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使徒保羅時代的亞西亞:羅馬帝國時期最富裕的省份

The Apostle Paul’s Asia: One of the Richest Provinces in the Roman Empire

Charles R. Gunter, Jr., East Tennessee State University

鄧澄欣譯

1.前言

從古到今,許多作者都以位於土耳其西部的羅馬省份亞西亞為羅馬帝國最富裕的領域之一。例如,Mikhail Rostovtzeff (1957:2 55) 就這樣描述:「稱為羅馬省份的小亞細亞是一片富裕及繁榮的土地」(1) T. R. Broughton 引用 Ciccero說:

亞西亞非常富裕,土地肥沃。以土壤的出產、產品的種類、草原的廣闊及出口貨品的類型,該地區均超過其他地方(1938: 606)

1. 羅馬帝國的亞西亞省

此外,根據Cicero的記載:

「在羅馬帝國時期,因著天然資源的開發及重要工業的發展,使亞西亞地區一直成為當時最富有的省份(Magie 1950: 34)。」

Theodore Mommsen (1906: 357) 說:「小亞細亞曾是大羅馬國最富裕的領土之一,在其前方地區更是如此。」在小亞細亞考古學上最有名的Sir William Ramsay 曾這樣寫(1904a: 114):「它曾是整個羅馬帝國最富有的地區。」此外,還有許多作者都證明亞西亞省是羅馬帝國中最有名的地區之一(Charlesworth1970: 93; Hastings 1898: 172; Dudley 1970: 235; Boardman et al. 1988: 35)

這些學者們那麼確定地認為亞西亞是羅馬帝國最富裕的省份,他們擁有什麼證據呢?我們可以推測,這些作者們都會一致地說保羅在亞西亞停留期間,這裡是一個很富裕的地區。無可否認,在基督教最初的兩百年間,羅馬帝國正處於最穩定及和平的時代。那時期,亞西亞正如其它地方一樣,處在最繁榮的時刻。但仍有一些問題:這些受人尊敬的作者特別挑出亞西亞,說它是羅馬帝國中最富裕的省份,他們的根據是什麼呢?亞西亞富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全省的希臘化以及沿海港口的優勢等。本研究的重點是要逐一分析這些不同的因素,它們如何在第一世紀期間,造成這地區的偉大與繁榮。

2. 從新約聖經來看

新約聖經提供了不少線索,讓我們確認亞西亞在第一世紀時,的確是比其他省份來得繁榮。例如在使徒行傳,可以看到當時的政府及百姓,都對他們運輸系統的安全性充滿信心。在使徒行傳24章,猶太的巡撫腓力斯與被囚的保羅對簿公堂的時候,在第19節,保羅說:「惟有幾個從亞細亞來的猶太人。他們若有告我的事,就應當到你面前來告我。」無疑地,聽到保羅這句話的人並沒有提出任何質問。儘管保羅在哥林多後書11章提到各種有關盜賊、江河、同族或外邦人、或甚至是海難等等危險,保羅和他的同伴以及一般羅馬公民都經常信賴並使用陸上和海上的交通。

在使徒行傳19章記載了兩件事--有許多平素行邪術的人在眾人面前焚燒了大量貴重的書籍;還有在以弗所,那些銀匠恐怕失去他們製造亞底米(或稱戴安娜)神龕生意的事件--毫無疑問地,這都指出在第一世紀時的亞西亞有著繁榮的事實(圖2)。那些從前在以弗所行邪術,後來成為基督徒,他們所燒的書籍,若以現在的幣值來算,其價值可能超過百萬元(Jividen 1983: 38; Steele 1992: 42)

3. 造成亞西亞繁榮的因素

若能從第一世紀找到足夠的主要或次要文獻資料,這是最理想不過的。但事實上,可資參考的文獻通常是涵蓋了很長的時期,約從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後300年之間。雖然有幾位作者說羅馬的亞西亞省份曾是當時地中海世界的最富裕地區,也是在亞洲大陸(Asiatic continent) 最文明、教育水準最高的地區。但是,他們仍然無法找出明顯的因素來支持其結論。要把這些因素按其重要性來排列是極度困難。以下的八個因素似乎都有其作用,並結合起來,可解釋與羅馬省亞西亞相關的繁榮。

