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區域地理
安那托利亞(Anatolia,小亞西亞Asia Minor)
呂榮輝 教授
土耳其地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亞洲大陸西部,約位於北緯約36度到42度之間,有一個向西伸出的大半島。半島北邊面向著黑海,西北以馬馬拉海(Sea of Marmara)及博斯普拉斯(Bosphorus)和達達尼爾(Dardanelles)兩個海峽與歐洲大陸分隔。半島又西臨愛琴海,南接地中海。這個方圓約302,535平方英哩(783,562平方公里)的半島,羅馬人稱為Asia Minor(小亞西亞)。半島的絕大部分,就是那稱為安那托利亞的高原。
l 地勢
安那托利亞高原的地勢一般高達3000英呎(約910公尺)以上,只有沿海才有狹窄的沿海平原。高原的邊緣圍繞著幾條山脈;北邊的Pontic諸山向西延伸,經過庇推尼(Bithynia)而達於博斯普拉斯(Bosphorus)地區。高原南緣的Taurus諸山,向西延伸至羅底島(Rhodes)和革哩底島(Crete)。
土耳其地勢圖(地圖來源:Wikipedia, by Captain Blood)
這個大半島的地脈,一般來說是東西走向,因此半島西邊部分的地形,就如同諸手指一般地插進愛琴海,並且造成許多的小半島、港灣及島嶼。安那托利亞高原的諸山,形成於第三紀(Tertiary Age),屬於年輕的造山運動期。由於地齡較輕,尚未穩定,因此自有地史以來,地震不但頻繁,而且嚴重。啟示錄七教會之所在以及保羅宣教過的地方,多數因地震而摧毀。其中有些幾經重建,但也有的僅以廢墟而存留。半島的東部又有火山,但多數是“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es)。在亞美尼亞(Armenian)地區的亞拉臘山(Mt. Ararat)高達一萬七千左右英呎(約5165公尺);加帕多家地區的地形/地質景觀,是火山活動所形成的。
土耳其加帕多家地區奇特的地形(賴世清 2015年攝)
土耳其的歐洲部份,在全國第一大都市、古代都城伊斯坦堡(或君士坦丁堡)那裡,以兩座吊橋把歐洲跟亞洲的安那托利亞聯結在一起。所以土耳其是少有的幾個跨越歐、亞兩洲國家之一。
l 氣候
土耳其地理區域地圖(地圖來源:Wikipedia, by Nightstallion03)
安那托利亞高原內陸的絕大部分是乾燥地區,年雨量依地理位置而不同:在680至1300公厘之間,並且雨量向東遞減。半島約僅有三分之一的地區適合耕種,尤其是黑海沿岸地區,那裡年雨量最多,可以高達100英吋(2500公厘)。但在內陸,不但乾燥,並且有嚴冬,是屬於“冷冬草原型”(Cold-Winter Steppe)的氣候。南部在Taurus山脈以南的沿海地區,氣候是屬於“地中海型”,這裡夏天乾熱,冬天溫濕。
由於山脈之分布於高原的南北緣,使得南邊地中海的氣候,不能深入影響內陸,因此這些內陸地區,就有季節分明的“大陸型”氣候;而且比沿海更為極端。在高原上,冬冷特別嚴峻;氣溫可以降到零下三十至四十度,年雨量約在400公厘左右,並且與海拔高度成正比。高原上最乾燥的地區是在Konya(孔雅,即古代的以哥念)及Malatya兩個地方,經常在300公厘以下。一般來說,五月最溫暖,七、八兩月最乾燥。
安那托利亞高原上的托拉斯山脈Taurus Mts.一景(C.Y. Tang 2014年攝)
土耳其東部、外托拉斯山(Anti-Taurus)的氣候,可能最不友善。夏天一般很炎熱並且相當乾燥,冬天奇寒並且常下大雪。每當冬天雪暴來襲的時候,這一帶的村莊就跟外界隔絕。春、秋兩季一般比較溫和,但連續寒冷幾天的天氣是經常有的。
伊斯坦堡及馬馬拉(Marmara)海一帶的氣候算是適中:夏天攝氏37度;冬天4度,但也可能驟降至零下。安那托利亞的西部,由於稍受地中海的影響,冬天平均是9度,夏天在29度;安那托利亞的南部氣候與此相似。高原上的大部分是屬於“短草原”(Steppe)氣候,並且晝夜的溫差相當大。這裡降雨雖少,但有更多的雪。平均氣溫夏天是23度,冬天是零下2度。安那托利亞高原的東部和東南部有嚴酷的冬天,每年從十一月開始下的雪,要到次年四月底才能化掉,冬天平均氣溫是零下十三度,而夏天也才十七度而已。
從遠古,據說小亞細亞半島,早到“舊石器”(Paleolithic )時代(主前六十萬至一萬年),就有人類居住。之後的“中石器”(Mesolithic)時代(主前一萬至八千五百年),“新石器”(Neolithic)時代(主前八千五百年至五千年),“銅石器”(Chalcolithic)時代(主前五千至三千年)及“青銅器”(Bronze)時代(主前三千年至兩千年),都有人居住。
文化上,在比較後期的,是哈替(Hattic)文化及特洛伊II文化的拓殖期(主前兩千五百至兩千年);主前兩千至一千七百五十年之間是哈替及希泰(Hittite,即聖經中的赫人)諸君主國(Principalities)的時期;主前一千七百五十年至一千兩百年是大赫人王國(Great Hittite Kingdom)時期;主前一千八百至七十五年是荷瑞及特洛伊Ⅵ文化(Hurri及Troy文化);愛琴移民及巴爾幹入侵(Aegean migration and Invasion from Balkans),是在主前一千二百年間。
