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概論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A2 聖地的地理環境

Geography of the Holy Land

呂榮輝

聖光神學院

I. 聖地的定義

A. 聖經的狹義:「聖地」一詞(אַדְמַת הַקֹּדֶשׁqodesh 'adamah)在全部聖經中,僅在撒迦利亞第212節出現一次。這裡提到「耶和華必收回猶大作衪『聖地』的分」,所指的是猶大地。這地之所以為「聖」,是因為它是「屬於耶和華的分」,這裡有祂在世上的「寶座」,有「祂名的居所」的「殿」,有跟衪有「約」的百姓;衪這位聖潔的神要住在他們中間。

B. 一般的定選民所進入的迦南地,聖經稱為「以色列地」(參太220-21);現代人之所以稱巴勒斯坦為「聖地」,是因為聖經的史蹟,尤其與耶穌有關的史事,都發生在此地。但卻忽略了這位聖潔神是否居住在其中。

II. 聖地的地理位置(Geographic Location of the Holy Land

A. 絕對位置(Absolute Location):約在北緯29.5度至33度,及東經33.34度至37度之間。

B. 相對位置(Relative Location):

1. 在舊大陸的均衡點(the point of balance)(圖1)位於歐洲,亞洲和非洲這三大洲之間的交會處。

圖1.均衡點  本圖顯示主要的陸海通道之輻合於巴勒斯坦

[資料來源:《聖經地理》 p.5]

2. 位於新月形沃地(the fertile crescent)西端,為拉凡海岸(Lavant Coast)的南部(圖2)。從埃及尼羅河一直延伸到波斯灣的這一片水源充沛、土地平坦的倒U字形的地區,通常被稱為「新月形沃地」或「肥沃月灣地」。由於「新月形沃地」的存在,來往於埃及和米所波大米之間的旅客,就必須經過以色列這個地區。

圖2.新月形沃地

[資料來源:《聖經地理》 p.5]

C. 在大地的omphalos (臍或中心點)這概念為阿可夫(Aculf)主教所提出,因為據說在夏至這天的正午,所立在耶路撒冷的柱子沒有影子。

III. 中樞的位置

A. 陸橋地位 (Land Bridge):位於大海、高山,與沙漠之間,歷來為洲際交通的中樞(圖1)。由於以色列位處於其東北邊遼闊的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諸帝國、和西南邊的埃及帝國之間,有著「陸橋」的功能,因此被描述為「之間的地」(Land Between)。由於廣大的「敘利亞-阿拉伯沙漠」的存在,不但攔阻這兩邊的帝國直接進入彼此的可能,並且迫使想要入侵的敵軍,必須繞經比較遙遠的路途:也就是經由以色列,再沿著希底結河(底格里斯河)和伯拉河(幼發拉底河)進出。

B. 灘頭陣地(從歐洲進入中東):第一次為亞歷山大大帝,之後為羅馬帝國及十字軍;近代有兩次世界大戰。

IV. 地質構造

A. 四個東西走向的凹谷(圖3)

圖3. 拉凡地區的地理構造型態及走向

[資料來源:《聖經地理》 p.8]

1. 從阿勒坡(Aleppo)到幼發拉底河一線的凹谷:西從安提阿,東到幼發拉底河,往東轉折之處。

2. 從荷姆斯(Homes)到帕買拉(Palmyra)的走廊:向東延伸到波斯(今伊朗)的埃克巴大拿(Ecbatana)

3. 從加利利到巴珊的低沉谷:西從阿柯灣,東經耶斯列肥谷、加利利海,到約旦與敘利亞兩國交界的雅穆河(W. Yarmuq)

4. 從別是巴(Beer Sheva)到撒烈(Zered)的低沉谷:中經死海,到摩押與以東交界的撒烈谷。

B. 四個方域(Realms)、八個地區:(四個方域由於中央裂谷(Central Rift)的貫穿其間,而成為八個地區(regions)

圖4. 拉凡地區的主要地帶

[ 資料來源:《聖經地理》 p.11]

1. 北部方域:在第一與第二凹谷之間(圖4):

a. 西部為幼格雷特(Ugarit)地岬 (Promontory)

b. 東部為哈馬牧地(Pastures of Hamath

2. 敘、腓(Syro-Phoenician)方域:在荷姆斯及加利利凹谷之間:

a. 西部為腓尼基山地 (Mountains of Phoenicia)

b. 東邊是大馬色或大馬士革(Damascus)園圃(Gardens)

3. 巴勒斯坦(Palestine)方域:在加利利及別是巴凹谷之間:

a. 約但河西:內約但山地及谷地(the hills and valleys of Cis-Jordan)

b. 約但河東:外約但台地(the Table-land of Trans-Jordan)

4. 南地方域 (the Negeb Realm or the Realm of the Southland)在別是巴凹谷以南:

a. 西部:「南地」曠野 (the Wilderness of the Negeb)

b. 東部:以東高地 (the Exaltation of Edom)

