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Canaan: God’s Testing Ground for His Covenant people
D. Kelly Ogden,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蔣夢雲譯
里昂(Leon Uris)的小說《出埃及記》中有一個角色諷刺地說:摩西應該帶領以色列百姓再多走另一個四十年,好發現一個更像樣的地方(1958:354)。同樣地看作趣聞來談,現今以色列的領導人也許會樂於用發亮的眼神來同意此事。他們只有一件事反對摩西:如果他能把以色列人帶往應許之地的南邊或東部就好了,那麼他們就會擁有石油,而非奶與蜜。
儘管有這些譏諷,我們仍應承認迦南地(或稱巴勒斯坦、以色列地)的確是上帝特別為祂立約子民所預備之地。這是一塊相對地較小的疆域,它像橋樑般位在三大洲之間。許多歷史上最偉大的文明緊臨著它:埃及在西南,巴比倫、亞述、亞蘭和波斯瑪代在東邊,腓尼基和安納托利亞在北方,還有馬其頓、希臘、羅馬在西北邊。
聖地的故事,基本上是一部這些強權爭奪掌控這陸橋(land bridge)的歷史(Baly 1974:7)。遠古的中東有點像複雜的西洋棋局,不只是有上述的高階強子,還有許多次要的角色,像亞摩利人、赫人、耶布斯人、革迦撒人、希未人、比利洗人、亞瑪力人、亞捫人、摩押人、米甸人、以東人…等等。即使這是一個小國家(從但到別是巴大約只有240公里,而聖地最大的寬度是120公里),眾多的小城邦(city-states)能並肩存在好幾個世代,是因這塊土地的地質結構和地形分佈。這些迦南人(就是那些居住在地理上稱為「迦南」的人)中有幾個族,是上帝透過以色列的軍隊發怒氣的目標(申7:1-9;9:4-5;書3:10)。在這些城邦當中,有一些沒有完全被以色列人逐出。好幾個世紀以來,他們被以色列的上帝使用來試驗祂的子民,「為要藉此試驗以色列人,看他們肯照他們列祖謹守遵行我的道不肯」(士2:22)。
迦南地除了地緣戰略的重要,沒有什麼可以貢獻給附近較大的鄰國,然而它卻是上帝試驗立約子民之地,也是上帝揀選安置祂的子民之地。正如一位兩約之間的歷史家所記載:「但主不是為這地方選擇國民,而是為國民選擇了這地方。」(馬加比二書5:19[香港聖經公會2014])。
透過這地本身的地形、天然的道路、土壤、氣候、降雨,上帝試驗祂的子民。研究以色列地的地理,會大幅增加一個人對舊約歷史的認識。
在聖經中的地理紀錄,大部分不是聖經中的主要內容,但聖經作者記載當時的事件時,會希望後來的讀者也能瞭解他們的地理觀點。雖然聖經不是一本地理教科書,它至少提供了475個當地的地名,其中約有百分之五十五,現在可相當有把握地確認(Aharoni 1967:117)。大部分聖經地名的位置是經由地名學(一種研究地名的學科)和地理學確認的。單用考古學來確認的地點不多,考古學通常是用來佐證及更精細查究已知的地點。遠在考古學發展成科學之前,以色列探索之父Edward Robinson 博士,和他的合夥人Eli Smith 在1838年,就辨識出許多聖經上的地點,並出版他們的叢書《在巴勒斯坦的聖經研究》。
