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區域地理

聖經中的馬其頓 Macedonia

F. F. Bruce著 張百路翻譯/呂榮輝教授校稿

羅馬時期的馬其頓及亞該亞(地圖來源:Google maps)

地理位置

馬其頓(Macedonia)是巴爾幹半島上一個寬廣的區域,這區域最主要的一部分,目前是希臘共和國北部的一省,而其更北部分原屬於南斯拉夫和保加利亞(巴爾幹半島南部),現在則是一個獨立的馬其頓共和國(Republic of Macedonia)。這個共和國,位於歐洲東部、巴爾幹半島中部偏西。以前是南斯拉夫(Yugoslavia)的一部分。她在1991年宣告獨立,1993年聯合國承認為「馬其頓共和國」,簡稱 「馬其頓」。但這個名,跟希臘的「馬其頓」省同名而引起爭議。幾經討論後改稱「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但一般仍然稱為「馬其頓共和國」。

古希臘時代的馬其頓

在古代,馬其頓是一個強大的王國。雖然各朝代的馬其頓國王都十分熱衷於擁護希臘文化,但是在古代希臘城邦時期(主前第五和第四世紀)卻並不認為馬其頓人是正統的希臘人。馬其頓王國最偉大的一位國王,菲利普二世(Philip II,主前356-336年),征服了希臘城邦國家並且建立了一個希臘-馬其頓(Graeco-Macedonian)帝國。但是不久之後他就被暗殺了,他21歲的兒子亞歷山大(Alexander)在主前334年繼承了他的王位,並且在主前334年率領一支希臘和馬其頓的聯合軍隊進軍亞洲,短短數年內就征服了波斯帝國。當他在主前323年去世時,他所統治的龐大領土並沒有成為一個統一的帝國而延續生存,馬其頓很快地就再次成為一個從帝國分裂出來的獨立王國。從主前221年起,馬其頓和羅馬帝國之間一直是敵對的關係。終於在歷經三次戰爭之後,馬其頓在主前146年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省份。

保羅見馬其頓異象

在耶穌基督離世後的20年之內,基督教就傳到了馬其頓。使徒行傳16章第9節敘述了保羅在特羅亞看見的夜間異象,有一個馬其頓人向他顯現,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將他所看見的異象與他的三位同伴,西拉、提摩太和路加分享,他們都一致同意這是一個來自上帝的呼召。因此,他們從特羅亞乘船,在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Neapolis-- 就是現代的卡瓦拉(Kavalla-- 福音自此踏上了歐陸

在卡瓦拉有關保羅看見馬其頓異象的壁畫(C. Y. Tang 2011年攝)

尼亞波利是埃格那田大道(Via Egnatia)東部的終點站。這條大道是羅馬東西向的軍事道路:它從愛琴海(Aegean Sea),通過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西到亞得里亞海(Adriatic Sea),成為羅馬和東方之間最直接的路線。

目前在尼亞波利,仍然可以看到一個保存得十分完整、基座有三層拱門的古羅馬引水渠道,它從城內將日常用水運送到防護這座城邑的衛城去。

尼亞波利(現名卡瓦拉)的古羅馬引水渠道(袁瑞娜 2011年攝)

除了尼亞波利,路加提到了五個馬其頓的城鎮,那是保羅和他的同伴們在這一次宣教旅程中所到訪的地方:腓立比(Philippi)、暗妃波里(Amphipolis)、亞波羅尼亞(Apollonia)、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和庇哩亞(Berea)。前面的四個城鎮都位於埃格那田大道上。

巴爾幹半島Via Egnatia埃格那田大道路線圖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保羅在腓立比

腓立比位於尼亞波利內陸約21公里的地方,尼亞波利是它的海港。腓立比這這個名,來自它的奠基者,馬其頓的菲利普二世,他在主前356年在這個地點上建立了一個較早期的拓殖地。路加在使徒行傳1612節描述它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這「一方」,指的是羅馬在主前167年將馬其頓區分為四個行政區的第一個區。熟悉莎士比亞名著《凱撒大帝》(Fulius Caesar)的讀者,都會記得凱撒如何在腓立比被暗殺,以及凱撒的追隨者,與他的副手安東尼(Antony)和他的養子屋大維(Octavian,就是後來的該撒亞古士督Emperor Augustus)交戰的劇情。主前42年,戰爭結束以後,戰勝的安東尼和屋大維,重新規劃腓立比作為羅馬的殖民城,並且安置了許多退役軍人在那裡,成為一座「駐防城」(Colony)。既然它是羅馬的一個「退伍兵士城」,腓立比有著一套以羅馬城為範本的憲法規章。它是由兩位每年任命的首席執政官(praetors,或地方官)監督,其警衛人員則被稱為「禁卒」。地方官和禁卒都是使徒行傳1619-39節中的人物。