V. 地史

A. 陸海交替:本地區的地史,是一部由於在其南部及東部的地塊,稱為「剛得灣納地塊」(Gondwanaland),以及在其西部的古海、貼席斯海(Tehtys)的交互作用史。

圖5. 剛得灣納古地塊及貼席斯古海

[ 資料來源:《聖經地理》 p.20]

貼席斯海的海岸,一般在現在的大裂谷一帶,當陸塊上昇,海岸西退,東南部的陸塊最先露出,亦最早受到風的侵蝕及堆積。當陸塊下沉時,海水東侵,在陸塊上以沉積物而造成了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s)。因此,在外約但南部最主要的岩石,就是那廣厚的奴遍砂岩(Nubian Sandstones)。昆內爾氏(M. Quennell)再把它釐定為下列四種:

1. 魁威拉砂岩(Quweira Sandstone)這呈深紅色最古老的砂岩,以「不整合」(uncomformity)的情況堆積在古老的花崗岩地台上。撇特拉(Petra)這玫瑰石都,就是在這種砂岩中鑿刻而成的。

2. 籃砂岩(Ram Sandstone)呈白色或黃色的粗糙砂岩,這沙岩在籃山那裡是重疊在魁威拉砂岩之上,在剛進到撇特拉入口前,那裡的砂岩也以籃砂岩為最普遍。

3. 姆三砂岩(Umm Sahm Sandstone)呈紅或紫紅色,但若暴露,則暫呈深暗色,而終成紫色,這砂岩與前兩者之不同,在於沒有節理(Joints)

4. 科納砂岩(Kurnab Sandstone)這是一種「多彩」(multicolor)的砂岩,因其顏免呈水紅,或紫紅,或紅,甚至白色。其質地疏鬆到似砂而非岩。外約但這東南地區,是以東人的地盤。以東的意思為「紅」(見創2530),可能就是由於住在這奴遍砂岩地區所普通呈現的紅色之故。這種砂岩,含銅的成份頗高;曾被視為「應許之地」一種重要的資源。申89說:「那地的石頭就是鐵;從它的諸山,你可以挖銅」(直譯)。盆蘭(Punon,現代名為扉南,Feinan)的銅,可能在所羅門時代,即已被開採過。

B. 本地區的西部,就是內約但的大部份,由於是在「剛得灣納地塊」的西緣,常被貼席斯海所覆蓋,尤以在白堊紀(Cretaceous)時為甚。在這時期,大海沉積了三種主要的石灰岩(Limestones)

1. 信諾曼念(Cenomanian)石灰岩:這是一種「硬」石灰岩,對侵蝕的抵抗力強,為優良的建築岩。這岩石一旦暴露於空氣中,岩石的表面都呈粉紅顏色,非常美觀。今日耶路撒冷有一規定,所有新的建築物,都至少必須外貼一層這種岩石。耶城在夕陽照射之下,顯得特別美雅。還有這石灰岩一旦完全風化後,則成為一種深紅色,頗為肥沃的土壤,叫做「特拉羅沙」(Terra Rosa),或稱為「鈣質紅壤」或簡稱為紅壤。這種土壤,因賦多孔性,可吸存冬季過剩的雨水,然後在雨季過後,慢慢地供應植物的需要。過剩的雨水,也可能滲透到岩石中的洞穴,然後再成為泉水滲流出來,使得這地區被稱為「美好之地:那裡有流水的溪谷,有泉有源,在峽谷和山中流出來」(87)。這岩石的分佈很廣,尤以中央山地為最。在耶路撒冷有「所羅門的石礦」。據說,所羅門王建殿的時候所用的巨岩,就是在這石礦裡,按尺寸預先切鑿好,所以建殿的時候,「槌子、斧子、和別樣鐵器的響聲都沒有聽見」(王上6:7)

2. 新諾念(Senonian)石灰岩:這是一種鬆軟的白堊。它既非建材,亦非沃壤。賽279所說「打碎的灰石」,可能是指這種岩石。然而這種岩石,因有鬆軟的特質,卻有兩個實用的好處:(1)易於耕作,因此農人常寧願在這種土壤地區種植。(2)由於抗蝕力低,每當這岩石暴露時,總被侵蝕為谷地。白堊雖有溜滑的傾向,但卻在雨後乾得很快。這些谷地,都成為重要的通路。跨越迦密山的幾個隘口,都是新諾念岩谷。那些曾為北國首都的示劍、得撒及撒瑪利亞,都是位於與此相似的谷地之交會處。亞雅崙谷(Valley of Aijalon)也是一條新諾念白堊所成的谷地,這谷地是一條易於通往中央山地的通道,直搗猶大的「心臟」地區。從西部平原入侵猶大的軍旅,幾乎全都走這條路,因此所羅門曾在這谷道設防,尤其是上、下伯和崙(Upper and Lower Beth-horon)。反過來說,當年約書亞追捕迦南五王,禱告上帝叫日頭、月亮停止,就是在這亞雅崙谷(101-13)。掃羅及約拿單在密抹打勝仗以後(撒上1431)追趕非利士人,也是在這條谷道。如果這個白堊岩谷,從來未曾存在,整個以色列(甚至巴勒斯坦)的歷史,可能就要重寫。