這地有著不同的名稱,例如:亞摩利人之地、迦南地、希伯來人之地、以色列後裔之地、猶大,以色列、耶赫(Yehud)[譯者註:耶赫是巴比倫的省名,位於猶大王國亡國前的地域]、以及巴勒斯坦。它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區域之一。在這麼小的一個區域中(在位置和氣候上和南加州有點類同),有沿海平原,一些低矮的丘陵(稱為示非拉The Shephelah)、中央山地 、荒涼的白堊岩猶大曠野。而離地中海只有60至80公里的內陸,就是約但河大裂谷(Jordan Rift Valley),它是地球表面最深裂谷的一部分。這裂谷從黎巴嫩/敘利亞延伸至東非的莫三比克。它的最低點在死海南端,低於海平面幾近396公尺。從北至南,有滑雪到潛水的地方;從終年被雪覆蓋的黑門山(Mt. Hermon),到與地表上一些最大之沙漠接壤的南地(Negeb)和西奈(Sinai)。據說這地「熱到甚至連蜥蜴都要帶水壺。」如此多樣化的地形確實存在於這個小國家中!難怪來到以色列的旅客們,很快就能領悟好撒瑪利亞人比喻中開頭短語之含意:「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落在強盜手中。」(路11:30;粗字體是著重部分)從高於海平面823公尺的耶路撒冷,到低於海平面259公尺,也是地球最低的城市耶利哥,下降了多達1082公尺。
以色列的氣候在上帝對祂子民的試驗中,扮演關鍵的角色。以色列位於歐洲暴風帶系統(European storm belt systems)的南端,因而有些年份,在這地的某些區域不會降雨。注意以下所描述有關上帝所賜的應許之地,對於這些住在這試驗之地的人,信靠順服祂是多麼重要的一回事。
你們要過去得為業的那地乃是有山有谷、雨水滋潤之地,是耶和華你 神所眷顧的;從歲首到年終,耶和華你 神的眼目時常看顧那地。「你們若留意聽從我今日所吩咐的誡命,…他(原文是我)必按時[主要從一月到二月]降秋雨春雨在你們的地上,使你們可以收藏五穀[穀類]、新酒[葡萄],和油[橄欖]。」(申 11:11-14)
祂接著警告祂的百姓:不要轉離去事奉假神,以免遭到隨之而來的怒氣和懲罰。
耶和華的怒氣向你們發作,就使天閉塞不下雨,地也不出產,使你們在耶和華所賜給你們的美地上速速滅亡。(申 11:17;粗字體是著重部分)
根據上帝自己的解釋:假如祂的誡命未被留意,並且祂不是獨一地被敬拜,祂將會使天閉塞,不下雨在原為很肥沃之地。無論何時,聖經裡記述迦南的饑荒(例如亞伯拉罕進入埃及;雅各的家庭進入埃及;以利米勒、拿俄米及兒子們進入摩押;以及以利亞對以色列三年半的咒詛),都是指那年沒有下雨。饑荒通常是指沒有雨水。因此,上帝甚至藉著氣候和降雨來試驗祂的百姓。
水─不論太多或太少─在古代中東的歷史裡一直都是決定定居、農業、貿易通道及戰爭路線最重要的因素。舉例來說,耶路撒冷擁有良好的氣候,是位於山地的城市,且有類似倫敦一樣的年平均降雨量(雖然在耶路撒冷的雨季,為期只有五十天,反之在倫敦的雨季有三百天;Orni和Efrat 1971:147)。而且,耶路撒冷經常比雅典、羅馬、維也納或巴黎有更多的年雨量。還有,耶路撒冷平均一年降雪兩天。所以,當耶路撒冷下雪時,在32公里外的耶利哥露天市場,正在販售著草莓(Baly 1974:54)。
無論何時,雨水一到,就必須保存,以便整年使用。甚至在旱災時,要使用到翌年,因為在此之後的五、六個月中,也許不會再降下一滴雨。在整個歷史中,聖地的居民們極盡巧思,用各種儲存的方式以保存極端有限的水資源。他們利用天然和人工的梯田、水壩(像那霸天人Nabateans所作的)、水塘、蓄水池、渠道。甚至今日的以色列國家供水系統(National Water Carrier,從世界最低的淡水湖加利利海一直通到南地),和滴灌系統(drip irrigation system)。從一個現代的例子,可以清楚地舉證為何涓滴之水都要謹慎使用。以色列的水利專家和國家策畫者只能將大約15億立方公尺的水來供全國使用,這個量是大部分其他國家所無法賴以生存的。例如,埃及的水利計劃者每年需要800億立方公尺的流量。以色列全部可用的水量,只有尼羅河泛濫季節時48小時的流量(Karmon 1971:120)。