亞西亞在羅馬帝國的地位:小亞細亞,特別是愛琴海沿岸一帶,從有歷史記錄以來,便是東西交通的「橋樑」。小亞細亞(Asia Minor) 這個名稱是在第五世紀時開創的,是用以代表今日的整個土耳其半島。不過,在古時候,這區域不是被看為一整體(Vos 1973: 79-80)。當別迦摩(Pergamum)的國王Attalus III在公元前133年把他的王國遺贈給羅馬帝國時,LydiaPhrygiaMysia、和Caria曾被視作獨立的國家或是行政區。Caria位於Meander河之南,原在公元前167年已成為自由邦。但很有可能,在當時的羅馬元老院(Roman Senate) 無法分別CariaAttalid王國,而把整個地域合併為亞西亞省(Ramsay 1922: 553; Jones 1971:59)

亞西亞省是羅馬帝國在亞洲最早擁有的地區,它包括了小亞細亞西半部的大部分地區。從地勢來看,像小亞細亞其他地區一樣,有高達3,0005,000英呎的高原,高原周圍則是沿海低地。在西邊愛琴海沿岸則呈零散不規則的地形,好像歐洲希臘一樣,「大海像長臂般伸入陸地。」中央高原的南北邊緣為高山山脈,在西到西北部則分割為一組山群。許多大河,例如MeanderHermus、及Cayster把這些石灰岩的山地切割成很深的峽谷,然後流入愛琴海。這些河谷被從中央高原而來的山脈分隔,並延伸到愛琴海。

圖2. 以弗所的劇場

Ephesus

羅馬亞西亞省面向愛琴海的部分,從海路進入仍然是很容易。雖然在這裡的河流,其上源因急流的原故,對航運幫助不大,但對該省的人文及經濟生活發展,有著巨大的貢獻。許多公路穿過這些河谷,把希羅文明的影響延伸到內陸遙遠的地方(Magie 1950: 35-37; Ramsay 1890: 23; Broughton 1938: 599-600)

因著亞西亞省在土耳其西岸的周邊環境,使它在羅馬帝國中佔有優越的地位。它具有非常良好的交通網,包括在愛琴海沿岸的重要港口;也有寬闊的河谷可深入內陸重要地方;更有羅馬興建的大道,把帝國的西域與最東的省份連接起來,這些地方包括基利家、敘利亞、猶大、與及其他。

亞西亞省的希臘化:在羅馬統治小亞細亞之前的幾個世紀,希臘文化已在此地的西南海岸深根蒂固。這些希臘化的城市,彼此隔開,好像海島般分佈在那些所謂「蠻族」當中。因著希臘人精通商業,使這些城市和貿易都發展起來。他們認識到這些眾多凹陷的海岸線能建立優良的海港。起初這樣的希臘風格只限於亞西亞的沿海及少數的內陸城市,對內地的影響不大。直至羅馬人統治之後希臘文明先傳播到城鎮,跟著逐漸地傳向偏遠地區(圖3)。本地的言語,如Lydian方言漸漸消失。隨著主要的交通道路的發展,連內地的百姓也接觸到希羅文化。

圖3. 別迦摩的祭壇

Pergamon

古時,羅馬亞西亞省是亞洲大陸最文明,教育水準最高的地區,也是小亞細亞希臘化最徹底的地帶。在第一世紀,羅馬統治的方式是要使亞西亞成為一個全面性的希羅化省份。羅馬在東方以希臘文化的勝利者姿態出現,並且以希臘文為教育及溝通的主要言語。或許,因著言語的統一,使亞西亞被視為偉大(Jones 1974: 111-112; Jarde 1926: 188-190; Magie 1950: 52; Ramsay 1897:41; Ramsay 1904a:120-122)。

羅馬在亞西亞的管治及太平:在第一世紀中期,羅馬政權把小亞細亞地區劃分為不同省份已大功告成。大部份是屬國王的省份,由地方總督(legate 奧古士督的代表) 管治,是王帝直接委任。不過,在亞西亞及庇推尼(Bithynia) 是屬元老院省份,由地方首長(proconsul) 或總督(巡撫governor) 管治,他們是以抽籤分派,每任期為一年(Fingegan 1981: 154; Miller 1967: 28-32)

