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E3俄巴底亞書:有關以東人、那霸天人的默示

呂榮輝

聖光神學院

一、 俄巴底亞書

A. 作者:一位先知

1. 俄巴底亞(Obadjah)此名之意:俄巴底(Obad=事奉)(Jah=上帝)

2. 這是個普通的名字:在聖經中至少有十三位俄巴底亞。(王上18:3;代上3:217:38:389:169:4412:927:19;代下17:734:12;拉8:9;尼10:512:25

3. 誰是作者:不詳此先知為何人。

B. 默示(Vision

1. 論以東的默示:(參考賽34:5;結25:12;珥3:19)。

2. 從上帝而來(第一節):此默示為「從耶和華那裡聽見」的「默示」。

3. 傳達默示(第一節):有使者被差遣到列國去,起來與以東爭戰。

二、 以東的審判:以東被論定(2-14)

A. 宣告以東的毀滅(2-7

1. 以東的驕傲 (2-4)

2. 以東必全然毀滅 (5-7)

B. 以東的毀壞再次被確定(8-9

1. 以掃山 (8)

2. 提幔 (9)(參耶49:720;摩1:12

C. 以東受審判的原因 (10-14)

1. 強暴雅各 (10)

2. 袖手旁觀 (11)

3. 幸災樂禍 (12) 當你兄弟遇到患難的日,你不應該站著看,不應講大話。

4. 趁火打劫 (13)

5. 打落水狗 (14)

三、 耶和華降罰的日子(15-21;珥2:31

A. 萬國和錫安山

1. 萬國和錫安得相同的待遇(15-16

2. 錫安山必有逃脫的(17,參珥2:32;結36

3. 以掃家沒有餘民(18;參結25:12-14

B. 國度必歸耶和華(19-21

1. 南地(Negeb,納吉)人必得以掃山(提幔)(參耶49:7, 20)。

2. 高原(Shephelahfoothillslowlandthe plain)的人必得非利士地;也得以法蓮地和撒瑪利亞地。

3. 便雅憫人必得基列地。

4. 被擄(歸回)住在迦南人中的以色列人必得地「遠達」撒勒法(Zarephath 見王上17:9),包括腓尼基、推羅及西頓。

5. 被擄(歸回)住在西法拉(Sepharad)之地的耶路撒冷人,必得南地的城邑。西法拉可能是現代土耳其(Turkey)的撒狄(Sardis);也有人以為是在希臘(Greece)的斯巴達(Sparta)。

6. 國度要歸耶和華;當拯救者(saviorsdeliverers)上到錫安山(Mt. Zion)審判(judgegovernrule)以掃山(Mt. Esau)時。

四、 那霸天人與撇特拉

A. 那霸天人興起的歷史

那霸天人(Nabataeans 或譯為納巴泰人、拿巴提人)是主前169年至主曆106年期間,與猶大毗鄰的一個獨立王國的人民。在波斯時代(主前539-332) ,他們原是住在廣大的阿拉伯沙漠北部的遊牧民族。其後在主前第四世紀末期,他們定居在撇特拉附近,不過,他們大部分仍然保持著遊牧的生活方式,隨著季節在沙漠中逐水草而移動。

那霸天人移居撇特拉(Petra 或譯為佩特拉)地區可能與古代以東人的遷徙有關。以東人在主前第四世紀以前,住在死海東南部及南部高原地區(即現今約旦中南部),並以西拉(Sela,就是現今的撇特拉,參王下14:7;俄3) 為首都。以東地大部分為荒涼不毛之地,僅以東北地區有少許農耕及以畜牧為主的農業。又因有國際大道(王道King’s Highway,參民21:22) 通過,以東人從事商旅貨運,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當以色列人在主前586年被擄到巴比倫後,以東人趁著這段權力真空時期,往猶大以南廣闊的牧草區域遷移(後稱以土買);又根據一些跡象顯示,那時期的那霸天人也開始進入被四周陡峭山崖環繞的撇特拉地區定居下來。

