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頁面

尼亞波利   Neapolis    (卡瓦拉   Kavala)

地圖 (點擊放大)
尼亞波利Neapolis(現名卡瓦拉 Kavala)的位置圖 (地圖來源:Google maps)

地名附註

新城 New City

概覽

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16:11

《聖經》使徒行傳中的尼亞波利(Neapolis,徒16:11,就是現代的卡瓦拉(Kavala,希臘語:Καβάλα),她位於愛琴海北部的卡瓦拉灣頭,這個海灣也是因它而名。它是希臘北部的第二大都市、東馬其頓地區的主要海港,也是卡瓦拉縣(Kavala Prefecture)的首府。

歷史

古代,卡瓦拉是由來自塔索斯島(Thassos Island)的移民,他們於主前第六世紀建立這港,稱之為尼亞波利(Νεάπολις),希臘文的意思是new city(新城市)。尼亞波利是馬其頓地區的城鎮,在腓立比(Philippi)東南方14公里,是腓立比的外港。卡瓦拉很可能是與發現金礦而繁榮的達吞(Datum)同一個地方;該地當時也是一個海港。

主前168年,尼亞波利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主曆42年,它是羅馬將軍布魯特斯(Brutus)和卡西斯(Cassius)的軍事基地,直到他們在腓立比(Philippi)之役被擊敗為止。保羅第一次到歐洲宣教時,就是在當時名為尼亞波利的卡瓦拉上岸(徒16:11)。

在拜占庭時期,這個城邑被希臘人稱為 Christoupolis,意思是「基督之城」,而保加利亞人則稱它為Morunets。第6世紀時,拜占庭皇帝賈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為了保護她不受附近蠻族的襲擊,特別加強了這個城邑的設防。在第8和第9世紀,保加利亞人(Bulgarian)前來攻打這座城,迫使拜占庭帝國重新再整頓這個地區的防禦,除了非常縝密地加強了設防,並且還派了重軍駐守。由於Christoupolis地理位置的重要,這個城邑曾經有一段非常繁榮的經濟歷史,但這座城邑在1185年諾曼第人(Norman)侵襲馬其頓時,被佔領並且被燒毀。

1387年至1912年,卡瓦拉一直是鄂圖曼帝國領土的一部分。16世紀中葉,鄂圖曼帝國蘇萊曼大帝(Suleiman the Magnificent)手下的「大維齊爾」(Grand Vizier,蘇丹以下最高級的大臣,相當於攝政王或宰相的官職)易卜拉欣帕夏(Ibrahim Pasha),為了促進卡瓦拉的繁榮和成長,在當地建了一個引水渠道,鄂圖曼帝國還擴建了拜占庭時期Panagia山上的一座城堡;這兩個明顯的地標,直到如今仍然是卡瓦拉最廣為人知的徵象。阿里穆罕默德(Mehmet Ali),這位統治埃及王朝的創始人,在1769年出生於卡瓦拉,他的故居現在被保存為博物館。

在卡瓦拉Panagia山上拜占庭時代的城堡(袁瑞娜2012年攝)

卡瓦拉在1912年第一次巴爾幹戰爭(The First Balkan War)時,被保加利亞佔領,旋於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The Second Balkan War)時又被希臘海軍佔領。1919年希、土戰爭(The Greco-Turkish War)之後,成千上萬的難民從小亞細亞遷移到這個地區,因而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使得卡瓦拉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時代,在工業和農業方面都快速地發展。卡瓦拉也積極地參與煙草的加工和貿易,因此在這個城市中,保留了許多當時從事煙草倉儲保存和加工處理相關業務的建築物。1941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瓦拉再次被保加利亞佔領。五十年代後期,卡瓦拉藉著填土造地,將市區從港口西部地區向海邊擴展。希臘國王君士坦丁二世(King Constantine II),在1967年離開首都雅典前往卡瓦拉,企圖發動一個推翻當時軍事獨裁政權的政變,結果不幸失敗而流亡海外,卡瓦拉在這個事件中,亦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張百路翻譯/呂榮輝教授校稿

資料來源:呂榮輝/張百路 編著,《2011年保羅歐洲行蹤旅習手冊》,頁46-47(201641日修訂)

圖片

現代化的卡瓦拉港 Kavala,昔日稱為尼亞波利Neapolis ( 來源 : Dilys Tsai 2012年攝 )

卡瓦拉Kavala 的古代輸水溝, 建於鄂圖曼時代(16th C A.D.) ( 來源 : 袁瑞娜 2012年攝 )

卡瓦拉Kavala 的 Church of St. Nicolas及保羅記念碑 ( 來源 : 詹述蘭 2012年攝 )

卡瓦拉Kavala 的保羅記念碑,其上有有關馬其頓異象的馬賽克畫 ( 來源 : C.Y. Tang 2012年攝 )

刊登日期 : 2016/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