在公元前27年,奧古士督重整這些省份組織。在那個時候,亞西亞省改屬羅馬元老院,成為最重要的省份之一。那時,各地和平已得到保障,為維護帝王在這省的利益,乃由一個或多個庶務官(porcurator) 作代表來管治,而不是依賴駐防部隊(military garrison)(Cook 1936: 580; Miller 1967:57)

雖然在第一世紀,羅馬帝國在其領土作了多次改變,但很少影響到亞西亞。大致上,羅馬的行政區劃分不是根據地形或民族界線,而大多是人為的劃分(Broughton 1938L 597; Pfeifer and Vos 1967:339)

羅馬地方行政制度設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帝國的安定,直至第三世紀的動亂為止」(Dudley 1970:189)。藉著這些邊界的完整策劃及在滿足其需要的的管治能力下,羅馬帝國得享太平,免於戰禍達兩百年之久。無論是在亞西亞或基利家,人們可專心尋求和平,從事工、商、或農業(Walbank 1969:7-21; Toutain 1927:323)

都市化: 希羅文明的全面發展需要依靠城市作為平台(Dudley 1970: 189)。正如一些羅馬的省份,都是以城市為主,例如安提阿及亞歷山大。亞西亞省也經歷過城市之間的競爭,在大城市(例如別迦摩、以弗所、及士每拿)之間尤為明顯。不過,全省的繁榮還需要依賴許多中型城市的發展,例如:推雅推喇、撤狄、和希拉波立(Mommsen: 1906 329)

別迦摩是大都市及官方的首都,也是帝王在亞西亞省的宗教重地。還有其他全國性的宗教中心分別在士每拿及以弗所。在新約時代,以弗所可能是全帝國第四大的城市,事實上,它才是這省的首府(圖5)。以弗所位於Cayster河的出口,是在南北及東西的大道上。在宗教上,它是崇拜亞底米或稱戴安娜女神的中心。從別迦摩鑄造的錢幣上,稱之為「亞西亞第一」,可能是因為它的美麗和人口的原因(Ramsay 1904a: 283-289; Yamauchi 1980: 31, 79; Pfeiffer and Vos 1967: 357; Strabo 1969: XIV, 1, 37)

自發性 (spontaneity) 可說是各省份,尤其是各城鎮發展的主要因素。從奧古士督王朝開始,亞西亞的城市經歷了重建及繁榮的時代,一直維持了兩個世紀以上。一般來說,羅馬沒有干涉各城地方性的事務,與各地自然發展的自治也沒有衝突(Hanfmann 1975: 42; Jones 1971: 92; Slessor 2000: 40)

圖4. 別迦摩的劇場

別迦摩的劇場

交通系統的優勢:羅馬公民對使用已完成的交通系統充滿著信心,其中一個原因是帝國的安定。因著交通的方便,能經常地旅行及進行商品的交換,使地中海世界達到高度發展及成為富裕,在小亞細亞地區更是如此(Ramsay 1922: 557)

雖然,我們不能低估位於亞西亞的河流和海港之重要,對連結羅馬和偏遠的東方省份來說,陸上的道路系統顯得更為重要。根據大部分的歷史記錄,亞西亞一直扮演著陸橋的角色。透過像HermusMeander河的河谷,把位於沿海港口的以弗所或別迦摩跟今日土耳其的中央高原連接起來。

在冬天時(1110日至翌年310),陸上的交通常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下雪、春雨、或寒流等。這些情況會妨礙或阻止在小亞細亞的旅行。在小亞細亞東部的陸路,情況更為嚴重(Ramsay 1904b: 377; Temin 2001: 176)。雖然有一些道路已在羅馬帝國前建造,但許多羅馬大道是為了防衛邊疆而建造,屬軍事用途。商業的用途雖然沒有被忘記,但陸路交通仍算是昂貴的,正如今天一樣(Semple 1931: 118-120; Strabo 1969:14, 1, 24)

在羅馬與東方之間的中央路線,像是「帝國的命脈」,把以弗所和敘利亞的安提阿連接起來,沿途經過彼西底的安提阿、路司得、特庇、和大數。這條大道加上在Meander河河谷部分,運載了大量貨物。不過,還有其他道路穿梭全省各地,適宜於徒步、騎馬、或運貨馬車使用(Ramsay 1904b:388-390; Magie 1950:40)