歷史文獻中並沒有明顯的證據顯示,在腓立比曾經存在過任何型態的猶太社區。當保羅和他的同伴們拜訪各城鎮時,他們大多數是前往當地的猶太會堂,但是腓立比卻沒有任何猶太會堂:不過,他們卻在城外的西邊發現了、就在剛吉特斯(Gangites)河邊,有一個日常禱告的地方。

腓立比剛吉特斯河旁邊的呂底亞記念教堂(袁瑞娜 2011年攝)

目前在城鎮和河流之間,仍然存留著一座穿過埃格那田大道的拱門遺跡,這可能在當時是為了慶祝該城鎮升格為一個羅馬駐防城而建。當年禱告的地方,可能就在這拱門的西邊。《聖經》記載:有一群婦女每個安息日都在這裡聚會,她們很可能就是組成腓立比教會的核心團體。賣染紫色布疋的呂底亞應該是她們的領袖;她是來自小亞西亞以生產紫色布疋著名的推雅推喇。在腓立比的一塊拉丁碑文上,提到在城裡有紫色布商。保羅曾經十分推崇腓立比教會的另外兩位婦女,友阿爹和循都基,因為她們在傳福音上與保羅一起同工(腓4:2, 3)。

古腓立比城邑的遺址,在19141938年之間由法國的考古學者挖掘過;最近幾年來則一直是由希臘的考古團隊繼續這個工作。埃格那田大道穿過這個城鎮,把它分割為南、北兩部份。建在1000多英呎高的阿比羅斯山(Mount Orbelos)上的衛城,從北方看守著這個城鎮。在山腳下有一座大型露天劇場的遺址,其年代可追溯到菲利普二世時期。

腓立比的衛城及其下的古羅馬劇場(盧瑞興 2011年攝)

在埃格那田大道的南邊,有個長約90公尺、寬30公尺的論壇廣場。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論壇廣場建築物,大部分均屬於馬可斯奧勒利烏斯時期(Marcus Aurelius,主曆161-180年),不過它們是建來取代另外其他較早期的一些建築物。保羅和西拉應該就是在這個論壇廣場上被民眾扭送羅馬地方官。在這個論壇廣場北面的中央有一個發言者的平台;在西北邊和東北邊的角落有兩個大型的神廟。廣場的西側是一間糧食店,東側是一間圖書館和閱覽室;南面是一個列柱廊,可以通往南邊的羅馬市集;而在更南方則是一個附有多間羅馬浴室的角力練習場或健身房。在城裡也發現了基督教教堂的遺跡,但是它們都屬於拜占庭時期的建物,其建築特色與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大教堂非常類似。

腓立比考古園區平面圖 (陳麗如2011年攝)

腓立比的論壇廣場一景(盧瑞興 2011年攝)

保羅在帖撒羅尼迦

帖撒羅尼迦位於腓立比以西145公里的地方。保羅和他的同伴並不是從腓立比在一天之內走到這裡。使徒行傳17章第1節中提到暗妃波利和亞波羅尼亞這兩個地方,因為從腓立比上埃格那田大道到帖撒羅尼迦的途中,這些宣教士們必須要在這兩個中途站休息,而且至少各停留一夜。

馬其頓國王卡桑德(Cassander)在主前315年建造了帖撒羅尼迦城,他以他的妻子,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妹妹之名Thessalonica來命名。當馬其頓成為羅馬的一個行省時,帖撒羅尼迦成為羅馬總督的總部,它同時保留了作為一個自由城的地位,城裡有自己的執政官,也就是使徒行傳17章第6節中所謂的「地方官」(praetor)。這種派任只限定於馬其頓城鎮的地方行政官,很多羅馬時期的銘文中都記載著這個官銜。埃格那田大道從東至西貫穿這個城鎮;至今仍有一部分道路還沿著當年的路徑,而且也還用著當年相同的名字。