所有這些對維持生命之水的強調,特別在以色列和猶大先知的著作中可以找到。在以賽亞書的前幾章,有許多例子可證明水對古人的重要。
「你們必…好像無水澆灌的園子」(1:30);
「主萬軍之耶和華從耶路撒冷和猶大,除掉眾人…所仗賴的水」(3:1);
「我也必命雲不降雨在其上」(5:6);
「因此,主必使大河翻騰的水猛然沖來,就是亞述王…必漫過一切的水道,漲過兩岸;」(8:7) ;以及
在末後聚集的日子,「你們必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12:3)
水也是定居的先決條件之一。大部份古代的鄉村或城市位置都靠近可靠的水源,通常在水泉之處。舊約最重要的一些城市,如耶路撒冷和夏瑣,大小也僅有6至7公頃。這些城需要可防衛的堅固城牆,行政中心也因而緊密連結。其它決定居住的因素,包括可耕種的田地、靠近交通要道,及可防衛的地形。再用耶路撒冷作例子,在大衛統治全國之後,便使用俄斐勒山(Mt. Ophel)地區作為一個五百萬人口國家的首都,明顯地暴露出許多地理上的缺點(Orni 和Efrat 1971:257;撒下24)。例如沒有便捷道路前往該區域;在這裡,具有農耕價值的土地不多。雖然基訓泉(Gihon spring)在猶大山地是一個最豐富的水源,但這也是古耶路撒冷唯一的自然水資源。然而,這塊耶布斯人之地,卻被大衛選為首都,是因他精明的政治目的:他知道以色列的地形不適合政治聯合,為要聯合北方和南方的支派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他一開始就有目的地選擇一個「中立」之地,緊接著南北兩地的邊界,來幫助他們達成聯合的目的。(嚴格說來,俄斐勒山應該是便雅憫支派的產業,但是他們從未成功地從耶布斯人手中奪取過來。)
以色列的地形不利於交通。或許會有人問:為什麼大部份的侵略者(除了埃及之外),不論古代或預言中的未來,都來自北方?因為,該地的西邊有地中海、南邊和東邊有西奈曠野和荒蕪的亞拉伯沙漠,只有北方的「肥沃月灣」是可侵略的路徑。因此,可以預見的,古代最重要的大路─沿海大道(Via Maris)─就是這樣成為貫穿連接三大洲的陸橋。許多歷史上有名的領袖或將軍(圖特摩斯三世、塞提、蘭塞、提革拉‧毘列色、撒幔以色、撒珥根、西拿基立、尼哥、尼布甲尼撒、亞歷山大大帝、托勒密和塞琉古的將軍們、克莉奧佩特拉、龐培、馬克‧安東尼、維斯帕先、提多,甚至拿破崙和英國將軍愛倫比)都曾揮軍越過海岸平原的砂岸,避開河水沖積的沼澤地,沿著沿海大道,穿過戰略要地耶斯列河谷,越過約但河谷及東北邊。而在亞述和巴比倫的軍隊攻擊耶路撒冷之前, 他們都先順著沿海大道一路南侵,並摧毀位於「軍事緩衝區」之示非拉的諸多堅固城,然後放眼在山頂上的政治據點。沿海公路的一條支線經過多坍河谷、東耶斯列河谷、越過伯善、跨過約但河,上達以色列常佔領的基列,那裡有用來以物易物,遠近馳名的乳香和香膏。就在這條路上,以實瑪利的商隊於多坍河谷以一個奴隸的價錢買了約瑟, 然後往西又向南行到達埃及。在埃及,約瑟經過多年患難後終得救贖,開始了輝煌的生涯 。在舊約時代,最重要的一條以色列當地的道路就是中央山脊大道(central ridge route),有時被稱為「先祖之路 」(Road of the Patriachs,大約是沿著分水嶺)。君王、先知、祭司、和市民們都使用這條路,從示劍(第一個在聖經提及的迦南地名)行至希伯崙。正如多數現代公路的做法,一條現代的公路也遵循這古代的路線。