約在兩千年前,那霸天人以撇特拉為基地,在阿拉伯南部賣買乳香及沒藥的生意。起初,他們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中間商人,利用駱駝為工具,負責從撇特拉把貨物運到迦薩的海港和地中海岸的亞力山大城。其後幾個世紀,拿霸天人的貿易擴展到印度及羅馬,他們從香料國際貿易集斂了大量財富。隨著經濟及政治力量的增加,那霸天人在阿拉伯邊疆地區獲得政治控制權,統治了廣大的地區,從北方的大馬士革一直到紅海北端的黑格拉(Hegra)。因著領土的擴張,使他們除了保有原來的阿拉伯傳統文化之外,也受到當時的希羅文化的影響。

在主前第一世紀,那霸天王國的勢力達到高峰,撇特拉成為全面性的首都城市。它的統治者,那霸天諸王(包括從主前8年到主後40年作王的亞里達 Aretas IV)為要展示他們自己及他們的城市是與國際社會同軌,便承襲了當時西方的希臘文明,包括生活方式、風味及其他,要把撇特拉建造為一級的希羅城市,並由看來像是西方的君王所管治。這種多元文化的特色可從撇特拉城的建造清楚看到。有關那霸天人的一切事,包括歷史、文化、宗教、技術,尤其是他們的建築,都反映出他們的社會是從兩個不同的世界而來:一個是當地的阿拉伯世界,而另一個,則毫無疑問是屬於希獵化的世界。

B. 東西文明結合的證明

撇特拉城的規劃很明顯地分為兩部分(1):城中心地區及其周邊區域,前者的建築物有著獨特的希臘風格;而後者則屬於阿拉伯民族的特色。城中心的希臘風格可從下列建築看到:

1. 撇特拉重要景點位置圖

1. 岩壁上宏偉的鑿刻

撇特拉城令人嘆為觀止的奇觀,就是那些鑿刻在紅色沙質岩上,高大而華麗的塔樓式記念碑,例如峽谷走道(2)盡頭的所見寶藏殿(Al- Khazneh or “the Treasury”)( 3) 及雄偉而精巧的皇家墳墓(Royal Tombs)(4)正面。這些巨大石刻建築不但顯出那霸天人突出的建築工藝,同時深具西方古典的建築風格,包括圓形高柱,其上有雕刻柱頭及三角形的楣飾等。


2. 進入撇特拉城,長約1公里的峽谷通道稱為Siq(C.Y.tang)


3. 「寶藏殿」可能是一座墳墓或記念碑,為要記念他們的皇帝 Aretas IV,他在主前9年到主曆40年期間,統治那霸天人。傳說內藏法老珍寶。(郭懷恩攝)

4.「缸甕墓」(Urn Tomb)是從Jebel al-Khubtha的懸崖岩石表面鑿刻而成。從它的規模、壯麗及希臘風格來看,可能是用來埋葬那霸天人的皇帝及皇后。(李怡珊攝)

2. 半圓型劇場的規模

從「寶藏殿」再過不到1公里的地方,便可看到一座很古舊典型的希-羅式劇場遺蹟(4),它的多層階梯座位不是一般的建造,而是從撇特拉特有的,帶著玫瑰紅色的沙質岩岩床直接鑿成。

4. 撇特拉的大型劇場,設有可容納6000人的座位。它幾乎全是由當地天然的岩床鑿刻而成。(C.Y.Tang)

3. 城市中心街道的設計

經過劇場之後,便來到古代撇特拉城的中心地帶。這是一條寬闊,長約1公里,以石板鋪成帶有圓柱列的大道(5)。其四周都建有代表著希臘城市生活的主要公共建築物,例如奢華的浴池及花園,還有熙攘的市集及神廟。

