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詳解
十架苦路 (Via Dolorosa) [詳解編號 : 1192]
●主耶穌被猶太人從大祭司該亞法那裡解往衙門,受彼拉多的審判,(約 18:28 至 19:37 )從受鞭打起,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一段的故事發生的地方,傳統上稱之為十架苦路,並且沿途分為十四個站,雖然這條路線不一定正確,但是僅為體驗主耶穌受苦的情形,應該並無太大的差異。現將各站分述如下;
第一站﹑主耶穌被鞭打:主耶穌先在衙門接受彼拉多的審判,彼拉多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但猶太人仍堅持要殺耶穌,彼拉多就將耶穌鞭打了。傳說中的鞭刑堂 The Chapel of the Flagellation,即是主耶穌受鞭打之處,鞭刑堂位於安東尼堡,現在方濟會聖經學院內,是在 1927 年由方濟會在古代十字軍堡壘廢墟之上所建,堂內有很多美麗的壁畫和彩色玻璃花窗,都是紀念主受難珍貴的藝術品。
第二站﹑主耶穌被判刑,背上十字架,往各各他去:主耶穌被鞭打之後,彼拉多對眾人說,你們看這個人,又兩次對猶太人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但是猶太人仍然堅持要殺耶穌,彼拉多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厄巴大,就判了耶穌釘十字架的死刑。厄巴大在鞭刑堂西南約十餘公尺,現在是天主教方濟會的鍚安之母修道院的地窖。地窖旁有一名叫判刑堂的小堂,即是宣判之處。再往西南約十餘公尺,就有一座名叫「看這個人 The Chapel of the Ecco Homo 」的羅馬教堂,彼拉多說看這個人的意思可能是說,你們看這個人已經受夠了鞭打和屈辱,你們應該有點惻隱之心。在這個教堂之外的窄巷裡,即是在十架苦路進入街道起點的附近,窄巷的上方橫跨有半個石拱,很是刺目,另外的半個石拱則是在教堂之內,教堂的結構巧妙的把舊有的拱和牆溶合成一體,由此可想見耶路撒冷城一再被破壞和在廢墟中重建的情景。
第二站起到第九站、都在一條寬約五、六公尺的窄巷裡,兩傍都是古老的建築,也有很多的小店,路面鋪有石版,但並不平整,全長約有450公尺。
第三站﹑主耶穌第一次跌倒; 從第二站到第三站是下坡路,前行約170公尺後,行程轉入左側的窄巷,就到了一座亞美利亞天主教的小教堂之前,此教堂建於十九世紀,在教堂大門的門楣上方,刻有第三站的文字,和主耶穌背負十字架跌倒的浮雕。
第四站﹑主耶穌遇見他的母親之處:自第三站前行約十餘公尺,就是前述小教堂的另一個門,在門楣上方刻有主耶穌和他母親上半身的浮雕,門的左上方飾有第四站字樣的石版。
第五站﹑西門為主耶穌背負十字架之處:再前行約三十公尺,行程再轉入右方的窄巷 ,並開始變成上坡路,此處有方濟會的小聖堂,其左邊的門楣上刻有第五站,和希臘文古利奈人西門背十字架的文字。
第六站﹑相傳是 Veronica 以絲巾為主耶穌擦去臉上的汗水之處;再往前行了50公尺,就到了一座希臘東正教小禮拜堂的門前,在木製的大門上,貼有鑄鐵製成第六站的文字。傳說絲巾在擦汗之後,巾上就顯現出主耶穌面容,在堂內之祭台上方牆上掛有此巾的照片,絲巾則現保存在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中。
第七站﹑主耶穌第二次跌倒之處:再往前行八十餘公尺,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在當時,這裡可能有一座名叫正義門的城門,現在則有一個屬方濟會的小禮拜堂,在其大門的門楣上貼有第七站的鐵板。
