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保羅所遇到的友拉革羅(Euroquilo

呂榮輝

聖光神學院

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徒27:14

友拉革羅的意義

保羅所遇的友拉革羅風,是一個發生在地中海上低氣旋(Cyclone[註一]所成的旋風,記載於使徒行傳2714節。當保羅因作外邦使徒,從該撒利亞,以囚犯的身份,被送前往羅馬帝國首都的途中正遇到這種颱風級的旋風。這風原文叫作ενρακύλων (eurakulōn,英譯為Euroquilo) ;拜占庭的聖經版本,作ενρoκλύδων(eurokludōn,英譯為Euroclydon)。英文聖經「欽定本」(KJVNKJV) 都依拜占庭版譯為EuroclydonASVNASV都譯為Euraquilo Euroquilo是一個複合字:前半Euros/Euras是希臘文,意思是「東風」(east wind);後半Aquilo是拉丁文,意思是「北風」(north wind);所以Euroquilo應該是屬於東北風。羅馬時代官方的文字是拉丁文,但民間通用的多半是希臘文,所以Euroquilo是一個希、拉文的複合字。

羅馬帝國在非洲(Africa),有一個刻劃在Thugga城鎮[註二]「風向玫瑰圖廣場」(Square of the Wind Rose)的鋪石地上、標記著十六個方向的「玫瑰風向圖」(The Wind Rose或譯為「風花圖」[註三])。

圖一:類似這樣的「玫瑰風向圖」[註四]

在這「玫瑰風向圖」上,從北順時針方向的次序是:septentrioaquiloeuroaquilo[uo]lturnuseurus,等等。(請注意:Euroquilo拉丁文的拼寫是Euroaquilo)。所以Euroquilo這個方位,是「東北偏東」的方向。但是拜占庭的聖經版本,作ευροκλύδωνEuroclydon) 所指的是「東南風」(southeast wind);所以Euroquilo才是正確的。因為一陣巨大的東南風,不可能把保羅他們坐的船颳去,貼著高大(Clauda)小島的背風岸奔行(ran under the lee of a small island called Clauda)。Euroquilo風今天在地中海地區被稱為grigalgregale(應該是great gale﹝大強風﹞的複合字)。這風甚至在今日,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自然現象。

圖二: 保羅等人的船在革哩底遇上「友拉革羅」後的路徑圖(modified from Google map)

意大利與英國的海軍於1941327-29日,在高大島附近,打了一場叫做The Battle of Cape Matapan的海上戰役。據John Smith在他的Voyage書中說,高大島有個一個停泊處(anchorage),但是由於它位於島的東北方,面向Euroquilo的方向,所以並不能提供船隻任何的保護。

友拉革羅的形成

友拉革羅與由熱帶低氣旋(Tropical Cyclone)所形成的颱風不同。後者是由於低緯度近海面上空氣溫的增高,引起了近海面空氣的不穩定,加上常年東風(easterlies)的影響而形成熱帶低氣旋。這氣旋中心的氣壓非常低,使得空氣向上旋(spiraling up)而形成颱風(typhoonhurricane)。

地中海上的友拉革羅,是屬於中緯度的低氣旋(middle-latitude cyclone),其成因初始於北來的「冷高壓氣團」所帶來的冷鋒(cold front),與從南方來的「亞熱帶暖高壓氣團」(warm subtropical high)所帶來的暖鋒(warm front)相遇所造成的低氣旋。這種地中海低氣旋,從十月至次年三月最為旺盛,使得在這季節中,在地中海的航行最危險。保羅以囚犯的身份到羅馬,據推測是在主曆58年,那年的「禁食節」是在十月上旬,正是地中海低氣旋開始猖獗的時候,因此《聖經》說:「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行船又危險,保羅就勸眾人說:眾位,我看這次行船,不但貨物和船要受傷損,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徒27:9-10)。

在北半球,低壓氣旋是空氣向中心吹流,如果低壓中心在你以北,你受吹的是西南風;如果低壓中心在你以南,你受吹的是東北風。高氣壓中心所帶來的風,方向正相反。前面提起的兩個中緯度的鋒面,它們相擦而過的時候,也可能造成由冷鋒而成的、高壓中心「反氣旋」(anticyclone)。所以在地中海地區,可能發生與低氣旋相間發生的反氣旋。據我的推測,保羅他們那次所遇到的友拉革羅風,可能是從位於革哩底島北方的反氣旋所吹來的東北風。