鐵器時期的安那托利亞君主國(主前一千兩百至七百年);烏拉圖(Urartu)文化(主前九百至六百年前);弗呂家(Phrygia Civilization)文化,主前七百五十至三百年);呂底亞,卡瑞亞及呂家(Lydia,Caria and Lycia Civilizations)諸文化期,在主前七百年至三百年;愛奧尼亞(Ionia)文化(主前一千零五十至三百年)。波斯(Persia)征服(主前五百四十五至三百三十三年);希利尼文化期及羅馬(主前三百三十三至主曆三百九十五年);拜占庭(Byzantine)文化(主曆三百三十至一千四百至五十三年);塞爾柱(Seljuk)文化(主曆1071至1300年);鄂圖曼(Ottoman)帝國,主曆1299-1923年。從1923年開始,土耳其在安那托利亞(小亞西亞全部)加上其歐洲部份的色雷斯(Thrace),肇造一個現代化的新土耳其。
約在主前2000年,赫人(Hittite)從黑海東邊地區大量遷移到安那托利亞地區,並在這裡建立政權,他們帶來馬及車的文化。他們可能就是歷代志下1:17所說的:“赫人諸王”。他們在這裡以自己的文化跟埃及和巴比倫文化比高低。主前12世紀,赫人帝國為亞述所敗;那時一些小國曾在沿海地區興起,但不久即被希臘人所取代。他們在主前第八世紀拓殖了愛琴海沿岸及諸島地區。主前560年,克羅誒薩斯王(Croesus)在小亞西亞的呂底亞登基為王,收回希臘人所拓展的殖民地。但波斯的古列大帝(Cyrus the Great)又從克羅誒薩斯王攻取了安那托利亞並建築一條從士每拿通到書珊城、稱為「波斯王道」的驛道。兩百年後,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又打進安那托利亞(主前333年)。
主前第二世紀羅馬替代了希臘政權,在之後的日子中,小亞西亞(安那托利亞)享受幾個世紀的太平,史稱Pax Roma。拜占庭時代(主曆330至1433年),安那托利亞成為基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現名伊斯坦堡)是東羅馬帝國的政府及基督教的中心;尼西亞會議就是在尼西亞(現代的Iznik)舉行。中部的凱撒利(Kayseri)一共出了三位有名的主教。
突厥人(Turks)即今日土耳其人(Turks),比較晚來到安那托利亞。突厥人的不同部族,在十一世紀時開始潛入小亞西亞。他們原住在裏海(Caspian Sea)以東是屬蒙古族系(Mongoloid)的人。成吉斯汗的蒙古帝國崩潰時,大量的蒙古突厥人就移入安那托利亞成為鄂圖曼突厥(Ottoman Turks)。他們在1453年攻下君士坦丁堡,建立帝國,勢力南達亞拉伯和埃及,北至匈牙利和阿佐夫(Azov)海。
帝國成立兩百年後,國勢開始衰退,國土漸失,終淪成“歐洲病夫” (The sick man of Europe)。及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帝國已是有名無實。其實,從1908年前開始,有識之士已開始一個Young Turk運動,後在凱末爾將軍(Mustafa Kemal Atatürk)領導之下,一個新的土耳其共和國(Turkish Republic)就在1923年成立了。這位開國元勳小的時候,僅以Mustafa為名。他的校長加給他Kemal的名,為的是鼓勵他做事要完美(Perfection)。當他成功地帶領國家往前時,國人給他一個尊敬的名Atatürk(Father Turk),意思是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的共和國,但在他有生之年,卻必須以獨裁者執政治國;這雖不幸,但他所定下的許多其他現化的目標,國人仍然朝著邁進。在進步中,他們願意忘記國父的缺點,永遠跟隨著他的理想邁進。
資料來源:2014年聖地旅習手冊—土耳其、拔摩島,頁20-22。(2017年8月19日修改)
從土耳其南部大數進入安那托利亞的Cilician Gate隘口, 海拔1050公尺 (Dilys Tsai 2014年攝) |
前往特庇(Derbe) 途中遠望安那托利亞高原的山峰(詹述蘭 2014年攝) |
從Beysehir Lake (海拔1132公尺) 附近遠望高原上的托拉斯山脈 Taurus Mts.(蘇崑寧 2014年攝) |
從Beysehir Lake往南下坡時經過托拉斯山脈 Taurus Mts. 所見的針葉樹(林秀石 2014年攝) |
土耳其托拉斯山脈 Taurus Mts. 的一景(盧瑞興 2014年攝) |
從土耳其南部地中海岸的別加Perge附近,遠望安那托利亞高原(C.Y. Tang 2014年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