5. 主前第一世紀建造帶有圓柱列的街道,由此進入那霸天人的撇特拉市中心。(C.Y.Tang)

4. 氣勢磅礡的神廟建築

在大道左方,有一座巨大的「大神廟(Great Temple)(6),要從多層的梯階上去。又在大道右方,則是一座精緻的,作為供奉水神的聖所及一座富麗的,用以供奉al-Uzza的神壇,al-Uzza是那霸天人信奉的重要女神之一。此外,在一座高塔型的凱旋門遺蹟後面,有一座壯觀的神殿,稱為Qasr al Bint(7)。在Qasr al Bint保留下來的牆壁,高達23公尺,它是根據傳統式的羅馬神殿的外觀而建成,有寬闊並具有列柱的走廊,領人來到裡面較小的神壇,或稱為至聖之所。它大概是為了尊崇那霸天人所信奉的主神Dushara而建。

6. 大神廟」是撇特拉市中心最大的建築物,建於主前第1世紀後期,位於大道左邊高地,由多層石階上去。(C.Y.Tang)

7. 在大道前方不遠的地方為壯觀的Qast el Bint廢墟,為撇特拉男性主神(Dushara) 神廟的所在地。廟前有祭壇。(郭懷恩攝)

5. 豪華住宅區的設施

除了這些公共建設外,在一座可以俯視這城主要街道的山崗上,考古學家發現撇特拉的豪宅區(現今稱為Zantur),在那裡有許多富有人家的別墅,以色彩艷麗的龐貝式壁畫(Pompeian-style frescoes)為裝飾,並有大量本地及外來的,非常精緻的用具。這都證明在撇特拉的那霸天人深受希、羅文化的影響。


不過,在城市中心以外的地方,撇特拉的希臘風格便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直接源自那霸天人的記念碑和特色,是從遊牧民族和阿拉伯來的。例如:

1. 在高崗上的聖所

從羅馬劇場後面的山崗Jabal al-Madhbah,有一座開放式的聖所(8)。在其最高的地方有一座塔形的方尖碑,作為獻祭及進行宗教儀式的地方。在其東側的Jebel al-Khubtha山頂也可以找到類似的開放式聖所。這兩座位於高崗上,深具傳統特色的聖所,俯覽著其下的古城中心及那些像蜂窩般的石刻墳墓,顯示出它們在那霸天人社會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8. 位於Jabal el-Madhbah山頂上的聖所,是那霸天人所建眾多異教高崗之一。在那裡有兩座直接從砂岩岩床鑿成的方尖碑。在左邊的是女神al-Uzza,右邊的是男神Dushara (呂榮輝攝)

2. 簡樸風格的神壇及建築

此外,在那進入撇特拉城,通往寶藏殿稱為Siq的峽谷通道上,在兩旁的岩石面上常有被稱為betyls的矩形石塊(9)。這些典型沒有裝飾的石塊(雖然有部分具有面部特徵的結構) 被認為是那霸天人傳統供奉的神祇。純樸和簡單的建築和裝飾風格是那霸天文明的阿拉伯特色。甚至那位於高地上,被稱為修道院(Monatery) ad-Deir(10),是撇特拉最大最壯觀的石刻建築正面,同樣地表現出那種簡樸的阿拉伯裝飾風格,這是與希臘建築風格大不相同。

9. 那霸天人常以簡單的矩形石塊或直立石頭來代表他們的神祇,一般稱為”betyls” 。這些betyls在狹道(Siq) 常常見到。(C.Y.Tang)

10. Ad-Deir (修道院) 是撇特拉最大的石刻記念碑,外型宏偉而簡樸。它可能一座記念館或廟宇用來供奉那霸天人的王,名為Obodasl。十字軍時代曾用來做禮卒堂。(呂榮輝攝)

3. 因應當地環境的溝渠系統

那霸天人還要在這沙漠城市顯現出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的高度智慧。在整個撇特拉地區,他們的工程師要設法利用每一個天然的水泉及在冬天每次降下的大、小雨,將之引到儲水的地方。他們修築許多引水道及溝渠系統(11),把水流經山區,穿過山峽,進入撇特拉居民的神廟、住屋及花園。當我們行經峽谷通道時,很容易認出那些水溝的遺蹟。還有一些堅固的攔水壩(12),可控制那些突發的洪流。這都顯出那霸天人對當地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智慧。