亞伯拉罕離開以帳篷為家的別是巴,第三天才走到摩利亞山(所羅門王建造宏偉聖殿的同一座山;代下3:1)。照著上帝的命令準備獻祭,這時,他所愛的兒子問了讓人撕裂心扉的問題:祭牲在哪裡?亞伯拉罕回答:「我兒,上帝必自己預備…羊羔」(創22:8,粗體字為著重的部分)。在那難以承受之重的試驗即將完成的剎那,耶和華的使者出現並指示亞伯拉罕,用一隻被灌木叢纏住的公羊取代他的兒子(創22:13)。耐人尋味的是,現今被許多人視為各各他/髑髏地之處(在耶路撒冷舊城,現今大馬士革門的東北)[譯者註:作者在這裡是指位於大馬士革門東北不遠的花園墓中之髑髏地],正位於摩利亞山北邊的延伸。上帝在各各他的確為自己預備了羊羔,正是亞伯拉罕如預言般所說的。同樣重要的,利未記第一章,記載了有關獻無殘疾公羊的詳細說明。第十一節規定,祭司特要在祭壇的北邊宰殺羔羊。
地理和政治在大衛早年崛起到南國的興盛時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一些學者認為(Auerbach 1953:15-16),大衛和歌利亞這樣的故事純粹是一則平鋪直敘的傳說,它與該事件的歷史背景無任何關聯。可從一些不可思議的情節以及忽略時空的明確細節,凸顯出它是一則傳說。筆者親身走過整個以拉谷,踩在梭哥和亞西加的土地上,這場 戰役就發生在這兩地間的古戰場;還勘查並計算了這河谷和迦特及以革倫(非利士人敗逃之地)間的距離。由此,筆者全然不認同這樣輕率地全盤否定這事件的事實和真相。在這個描述中,有一些清楚、可證實的細節,也確切地反映當時的歷史脈絡。那時,非利士持續不斷地從他們的海岸平原出兵襲擊,嘗試佔領示非拉的主要城鎮,進而入侵以色列人擁有的山地。藉由殺掉歌利亞,大衛拯救了基比亞(掃羅的首都)、伯利恆,和希伯崙─整個猶大山脊地區─免於被非利士人征服的可能。
當大衛逃避情緒不穩又忌妒的掃羅追殺時,一個不尋常的事件可證明大衛的動機,是因他對自己政治命運的深刻體悟。大衛和他的夥伴們,常躲在東南方的猶大曠野及可俯瞰死海的荒涼峭壁上之山寨。當他聽到非利士人再度入侵,挺進以拉谷企圖攻打基伊拉,他立刻率領自己的軍隊越過猶大南部,經過希伯崙周圍的山地(海拔914公尺),並由西邊下坡到小鎮基伊拉 去拯救當地居民。為何大衛如此關注防衛遠在國土另一端的猶大小鎮呢?為何他甘冒面對數量遠超過自己的敵軍,和被基伊拉居民背叛的危險?大衛知道,一旦非利士人取得示非拉,下一步就是他的家鄉伯利恆,或是希伯崙。而希伯崙就是他將會被立作猶大王的地方。又當亞瑪力人焚燒大衛居住的洗革拉,他追趕並征服那些南地的掠奪者。他把戰利品當成禮物分送給猶大各主要城市,同樣是因為他了解到,他需要維持王國中的百姓,對他保衛西方和南方邊境心存感激。有了地理環境的認知,這三個事件─大衛和歌利亞、基伊拉的對抗、和洗革拉的酬謝─便能更具體,更真實地呈現出來。
聖地地理,能增加我們對許多聖經事件的深入了解。迦特希弗是約拿的家鄉,正好在下加利利的拿撒勒北方。當上帝呼召約拿做先知往遠在東北方的尼尼微城時,他卻倉皇逃往西南方的約帕出航。這個地理的細節,為接下來發生的連串劇情揭開了精彩的序幕。若了解從耶斯列谷西端的迦密山到東側的耶斯列和書念的距離,不論是查看地圖或實地目測,可以讓我們用嶄新的觀點來看以下的事件:以利亞奔跑在亞哈王的馬車前,從迦密山到亞哈王在耶斯列的冬宮,他需要越過29公里的山谷。這也加深我們去感受書念婦人悲傷的困境,她必須急忙從摩利岡山腳下的村莊,徒步縱走過耶斯列谷去懇求在迦密山附近的以利沙,接著又要一起經過耶斯列谷趕回家去救活上帝所賜給她的孩子。