沿著亞西亞的主要河谷,可建築道路,也可提供航運,深入內陸直至河流上游數英哩為止。在河的流域,大多數經濟活動只集中在河的出口或附近地方。此外,在以弗所和米利大城附近的港口,常有淤塞情況發生,嚴重影響航運事業(Semple 1931: 118-120; Strabo 1969: 14, 1, 24)

亞西亞的經商貿易:亞西亞省的財富大多來自對外貿易。在沿海及河流上的大城市也有省際間(inter-provincial) 的商業(Rostovtzeff 1957:157-158)。雖然貨物在帝國地區流通的數量是空前的,但一般陸路的商業運輸只限於體積細小的貴重物品(Broughton 1938: 868; Dudley 1970: 238)。例如,羅馬人用黃金從中國買來未經編織的蠶絲,經過絲路來到地中海東部的海港城市,經過加工染色再作轉運(Lunde 1988: 35)

商業在亞西亞是否重要,有不同的看法。有認為這與亞西亞的繁榮有密切關係,但也有認為亞西亞的內陸市場有限,因為大部分住在農村的人都是自給自足的。以弗所是亞西亞最興旺的市場,這裡是往東貿易的起點,因此本地貿易在該省大部分的內陸地區也很明顯(Magie 1950: 46; Duncan-Jones 1974:37-38)

圖5. 以弗所

Ephesus

亞西亞的經濟情況:要評估亞西亞的農業或工業熟輕熟重,並不容易。不過,大多數資料建議農業是帝國繁榮的主因。雖然小亞細亞地區的農耕效率並不高,除了沿海的幾個城市需要進口穀物之外,他們大致上不需進口很多物品。一般來說,亞西亞省不需依賴大量對外貿易來維持生計(Toutain 1927:275; Rostovtzeff 1957: 147; Broughton 1938:877-878; Duncan-Jones 1974:2)

在小亞細亞,最重要的工業是紡織品製造業。在羅馬統治之前,這產業在這裡已有良好的發展。那時,米利大已是一個羊毛紡織業中心。它的良好聲譽一直維持到第一世紀。不論在沿岸或內地,紡織工業及相關業務都很活躍,包括產業公會、染料製造、布料編織及羊毛貿易等(Broughton 1938: 817-819; Magie 1950:47)

在亞西亞有各種不同的工業,從皮革製品到冶金業,都可看到。大致上,他們的出產,對該地區來說可算自給自足。亞西亞的工業趨向平均分散各地,大型工廠則設在主要城市。產品能滿足市場的需求(Duncan-Jones 1974:39)


其他促進繁榮的因素:在亞西亞主要的河流,包括Hermus河,形成肥沃的河谷平地。肥美的沖積壤,加上優良的排水系統,使該地區成為全帝國最富庶的省份之一(Semple 1931: 43; Ramsay 1922: 55)。從其他資料顯示,要使這些土地成為良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愛琴海沿岸的沼澤地區,更是需要(Ramsay 1922: 557)。

在亞西亞的居民,有許多是自由人的身分。這地位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因著這樣的情況,該省的財富基本上是掌握在這地的百姓手中。在羅馬統治的時期,很少証據顯示有農奴的存在。就算在工業的範疇,勞工的情況顯出一種勞動力,與所謂農奴制度毫無關連。(Ramsay 1922:557; Rostovtzeff 1957:178-179)

4. 結論:

亞西亞省曾是羅馬帝國中最富有,最繁榮的地方嗎?因為本研究不是比較不同的羅馬省份,我們只能假設說:「是的。」有不少的研究指出有幾個省份對羅馬帝國的經濟很重要。例如在北非的省份就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被稱為帝國的糧倉。毫無疑問,以目前的證據,似乎無法證明亞西亞省曾是全帝國中最富有的地方。

參考文獻

Boardman, John, Jaspar, Griffin, and Oswyn, Murray, eds. 1988. The Roman World: History of the Classic World.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ughton, T.R.S. 1938. “Roman Asia.” In An Economic Survey of Ancient Rome, ed. Tenney Frank, Vol. IV.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Reprinted by Octagon Books, New York, 1975.

