919.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譯自Mather , J.R. 2005. The Winds of Galilee. In: W.A. Dando, C.Z. Dando and J.J. Lu (eds.)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 Perspectives. Taiwan: Holy Light Theological Seminary Press, pp.54-60.]
資料來源 : 透視聖地地理(中文),2012,pp.23-27。
修訂:本文由周文峰於2023/01/07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