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聖蘇菲亞的美麗與哀愁 ◎林君儀(教師)
夕陽下的聖蘇菲亞大教堂
去年七月伊斯坦堡之旅的最後一天早上,我們來到高大寬敞、軒昂而呈弧形的圓頂大教堂─聖蘇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有人說:若要選出一個建築物最能代表伊斯坦堡或土耳其的,那實在非聖蘇菲亞大教堂莫屬了!
聖蘇菲亞大教堂約建於六世紀,歷經千年不墜,整個建築宏偉又古樸,是當時最大建築物,也是最能展現希臘東正教榮耀及東羅馬帝國勢力的教堂。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的聖蘇菲亞大教堂,處處顯出古老的痕跡,兩扇厚重、高大刻花木門及樓層的通道,在在提醒我到了一個千年古蹟。
拜占庭帝國代表教堂
首先來到一樓大堂參觀,當我抬頭仰望時,便看見在至高圓頂上方《聖母子》圖像,馬利亞正端坐懷抱著耶穌,彷彿兩人臨格此地。繪製在圓頂壁上的圖極有立體感,一仰頭便見畫中主角注視著你,也容易被這幅圖震撼。圖像下方有幾扇窗,再下方是幾扇圓拱形的彩飾玻璃,當光自窗外射入,亮的人無法睜眼直視,一種自然形成的神聖氛圍,彷彿神的光臨到所有瞻仰的人。一直覺得不可思議,這幅畫在歷史的動盪中存留,未被破壞,透過畫像又繼續對世人訴說那聖嬰基督便是彌賽亞,祂將是眾人所仰望的對象。
聖蘇菲亞大教堂大門上的浮雕(左)及拱頂上的聖母聖子畫像(右)
這座主曆562年建成的拜占庭教堂,曾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也是許多基督徒在此川流不息地進出;直至1453年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並將之改名為伊斯坦堡,他們的領袖蘇丹隨即宣布三天後要在聖所舉行伊斯蘭教的禮拜。當時士兵拿著灰泥塗抹掉聖像的臉,再把寫著真主阿拉的大圓盤蓋住東正教的圖騰,因此大教堂內存有巨型蘇丹印璽及阿拉伯文字牌匾。
聖蘇菲亞大教堂大堂內一景
今天到聖蘇菲亞大教堂的人,絕大多數是想看耶穌基督和聖母壁畫而來。教堂的圓頂穹窿如天圓地方一樣,上帝無處不臨在;在被改建為清真寺之前,大圓頂內部應該是畫滿全能的基督壁畫。儘管教堂一再改建,然而從世界各地來的遊客仍舊來此瞻仰敬拜;馬利亞形像雍容慈和,耶穌之容聰明智慧,那圖畫令所有遊客不斷抬頭仰望。
在一樓留連瞻仰,看到45噸水晶燈及充滿拜占庭文化特點的圖案壁畫,很有中世紀的味道。再到二樓參觀,有《向聖母獻上聖蘇菲亞》、《基督與佐伊女皇夫婦》、《全能的基督》等壁畫。
默想基督 與主相遇
在《向聖母獻上聖蘇菲亞》圖畫中,馬利亞懷抱基督,位於整幅畫的中央,仔細寧神注視發現馬利亞穿著藍色外袍,顯得寧靜而智慧,整個人彷彿只為那嬰孩而存在;而懷中小孩發光的面容,穿著金色外袍,雖是嬰孩卻似有成人穎悟的聰慧,頭上的光圈、臉上的光芒正說明他是萬代君王、世界救主、所有智慧的原始和終末。
作者與《向聖母獻上聖蘇菲亞》畫像(左) 及《基督與佐伊女皇夫婦》中的基督畫像(右)
《基督與佐伊女皇夫婦》是一幅黃金鑲嵌壁畫,雖已年代久遠卻仍顏色鮮豔。圖正中的基督面容莊嚴,右手的拇指與食指相扣而舉起,威儀莊嚴;左手拿著聖言之書,彷彿在說教訓誨一般,兩旁坐著佐伊女皇夫婦恭敬聆聽,雙手捧著寶物欲獻給基督,這幅畫彷彿在告訴人們聖言降生成人,基督道成肉身,每人都應傾盡所有獻上,正如路加福音一章46節說:「我心尊主為大,我靈以神我的救主為樂。」
《全能基督》畫像
而最令我感動是《全能基督》,位於角落殘破斑駁的這幅畫,遊人焦點多落在基督的面容上,其實畫幅兩旁還有二人,一為使徒一為女性,兩人恭敬垂首。這幅畫在當年穆斯林入主聖蘇菲亞時給破壞了,現在壁上人身已不完全,但基督悲憫的臉容仍完整,與之對望,更多明白:主早已知道我的內心意念及軟弱,卻也一次兩次的原諒我的過錯。我似乎看見主基督從至高寶座下來,走到我面前對我說:「到我這裏來,我必使你得安息。」這幅畫使人有遇見基督的感覺。
莊嚴崇隆的教堂內還有好多壁畫或被封住、或銷蝕只剩一角,雖僅只這幾幅畫,卻已讓人感到基督呈現眼前,祂是把光從黑暗中分開的那道光,是黑暗不能戰勝的光明,是光照萬民的真光。是的,祂一直充滿悲憫地凝視著在受苦中生活的人們。從世界各地前來朝聖的遊客,必從這些畫中得到很大的安慰和力量!