帖撒羅尼迦城一景 (陳麗如 2011年攝)

由於帖撒羅尼迦目前仍然是一個幅員廣大並且人口眾多的都市[2001年都會區人口363,987人,全行政管轄區人口1,057,825人],它的情況並不適合於考古挖掘。現在只能看到一些從羅馬時期存留下來的遺跡,譬如在古城東大門附近、跨越埃格那田大道的嘎勒瑞阿斯拱門(Arch of Galerius);拱門附近有一座圓形大建築物 Rotunda(大約在主曆306年左右所建,其後於326年成為東正教的聖喬治教堂St. George’s Church, ),比保羅去世以後還要更晚。一直到1876年,發現另一座在城西端,名為瓦爾達爾門(Vardar Gate)的拱門,其上的銘文(現在保存於大英博物館)提到帖撒羅尼迦的「地方官」(praetor)。

帖撒羅尼的古代迦嘎勒瑞阿斯拱門() 及圓型的聖喬治教堂()( 盧瑞興 2011年攝)

與腓立比不同的是,帖撒羅尼迦有一個猶太人社區並且設有猶太會堂,保羅在抵達這個城之後,一連三個安息日在會堂裡傳道。保羅就是在這裡、在那些前來聚會、敬畏上帝的外邦人中,找到了他教會的核心人物。但這些人,原先多半是異教徒,因為保羅曾說他們「離棄偶像歸向上帝,要服事那又真又活的上帝」(帖前1:9)。

保羅在庇哩亞

保羅之所以不得不離開帖撒羅尼迦,是因他和他的同伴在地方官前面,被指控為「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徒17:7b)。保羅原本可能打算沿著埃格那田大道一直往西走到更遠的地方、羅馬。,但是他卻被迫轉向南方大約八十多公里遠的庇哩亞城(現代的Verria)。在這裡,猶太會堂的領導人以更開放的態度來接待他,比起他在帖撒羅尼迦所獲得的更多。他在庇哩亞帶領人歸主,其細節我們知道不多,僅知道這些人中包括了幾位希利尼尊貴的婦女(徒17:12);男性歸主者之中則有一位名叫所巴特(Sopater),這人在幾年以後成為保羅的同工,在他最後一次回到耶路撒冷的旅程中,所巴特與他同行(徒20:4)。Easton's Bible Dictionary說他可能就是羅馬書1621節的同工所西巴德(Sosipater。如是,可能是一具有猶太血統的人,因為保羅稱他和其他的人為「我的親屬」(羅16:21

庇哩亞的保羅記念碑 (陳麗如 2011年攝)

結語

這是保羅的第一次造訪馬其頓,但在這些城鎮所碰到的,卻是一個接一個地「被人驅逐出境」。難怪他在幾個星期之後到達哥林多時,說自己「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林前2:3)。那時候,他可能覺得他在馬其頓的宣教工作已經失敗了。但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成就。他在馬其頓各城鎮所播下的基督教種苗,到如今仍然深根蒂固、屹立不搖。

參考經文:腓3:20

腓立比書320節說「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But our commonwealth is in heaven)。蘇格蘭聖經學者James Moffatt,將這一句經文翻譯為:「我們卻是天上的殖民」(But we are a colony of heaven)。這樣的翻譯,直接將文字的意義與腓立比基督徒的情況連接起來。腓立比是羅馬的一個小殖民地,可以這樣說,它是一小塊被移殖在非羅馬環境之外的「小羅馬」,其目的是為宣示羅馬的主權和保護它的利益;羅馬就是他們的母邦之城。所以,保羅說,一個基督徒的社區(無論是在腓立比或其他地方),就是上帝之城的縮影。它被設置在這個世界上,不僅要維持母邦之城的利益,而且不像腓立比的那些民眾,它是要鼓勵周遭的人加入,成為「生而自由」的國民。

作者:Dr. F. F. Bruce 張百路翻譯/呂榮輝教授校稿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1年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頁42-45(201646日修訂)

刊登日期 : 2016/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