Charlesworth, M.P. 1970. Trade-Routes and Commerce of the Roman Empire.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Inc.

Cook, S.A., F.E. Adcock, and M.P. Charlesworth. eds.. 1934.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XI. The Augustan Empire, 44 B.C.-A.D. 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________ 1936.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 XI. The Imperial Peace, A.D. 70-1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dley, Donald R. 1970. The Romans: 850 B.C. - A.D. 337.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Duncan-Jones, Richard. 1974. The Economy of the Roman Empire: Quantitative Studi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inegan, Jack. 1981. The Archa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of the Early Christian Apostles.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

Hanfmann, George M.A. 1975. From Croesus to Constantine: The Cities of Western Asia Minor and their Arts in Greek and Roman Times.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Hastings, James, Ed. 1898.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 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Jarde, A. 1926. The Formation of the Greek People. Translated by M.R. Dobie.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td. Reprinted by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70.

Jividen, Jimmy. 1983. “New Testament Wonder Workers.” Gospel Advocate. 131: 38-39.

Jones, A.H.M. 1971. The Cities of the Eastern Roman Province. Second edi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

________ 1974. The Roman Economy: Studies in Ancient Economic and Admin­istrative History. Totowa, NJ: Rowman and Littlefield.

Lunde, Paul. 1988. “The Silk Roads--A History.” Aramco World, 39: 11-54.

Magie, David. 1950. Roman Rule in Asia Minor to the End of the Third Century After Chris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eprinted by Arno Press, New York, 1975.

Millar, Fergus, Ed. 1967. The Roman Empire and its Neighbors.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Mommsen, Theodore. 1906. 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Caesar to Diocletian. Translated by William P. Dickson. Vol. I.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Reprinted by Ares Publishers, Inc., Chicago, 1974.

Pfeiffer, Charles F. and Vos, Howard F. 1967. The Wycliff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Bible Lands. Chicago: Moody Press.

Ramsay, William M. 1890. The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Asia Minor. 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Supplementary Papers, Vol. IV. London: John Murray. Reprinted by Cooper Square Publishers, Inc., New York, 1972.

________1897. The Church in the Roman Empire Before . 170.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Reprinted by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MI, 1954.A.D

________1904a. 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London: Hodder and Stoughton. Reprinted by Baker Book House, Grand Rapids, MI, 1963.

________1904b. “Roads and Travel.” In A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Vol. V, 375-402, ed. James Hastings. NY: Charles Scribner’s Sons.

________1922. “A Sketch of the Geographical History of Asia Minor.”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42: 553-570.

Rostovtzeff, M. 1957.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 Vol. I.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mple, Ellen Churchill. 1931. The Geography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Its Relation to Ancient History. NY: Henry Holt and Company.

Slessor, Catherine. 2000. “Housing History.” The Architectural Review. Vol. 208, November.

Steele, James. 1992. Hellenistic Architecture in Asia Minor. NY: St. Martin’s Press.

Strabo. 1969. The Geography of Strabo. Translated by Horace Leonard Jones. Vol. V.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emin, Peter. 2001. “A Market Economy in the Early Roman Empire.”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 London: Society for the Promotion of Roman Studies, Vol. 91: 169-181.

Toutain, Jules. 1927. The Economic Life of the Ancient World. Great Britain: Kegan Paul, Trench, Trubner and Co., Ltd. Reprinted by Barnes & Noble, Inc., 1968.

Vos, Howard F. 1973. An Introduction to Bible Geography. Chicago: Moody Press. Revised Edition, 1983.B. The Apostle Paul’s Asia: One of the Richest Provinces in the Roman Empire VII. Images of Places and Linkages 442

Walbank, F.W. 1969. The Awful Revolution: The Decline of the Roman Empire in the West.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Yamauchi, Edwin. 1980. The Archaelogy of New Testament Cities in Western Asia Minor.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譯自 Charles R. Gunter, Jr. , 2005. The Apostle aul’s Asia: one of the Richest Provinces in the Roman Enpire. In: W.A. Dando, C.Z. Dando and J.J. Lu (eds.)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 Perspectives. Taiwan: Holylight Theological Seminary Press, pp.347-358.]

資料來源 : 透視聖地地理(中文)pp.175-181
刊登日期 : 2012/03/19 修訂日期 : 202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