舊約中許多文學和先知性的意象同樣具有豐富的地理含意。大衛沉思生命的短暫寫下這些字句:「至於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樣.他發旺如野地的花。經風一吹、便歸無有」(詩103:15-16)。以賽亞也發出同樣的感傷:「草必枯乾、花必凋殘…百姓誠然是草(賽40:7)」。 大衛有多年在伯利恆東方曠野牧羊的經驗,而以賽亞是耶路撒冷宮廷的歷史學家和先知。他們都曾看過,年復一年春天柔軟綠色的草坪覆蓋了整個荒涼的猶大曠野。對這在不毛之地短暫開放的花草,卻又在過多的日光和缺水的情況下,這些柔嫩的葉片被摧殘後戛然而止的情景,他們都有著深深的體會。
就在以賽亞宣告「有一嬰孩為我們而生、有一子賜給我們.政權必擔在他的肩頭上。」的重大信息之前,他說道:「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見了大光.住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照耀他們。」(賽9:2)這個既反映現實,又深具象徵意義的預言,是使用未來完成式語態,好像這個事件已經完成了。當然以賽亞是在預言那即將來臨的救贖主,世界之光,為要驅散那些住在西布倫地(拿撒勒地區)和拿弗他利地(加利利海地區)的百姓之無知與背道的黑暗。除了屬靈的信息之外,所使用的詞彙還有其在地的真實意義。很久以前,哥蘭的火山錐(現已無活動)曾噴發火山玄武岩漿掩蓋整個加利利地區。所形成的石頭既重又硬且黑,正像是以賽亞所描述的人們之寫照-那些在「黑暗中行走」、住在「死蔭之地」的人。
留心上帝試驗順服之地的地理,能使專注於聖經的學生和老師大有斬獲。
Aharoni, Yohanan. 1967. The Land of the Bible: A Historical Geography. London: Burns and Oates.
Auerbach, Erich. 1953.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Baly, Denis. 1974. The Geography of the Bible, Rev.e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Karmon, Yehuda. 1971. Israel: A Regional Geography. London: John Wiley and Son.
Orni, Efraim and Elisha Efrat. 1971. Geography of Israel. Third rev. ed. Jerusalem: Keter Publishing House.
Uris, Leon. Exodus. 1958. London: Transworld Publisher, Corgi Books.
[譯自Ogden D. K. 2005. God’s Testing Ground for His Covenant People. In: W.A. Dando, C.Z. Dando and J.J. Lu (eds.)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 Perspectives. Taiwan: Holy Light Theological Seminary Press, pp.138-146.]
資料來源 : 透視聖地地理(中文),2012,pp.76-81。
修訂:本文由周文峰於2025/01/02修訂。
刊登日期 :2025/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