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耶路撒冷的考古學歷史

The History of Archeology in Jerusalem

Galyn Wiemers, Generation Word Bible Teaching Ministry

鄧澄欣譯 呂榮輝校閱

早期的考古研究

利蘭 (Adriaan Reland (1676-1718) 是一位從未離開過荷蘭的荷蘭人,卻在1696年寫了一篇詳盡的巴勒斯坦地理考察。

1838年,一位美國神學家羅賓遜 (Edward Robinson) ,前往耶路撒冷。他發現了希西家水道 (Hezekiah’s tunnel) 以及在主曆41年由亞基帕王(Herod Agrippa) 所擴建的耶路撒冷城牆遺蹟。他也鑑定了位於聖殿山西南角的拱門遺蹟,現稱為羅賓遜拱門。其後,他在1841年,發表了第一篇有關巴勒斯坦地勢的研究報告。

耶路撒冷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是在1863年進行。當時,威爾遜 (Charles W. Wilson) 來到耶路撒冷幫助改善水利系統。利用這個職位的掩護,他在城的地下挖掘隧道及垂直通道 (shafts) 來進行探測古代遺蹟。他所製作的地圖及圖表,至今仍被使用。威爾遜鑑定了一連串支撐一道橋的拱門及拱頂,這橋直通往聖殿西邊的入口。現在這些拱門被稱為威爾遜拱門 (Wilson’s Arch)

1867年,沃倫將軍 (General Sir Charles Warren) 開始了為期三年的「秘密」發掘。因當時的奧圖曼 (Ottoman) 政府禁止在聖殿山周圍進行考古發掘,所以沃倫在聖殿山牆外一段距離的地方,挖了一系列的垂直通道,然後改向挖掘水平方向的隧道,直到聖殿山的牆下。當年,他發現從聖殿山掉下的巨大石塊,排水溝系統 (gutter system) 及希律聖殿的地基 (foundation course) 。今日,在羅賓遜拱門以北70公尺之處,仍然可以看到沃倫所發挖直達西牆地基的部分垂直通道。沃倫亦發現支撐羅賓遜拱門的支柱,是在距離羅賓遜拱門以西約12公尺的牆上;同時,他也鑑定了在大衛時代,約押 (Joab) 用來進入耶布斯城 (Jebusite city) 的通道,今日被稱為沃倫垂直通道 (Warren’s Shaft)

1880年,德國人施克 (Conrad Schick) 由兩個男童的帶領下,發現在希西家水道內的碑文。同時,他也找到通往西羅亞池的第二條隧道。

根據尼希米的記載,古德 (Hermann Guthe)1881年發現在聖殿山南方,位於東邊山(eastern hill)的東城牆。他沿著東面斜坡的發掘研究,引起了不少爭論。這東邊山被確認為耶路撒冷的原來位置,是大衛從耶布斯人(Jebusites)取得的地方,就是「大衛之城」(City of David)

麥卡利斯特和鄧肯(R.A.S. Macalister and J.G. Duncan) 1923年, 在大衛城東邊耶布斯塔的範圍內,發現了石造的「梯階城牆」(Stepped Stone Wall)

近代的考古研究

耶路撒冷於1948年獨立戰爭後,就由約但王國統治,直至1967年六日戰爭。在這期間,凱揚 (Kathleen M. Kenyon) 19611967年,在聖殿山南牆外,發掘出拜占庭時代的房屋及其它遺蹟。

在猶太人「六日戰爭」獲勝的那一年,便雅憫馬薩爾 (Benjamin Mazar) 開始一個從1968 1978年的十年挖掘時期。他是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及以色列探測研究學會(Israel Exploration Society) 的代表。他的研究聚焦在聖殿山西南及南部區域。他的工作範圍,始自羅賓遜拱門的遺蹟,及於第一聖殿及第二聖殿時期,直到羅賓遜拱門下的希律街(Heroidan street)。他還發現了那塊曾經放在聖殿山上,刻有「吹角之地」 (the trumpeting place ) 的石塊。這塊切割的石塊標記著祭司吹角,向百姓宣告聖日之地點;同時也是作為祭司站在聖殿西南最高處的一個護欄。馬薩爾也在聖殿山南面的俄斐勒(Ophel) 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工作。

1975年,賓德夫 (Meir Ben- Dov) 從糞廠門掘至鍚安門。他發現了那個「新教堂」 (Nea Church)希律的居所以及許多公共潔淨池 (mikvah)