11. 沿著Siq峽谷通道兩旁,隨處可見收集雨水及引水的渠溝。(Dilys Tsai)

12. 那霸天人為了阻擋猛烈的冬季大雨及洪水,在所有可能被洪水流入峽谷的地方,建有攔水壩。(郭懷恩攝)

C. 那霸天王國的沒落

當這個繁榮的沙漠首都發展到最高峰時,確實能比得上希律管治時的耶路撒冷。不過,它像曇花一現,很快便成過去。在主曆106年,那霸天王國被羅馬帝國吞滅。雖然撇特拉的繁榮仍能維持了許多年,不過,因著南阿拉伯的香料貿易衰落,加上羅馬帝國的經濟崩潰,撇特拉地位的重要逐漸消失。像其他巴勒斯坦南部的城市,在主曆363年,撇特拉城被地震所毀。其後,撇特拉雖繼續存在,甚至有蹟象顯示,它曾經有過基督教社團的興起,建有拜占庭時代的教堂,但從前的光榮已不再重現,並且逐漸被人遺忘。直至1812年,瑞士探險家 J.L. Burckardt冒著生命的危險,偽裝成阿拉伯人走進撇特拉城,才重新發現這失落的城市。隨後的專業考古研究,更陸續發現在此地生活過的那霸天人之文化遺產。

13. 建於主後5-6世紀的拜占庭式教堂,內有許多精美的馬賽克地板。(C.Y.Tang)

D. 聖經中相關的記載

聖經中沒有提及那霸天人和撇特拉的名稱。不過,有人認為以實馬利之子「尼拜約」(25:13; 28:9; 36:3)字的音與那霸天接近,認為那霸天人源於尼拜約。在新約時代前後,也看到那霸天人的影響。例如,以土買王安提帕特之子大希律的母親是一個那霸天人。後來,大希律曾逃難到撇特拉,為鞏固彼此的關係,大希律的兒子安提帕娶了那霸天王亞哩達四世的女兒為妻。從第三世紀開始,古城撇特拉被認為是以東人居住的西拉(參王下14:7; 3)

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32-33提到他在大馬色的一件事(參徒9:23-25)說:「在大馬色亞哩達王(Aretas)手下的提督,把守大馬色城要捉我。我就從窗戶中,在筐子裡從牆上被人縋下去,脫離了他的手」。亞哩達是當時在撇特拉那霸天王國的國王,當時那霸天王國的勢力北達大馬色。大馬色提督受亞哩達王的指示要捉拿保羅。這可能是由於住在大馬色的猶太人向亞哩達王告狀,因為他們受不了保羅傳講耶穌基督的名。

[參考文獻]

Joey Corbett , Solving the Enigma of Petra and the Nabataeans . Biblical Archeology Review. 2012. (http://www.biblicalarchaeology.org/daily/ancient-cultures/ancient-near-eastern-world/solving-the-enigma-of-petra-and-the-nabataeans/ 08/08/2012)

Walter A. Elwell (英文總編) 、陳惠榮 (中文主編) 、高陳寶嬋、遲衍昌譯,《證主聖經百科全書》香港:福音證主協會,1995,頁179-181830913-1914

[資料來源:呂榮輝,《聖經地理導論》2011講義, pp.171-172。有關那霸天人部分是由鄧澄欣重新編寫,經呂榮輝教授校閱, 2012/9/10]


資料來源 : 聖經地理導論 pp.171-172
刊登日期 : 2012/07/24 修訂日期 :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