保羅遇上的友拉革羅

《聖經》說「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時他們的位置,很可能是已經過了Mesaras灣,而進入革哩底島最狹窄部份南方的Mesogeios Thalassa海面。這島最狹窄的部份,東南有IdiPsiloritis)山脈,高2,456公尺,西北有Lefka Ori山脈(又稱the White Mountains),高2,453公尺。高氣壓從島北所吹來的東北風,在這兩個山脈交接處的鞍部谷地吹越而過,成為「弄堂風」而增加其強度。在兩山脈交接的地方,地勢雖然不像兩座主山脈那樣高,但仍然是一段小山脈。從高壓反氣旋所吹來的東北風,受「弄堂作用」而增強風力,當這風被逼跨越這小山脈而朝山南背風坡而下瀉的時候,就因為成為katabatic wind(下瀉風)而更加增強其風力,一下子,就把保羅他們所乘的船,吹到離開原來的航道西南約50公里(30英哩)之外,叫做高大的小島的背風岸。高大島今名Gavdho,拉丁文叫作Gozzo

這時候,船已經被風吹到靠近古利奈(Cyrenaica)省外海、附近的賽耳底(Syrtis)沙灘。我的猜想是:這時或許又碰上另一個位於高大島西南方向的低氣旋,因此聖經記載說:「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徒27:20)。

***********************

[註一] 氣象學上北緯30度左右的上空,因空氣由高空下降而成為「中緯乾旱高氣壓帶」 (約在北緯2535度之間)。由於地球自轉所造成的「科氏力」(Coriolis Force) 的緣故,在這中緯高壓帶以北(約在北緯35度以北)是「常年西風帶」(prevailing west wind or Westerlies) ; 中緯高壓帶以南(約在北緯25度以南)則為「東北貿易風帶」(Northeast Trade Wind)

當年保羅所乘到羅馬的船,航經在東地中海的兩個大島: 居比路(今名塞普路斯) 和革哩底 (今名克里特) 。前者北緯35度橫貫全島; 而後者則幾乎全在北緯35度以北。季節上,春分(代表春季)秋分(代表秋季)時,太陽直射在赤道,但在夏至(代表夏季),太陽則直射於北迴歸線(北緯235) ;而太陽在冬至(代表冬季) 則南移直射在南迴歸線(南緯235) 。這情況使得在夏季,整個地中海地區(包括東岸的巴勒斯坦到西邊的埃伯利亞半島),全被籠罩在「中緯乾旱高氣壓」帶之下,因而整個地區乾旱無雨。而在冬季因「常年西風」帶南的移,罩著整個地中海地區,使之成為「雨季」。這種「夏乾熱冬溫濕、春秋有兩個較短的過渡季節」的情況,就成為「地中海型氣候」的特徵。地中海東部,在秋冬轉移的季節裡,歐亞大陸的冷氣團所帶來的高氣壓向西南移、時常進入東地中海上空,並成為影響地中海地區氣候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使得東地中海上空雖不頻煩、但卻常出現了冷高壓「反氣旋」(Anticyclon) ;尤以十月上半為甚。在這種高、低氣壓交互情況之下,使得東地中海地區在這段時間之中,誠如聖經所說的,就成為「行船又危險」的季節。

猜想當年,百夫長在每拉換船、上了亞力山太船之後,「一連多日船行得慢」,是因為碰到一個西來位於克里特島東北邊海上的低氣旋所帶來逆時針方向的西南風。這時「船被風攔阻就貼著革哩底背風[的南] 岸,從撒摩尼對面行過」(27:7)

在海上,高低氣旋接踵而過是常事。猜想那段時間,當亞力山太船才過了那低氣旋尾巴而進入「革哩底背風岸」,在航經佳澳附近的「沒他拉岬」(Cape Metala) 而進入Mesogeios Thalassa海面時,島北在Chania港以北海上不遠,不巧又現一個「高壓反氣旋」。高氣壓中心前方那強有力、順時針方向的東北風,吹經克里特島西段高2,453公尺的Lefka Ori山脈(又稱the White Mountains)與在其東南方高2,456公尺的IdiPsiloritis)山脈之間、那位於全島最窄部分的山谷時,因「弄堂作用」(Alley Effect)而加強風力,向西南方向吹經山谷而進入Mesogeios Thalassa海面,就成為「從島上撲下來」的狂風(27:14).

[註二] 現代名為DuggaThugga,是羅馬時代位於地中海西南岸、北非洲西北方突尼西亞(Tunisia)省西北端一個建在高崗上的古城鎮。

[註三]見沙學浚(主編) 《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 第十二冊 (臺北:台灣商務印刷館,民六十年八月) ,頁124.

[註四] 這圖源於1492Jorge de Aguiar所繪製的「32方向羅庚」航海圖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編,2011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pp. 77-79]



資料來源 : 2011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 pp. 77-79
刊登日期 : 2012/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