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頁面

埃及   Egypt

簡介

國名:阿拉伯名,Gumhūriyyat Miṣral-Arabiyyah (英文為Arab Republic of Egypt中文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簡稱埃及。

面積:1,001,450平方公里

人口:85,294,388人(20137月)

首都:開羅(Cairo

國花:睡蓮

貨幣:埃及的官方貨幣為埃及磅(Egypt Pounds),簡稱埃鎊(EGP)。

氣候: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型氣候,平均氣溫一月份12,七月份26;年平均降雨量50 - 200毫米。其餘大部分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乾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雨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Khamsim Wind, 暫譯為「五旬風」 [],風夾沙帶石,使農作物受害。

                [] KhamsinArabicfifty),阿拉伯語是五十的意思。但五十甚麼呢?有說是五十小時的熱風,又有說是平均一年五十次的熱風,又有說是指科普特教派,包括復活節以後的五十天,就是五旬節。但這在春秋兩季,尤其春季旺盛的南風,在中東很普遍,只是在不同的國家,名字就不同。譬如說, 在利比亞,它叫做Gibli在拉凡海岸(Levant Coast),它叫做Shloug;在伊朗,它叫做Simoom(指的是有毒的風)。這風的出現不利於五榖的成長。               

主要輸出:原油、棉紗、紡織品、金屬製品、化學製品。埃及礦產以石油為最重要。石油產地原在紅海西岸,有Ras GharibHurghada兩油田,但此區產量逐漸減少,新油田大部分在西乃半島。

經濟:埃及經濟主要依賴農業、石油、旅遊業以及勞務出口。埃及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地和出口國。

宗教:伊斯蘭教為國教,百姓90%為信徒,主要為遜尼派。科普特教派基督教徒(Coptic Christianity)佔9%,其他宗教1%

語言:官方語言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

文化:埃及目前共有七項世界遺產,包括六項文化遺產1. Abu Mena; 2. Islamic Cairo;  3. Memphis and its Necropolis-the Pyramid Fields from Giza to Dahshur;  4. Ancient Thebes, including its Necropolis;  5. Nubian Monuments from Abu Simbel to Philae;  6. Saint Catherine Area;一項自然遺產:Wadi Al-Hitan (Whale Valley)

族群:埃及人(自稱為Arabs阿拉伯人、科普特人Copts、貝都因人Bedouin、柏柏人Berbers)占99%,其他占1%

全國最高點:凱瑟琳山(Mount Catherine,海拔2,629公尺

體制:1952年推翻專制王朝,建立共和,現行為總統制。

概覽

Egypt

埃及的金字塔和人面獅身像 (2011 盧瑞興攝)

埃及的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聖經》中提到「埃及」這個名字多達六百多次。尼羅河在1970年七月21日、阿斯旺高水壩建完以前,每年固定地帶來膏腴的沃泥,更新埃及農地的地力,並且不斷的供應水源。埃及王法老曾經自傲說:「尼羅河是我的,是我為自己造的」(結29:3)。先知以賽亞曾經警告埃及,說它必受到耶和華的審判。耶和華命令以色列人說,不可「憎惡埃及人,因為你在他的地上作過寄居的」(申23:7)。先知以賽亞曾預言說,埃及在未來終將敬拜真神耶和華(賽19:19- 22)。以賽亞書甚至稱埃及人為「耶和華的百姓」(賽19:25)。

地理

Egypt topo map

埃及地勢圖 (地圖來源:www.marysrosaries.com)

區域地理

埃及的土地面積涵蓋了1,001,450平方公里。橫跨亞洲及非洲,大部份土地位於非洲東北部。現代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國,西面鄰利比亞(Libya),南面接蘇丹(Sudan),東面臨紅海(Red Sea)與以色列(Israel),北面是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

埃及共有四種主要的地理區域:

- 尼羅河谷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Nile Valley and the Delta是埃及最為肥沃的農業種植地。

- 西部沙漠地區(The Western Desert) 這片全國最為貧瘠的地區約占全國面積的 2/3

- 東部高地地區(The Eastern Highlands這裡是埃及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地下埋藏有豐富的寶石、煤炭以及石油。

- 西奈半島The Sinai Peninsula 是一片三角形多山的高原,包括中南部的艾格馬(Egma)高原,高一千六百餘公尺,最高的凱瑟琳山高2629公尺,亦為全埃及的最高山。

Sinai

埃及西奈半島的凱瑟琳山 (2011年詹述蘭攝)

埃及的國土約有百分之九十六是旱漠性的土地。埃及完全依賴尼羅河(The Nile)為其農作物的灌溉水源。尼羅河三角洲每年的降雨量約為100200釐米。

尼羅河始終如一地供應水源給埃及,並且過去在每年的河水氾濫期間,帶給沿岸地區豐潤的沃壤,使得尼羅河谷成為一個十分理想的農業區。事實上,埃及的農業收成比近東任何地區更確保、更豐多。埃及曾經是供應古羅馬帝國本部糧食的主要來源,尼羅河三角洲也是埃及非常重要的農牧業區;尼羅河三角洲的耕地面積,是尼羅河谷的兩倍。

尼羅河

River Nile

埃及開羅的尼羅河全景 (2011年盧瑞興攝)

尼羅河全長6,698公里,是全球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至北貫穿埃及全境,兩岸形成狹長的河谷,並且尼羅河三角洲在埃及首都開羅以北開始形成。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是由兩條遠從南方蜿延而下的河流所匯合而成。源自中非剛果的白尼羅河,匯合了源自東非衣索比亞的藍尼羅河,成為一條「滋生養息」的河。南邊由阿斯旺(Aswan)到北邊的地中海之間,距離有850公里;流經了如此的長程,尼羅河的海拔卻僅下降85公尺不到

簡史

主前 3100 主前 332 年:法老時代

主前 332 主前 32 :希臘時代

主前 32 主曆 638 :羅馬時代

自主曆 65 年起: 科普特時代

640 – 1517 年: 伊斯蘭時代自伊斯蘭征服埃及起

1517 – 1882 年:土耳其統治期

1798 法國入侵

1882 – 1952 年:英國殖民期

1952 年至今:革命之後埃及宣佈成立共和國

考古研究

埃及極度乾燥的氣候,對於保存古建築物、歷史遺跡及一些文字記錄,有極大的幫助。在埃及所尋獲的考古文物是如此的豐多,以致有人說,參訪首都埃及博物館者,就算是只花一分鐘的時間來觀賞一件展示品,也必須耗費九個月的時間,才能看完館內陳列的每一件展示品。埃及的古建築物及歷史遺跡,也造就了埃及的觀光旅遊業。主要景點包括:金字塔、神廟、人面獅身像、開羅博物館等,這些珍貴的遺產,是埃及觀光旅遊業的主要經濟來源。

資料來源:張百路編譯/呂榮輝教授校稿,2011聖地旅習手冊埃及、以色列、約旦,頁186。(2015.8.20 修正)

相關圖文連結

[]及 Egypt

[精選相簿]:埃及Egypt -2011年1月聖地旅習

[見證分享]:陳小小:埃及蒙恩記


刊登日期 : 2015/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