啜飲土耳其咖啡 回味無窮
集合時間將近,教堂遊人正熾,我卻不捨離去,坐在一樓臺邊仰頭托腮對著那幅《聖母子像》默默凝視;再到二樓一一迴望逡巡每幅圖像。人潮洶湧,我不必站在畫前,卻知主已見到我,正如當年耶穌見到稅吏撒該在桑樹上一樣。和團員碰頭後心中充滿感恩,領受極多恩福,當天不僅仰觀一座巍峨宏偉大教堂,並且遇見救主基督。
下午前往參觀地下水宮,是從前古羅馬地下蓄水宮殿。水宮本該是一片幽暗,但卻有悠揚音樂和迷茫閃爍的水光倒影,是利用三百多根哥林多式的大石柱及燈光營造出神秘氛圍。水宮夏天涼爽已極,走在殿中滿面生風。走累了,和同伴在茶飲小棧歇息,點了一杯土耳其咖啡,驚喜於袖珍咖啡香醇又濃郁,杯底且有咖啡渣,令人回味無窮。
遊帝國皇宮 代求土地平安
最後來到托普卡匹皇宮(Topkapi Palace)。皇宮苑囿,花木蔥蘢,玫瑰處處,是四百多年來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者所居住的地方,收藏許多王室珍寶。皇宮位於山丘上,三面環海,視野良好。走了許久,一行人都坐在花臺,面對著博斯普魯斯海峽。海水蕩蕩,群鷗飛舞,凝望著茫茫碧波,為伊斯坦堡的來歷,心中也興起了莫名淡淡的哀愁。
伊斯坦堡,古名君士坦丁堡,位於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的交會點,代表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面對場。而今伊斯坦堡有如文藝復興之前的古羅馬,一座衰老頹廢的城市,掩沒於鄂圖曼帝國遺蹟的餘燼之中。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得主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一書中曾用「廢墟」與「呼愁」兩個詞來稱呼伊斯坦堡。他說伊斯坦堡是歷史的廢墟也是文明的廢墟;稱呼伊斯坦堡「呼愁」代表心靈深處的失落感,它讓人陷落在憂傷之中,也帶領人進入詩意的人生氛圍。「假使這城市訴說的是失敗、毀滅、損失、傷感和貧困,博斯普魯斯則是歌詠生命、歡樂和幸福。」帕慕克說。
千餘年來,伊斯坦堡的力量來自眼前的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黑海、馬爾馬拉海三面環繞的水域,帶給伊斯坦堡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定位。城市變遷,但博斯普魯斯不變的同時也默默擁抱歐亞大陸。夕陽斜照,夏日的傍晚,暈黃染紅的天空與黑色神秘的博斯普魯斯連在一起,海水濺起浪花。坐在石墩看著海濤起伏不定,感受到海水有節奏的律動及亙古不變。彷彿帕慕克說:「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隨時都漫步在博斯普魯斯沿岸。」是的,坐在千年輝煌的宮苑看落日餘暉、凝視一片海域並嗅聞空氣中花香,還有什麼放不下?還有什麼過不去呢?
海水浩浩、碧波蕩蕩,和來時沒有兩樣,我的心中卻飽含著什麼呢?這趟教堂之行真令人興奮;在羅馬文明之後基督教文明遍布整個小亞細亞,許多聖經記載的地點都座落於小亞細亞這塊土地上,而聖蘇菲亞的美麗卻也令我遺憾。基督教與穆斯林的長期衝突令人深感不安,相信平安總有一天到來,和諧與安寧相親,主神將榮耀自己的名,祂所造的萬民都要來敬拜祂,「主啊!願你建立你的寶座直到萬代,建立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www.ct.org.tw/1293815#ixzz4MDmPrEgU
圖片來源:夕陽下的聖蘇菲亞大教堂及博斯普魯斯海峽來自論壇報,其餘圖片為作者提供。
*承蒙作者及論壇報允許轉載,謹致萬分謝意。
相關圖文連結
精選相簿:土耳其Turkey (4)-2009年10月聖地旅習: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