馬薩爾的孫女艾拉特馬薩爾 (Eilat Marzar),在1986年開始發掘在基訓泉(Gihon Spring)附近的大衛城。根據最近的報告,她發現了大衛的王宮(2007) 及所羅門所建的一道牆(2010)

除了上述這些有計劃的考古發掘研究以外,也有一些偶然的發掘及意外的發現,例如那定耶穌罪的大祭司該亞法的墳墓。於199012月,在大衛城南面的樹林中,有人使用現代化的機械來進行一項建築工程時,突然間,有一個古墓的墓頂倒塌。在墓穴內有埋葬的房間及納骨箱,箱內仍有從主曆20-70年間的人類駭骨。在眾多的納骨箱之中,有兩個裝飾精緻的箱子,其上刻有該亞法之子約瑟」(Joseph son of Caiaphas) 的名,另一個只刻有該亞法」字樣。在這些納骨箱裡,藏的是幾個人的骨頭,包括一個六十歲的男子,他被認定是在主曆30年定耶穌罪的大祭司該亞法。約瑟夫 (Josephus) 曾記載過這位被馬太、馬可、路加及約翰所確認的該亞法,但約瑟夫稱他為「約瑟該亞法(Joseph Caiaphas,見Jewish Antiquities 18:35) 「稱為大祭司該亞法的約瑟」(Jewish Antiquities 18:95) 。該亞法是主曆18-36年的大祭司。

古蹟的破壞

一些考古學的恐怖事件,曾在耶路撒冷發生過,並且延續到現在。在約但管轄期間(1948 -1967),有一個猶太人的墓園被毀壞,其中的墳墓可追溯至第一世紀的希律聖殿時期。當時大約有38,000個墳墓及墓碑,包括那些來自第一世紀的,全被壓碎或拿去鋪蓋路面。

再者,從最近的聖殿山照片顯示,在穆斯林的管制下,位於聖殿山東南方下面的所羅門馬廄(Solomon’s stable),被改建為清真寺。他們用建築機械來挖掘聖殿山的一大地區,把石頭、破瓦殘礫,及古代的磚石運到汲倫溪谷(Kidron Valley)。在這個聖殿山被挖空的大洞中,建造了一入口及巨大的石階,向下通往另一入口,才進到所羅門馬廄」。這建築工程在2010年完成(如照片) 。而原來的「雙門通道」(Double Gate Tunnel)亦被改建為清真寺。

結語

儘管有部分歷史的證據被這些考古學的「恐怖事件」所毀壞,大部份耶路撒冷的古蹟仍未被發掘,因為有很多在考古學上有興趣的地方是在住宅、聖地及聖殿山的下面。若從耶路撒冷的二千年歷史來看,考古學的發現只是近年的事。在現代,考古學的突破進展速度較以往快得多,並且研判處理的過程,亦比以前更準確。因此,聖經在歷史上的可靠性,可藉著考古學的發現得以證實。每一個發現都幫助我們在讀聖經時,有更深的洞察及了解。

裝載死人骸骨的納骨箱。死者的屍體被放在墓穴中的石板床上,約一年的時間。那時,屍體已腐化,剩下的骨頭會被收集起來,放入納骨箱中。然後,留在墓穴裡,與家族其他成員的納骨箱放在一起。

圖中為位於聖殿山的古東牆一帶。其背後為橄欖山,前方為在古蹟上挖掘的大凹洞,現改建為往下的梯階,可進入聖殿山下層「所羅門馬廄」的入口。現今,「所羅門馬廄」被穆斯林改稱為清真寺。因為這地區的聖殿山,仍未有考古發掘,但這裡的古代遺物已全被搬走、破壞及堆在汲淪谷中,因此造成考古學上的損失究有多少,實不得而知。

本照片是從聖殿山上,新建梯階的頂端向南拍攝。從這梯階可到達「所羅門馬廄」的入口。現今,這馬廄被穆斯林稱為清真寺。圖中左方為聖殿山的東牆。

因近代建築工程,這些從聖殿山搬來的古代石塊及殘留物,被廢置在這裡。

古代建築物的石塊在聖殿山仍可看到,圖中右上角是現代新建的石階。

在西牆隧道中所挖的這個垂直通道,可供考察耶路撒冷城不同文化層次之用。

Translated from “The History of Archeology in Jerusalem,” In Jerusalem - History,Archeology and Apologetic Proof of Scripture. Iowa, Last Hope and Publications,pp.17-19, by GalynWiemers, 2012.

資料來源 : Generation Word
刊登日期 : 201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