3. 始新世 (Eocene)石灰岩:在這世代所成的石灰岩,有些是硬的,有些是鬆的。前者分佈於加利利的中部及東部,因此這個地區有不少的豐盛的泉水。後者則多分佈於納吉(Negeb即「南地」)及猶大山區的山麓地帶。

C. 地殼變動(motion of the earth's crust)影響本地區的地史的,除了上述的陸海交替之外,還有地殼的變動。所謂地殼,是指地球最外表的岩石圈,其平均厚度約五至廿五哩 (840公里)。這些岩石,絕大部份都是原生的火成岩(igneous rocks),其次是沉積岩(Sedimentary rocks),再次為變質岩(metamorphic rocks)

地球內部,由於原子的分裂,以及化學原素間彼此交互作用而產生很高的熱能。據估計,在距地表1,800哩以下的CORE [地球的半徑約3,965哩或6,380公里],其溫度高達華氏四千至五千度(相當於攝氏22002750)。熱能產生壓力(pressures),壓力產生張力(tension)。於是地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火山活動(Volcanic activities),瓦曲(Warping),褶曲(folding),及斷層(faulting),使地球表面的地殼變形。這些變動,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點,或在不同的情況之下,使高山隆起,深谷下沈,使地表的形態,與地球初形成的時候不同。這些活動的總稱,叫作「造山運動」。

火山活動,在加利利地區不但供應一些黑色的玄武岩,也造成幾個孤立的火山丘(例如摩利岡)。其實,影響本地區最大的還是斷層作用。斷層作用最明顯的結果,就是「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的形成。這裂谷,北從土耳其邊界開始,向南延伸經過加利利海、約但河谷、死海、亞拉巴、紅海,轉向東非洲諸湖區達於莫三鼻克(Mozambique)。全長南北跨越60緯度。

大地的這個開裂變動,至今尚未終止。因此在本地區,地震是自古以來的一個頻繁的活動。民數記1631-32所記載有關「地敞開了口」把可拉一黨的人和他們的家屬以及財物「都吞下去」的事,有學者把它歸咎於地震使地面裂開的結果。聖經中又常把地震與上帝的出現一齊並提(參詩187296)。雖然王上1911-12所提的地震,耶和華「不在其中」,但烏西亞王年間的大地震,卻一直是人所難忘的(見摩11;亞145)。耶穌斷氣時,聖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的事,馬太把它跟「地震動,盤石裂開」相提並論(見太2751)

VI. 地形

一般的印象是大裂谷從北至南,把巴勒斯坦分為內約但及外約但兩部份。但在地形上,一般可把全部從東到西分為四個成南北走向的地形區。即(1)西部海岸地區;(2)中央山()地;(3)約但裂谷;及(4)外約但高原。但由於一些與這四個南北走向成正交或斜交的斷層谷(或小裂谷),而在這四個南北走向的地形區中,又各造成了幾個不同的地形小區。玆分列如下:

圖5. 以色列地形分佈圖

[地圖來源:modified from wikipedia]

A. 西部海岸地區(The Western Coastal Region

1. 亞設海岸及阿柯灣岸平原(The Plain of Asher and the Acco Bay

2. 耶斯列谷(The Valley of Jezreel

3. 沙崙平原(The Plain of Sharon

4. 非利士海岸平原(The Coastal Plain of the Philistine

5. 示非拉(Shephelah

6. Negeb的西部(Western Negeb

B. 中央山脈/地(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or Highlands

1. 加利利山地(The Hills of Galilee

2. 迦密山地Carmel Range

3. 撒瑪利亞山地(Samaria

4. 以法蓮山地(Mount Ephraim

5. 猶大高地The Judean Hill Country

6. Negeb的東部Eastern Negeb

C. 大裂谷(The Great Rift Valley

1. 呼烈盆地(The Huleh Basin

2. 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

3. 約但河谷(The Jordan Valley

4. 死海(The Dead Sea

5. 亞拉巴(Arabah

D. 外約但高原(The Plateau of Transjordan

1. 巴珊(Bashan

2. 基列(Gilead

3. 亞捫盆地(The Basin of Ammon

4. 摩押台地(The Plateau of Moab

5. 以東高崗(The Plateau of Edom

[資料來源:呂榮輝編著《聖經地理導論》,2011講義,pp.11-18]


資料來源 : 聖經地理導論 pp.11-18
刊登日期 : 2012/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