第八站﹑許多耶路撒冷的婦女為主耶穌痛哭之處:再前行約50公尺,到了一個丁字路口,在右邊有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在其外牆的石壁上刻有一個十字架和第八站的字樣,十字架已部份變成黑色,下方還一個小孔。苦路到此因有上述教堂之阻隔,不能循序往下站 ,只能折回到十字路口後再向右轉,沿街道走到聖墓堂。
第九站﹑主耶穌第三次跌倒之處:是在一座埃及天主教修道院入口處的一支柱旁。
其餘的五站則在聖墓堂之內, 另在 1195 條中說明。
第一站﹑主耶穌被鞭打:主耶穌先在衙門接受彼拉多的審判,彼拉多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但猶太人仍堅持要殺耶穌,彼拉多就將耶穌鞭打了。傳說中的鞭刑堂 The Chapel of the Flagellation,即是主耶穌受鞭打之處,鞭刑堂位於安東尼堡,現在方濟會聖經學院內,是在 1927 年由方濟會在古代十字軍堡壘廢墟之上所建,堂內有很多美麗的壁畫和彩色玻璃花窗,都是紀念主受難珍貴的藝術品。
第二站﹑主耶穌被判刑,背上十字架,往各各他去:主耶穌被鞭打之後,彼拉多對眾人說,你們看這個人,又兩次對猶太人說,我查不出他有甚麼罪來,但是猶太人仍然堅持要殺耶穌,彼拉多就帶耶穌出來,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厄巴大,就判了耶穌釘十字架的死刑。厄巴大在鞭刑堂西南約十餘公尺,現在是天主教方濟會的鍚安之母修道院的地窖。地窖旁有一名叫判刑堂的小堂,即是宣判之處。再往西南約十餘公尺,就有一座名叫「看這個人 The Chapel of the Ecco Homo 」的羅馬教堂,彼拉多說看這個人的意思可能是說,你們看這個人已經受夠了鞭打和屈辱,你們應該有點惻隱之心。在這個教堂之外的窄巷裡,即是在十架苦路進入街道起點的附近,窄巷的上方橫跨有半個石拱,很是刺目,另外的半個石拱則是在教堂之內,教堂的結構巧妙的把舊有的拱和牆溶合成一體,由此可想見耶路撒冷城一再被破壞和在廢墟中重建的情景。
第二站起到第九站、都在一條寬約五、六公尺的窄巷裡,兩傍都是古老的建築,也有很多的小店,路面鋪有石版,但並不平整,全長約有450公尺。
第三站﹑主耶穌第一次跌倒; 從第二站到第三站是下坡路,前行約170公尺後,行程轉入左側的窄巷,就到了一座亞美利亞天主教的小教堂之前,此教堂建於十九世紀,在教堂大門的門楣上方,刻有第三站的文字,和主耶穌背負十字架跌倒的浮雕。
第四站﹑主耶穌遇見他的母親之處:自第三站前行約十餘公尺,就是前述小教堂的另一個門,在門楣上方刻有主耶穌和他母親上半身的浮雕,門的左上方飾有第四站字樣的石版。
第五站﹑西門為主耶穌背負十字架之處:再前行約三十公尺,行程再轉入右方的窄巷 ,並開始變成上坡路,此處有方濟會的小聖堂,其左邊的門楣上刻有第五站,和希臘文古利奈人西門背十字架的文字。
第六站﹑相傳是 Veronica 以絲巾為主耶穌擦去臉上的汗水之處;再往前行了50公尺,就到了一座希臘東正教小禮拜堂的門前,在木製的大門上,貼有鑄鐵製成第六站的文字。傳說絲巾在擦汗之後,巾上就顯現出主耶穌面容,在堂內之祭台上方牆上掛有此巾的照片,絲巾則現保存在羅馬的聖彼得教堂中。
第七站﹑主耶穌第二次跌倒之處:再往前行八十餘公尺,就是一個十字路口,在當時,這裡可能有一座名叫正義門的城門,現在則有一個屬方濟會的小禮拜堂,在其大門的門楣上貼有第七站的鐵板。
第八站﹑許多耶路撒冷的婦女為主耶穌痛哭之處:再前行約50公尺,到了一個丁字路口,在右邊有一座希臘東正教教堂,在其外牆的石壁上刻有一個十字架和第八站的字樣,十字架已部份變成黑色,下方還一個小孔。苦路到此因有上述教堂之阻隔,不能循序往下站 ,只能折回到十字路口後再向右轉,沿街道走到聖墓堂。
第九站﹑主耶穌第三次跌倒之處:是在一座埃及天主教修道院入口處的一支柱旁。
其餘的五站則在聖墓堂之內, 另在 1195 條中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