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地球彼端》兩河流域文明發展巡禮

/@趙麟書(台北信友堂會友)

Euphrates River

幼發拉底河峽谷區

創世記二章10-15節:「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裏分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遜…第二道河名叫基訓,…第三道河名叫希底結(底格里斯河)…第四道河就是伯拉河(幼發拉底河)。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這四條大河,前兩條流經位置無從查考,後兩者所經過的區域叫肥沃月彎,世界著名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就由此地產生。去年所參加的東土耳其之旅特別安排經過這兩條聞名遐邇的大河。

免於淹沒河底的國寶

七月16日,我們一行人先參觀迦澗帖沛(Gaziantep)馬賽克博物館,鎮館之寶是創作於主曆二世紀的「吉普賽女郎」,其他馬賽克的作品大多來自附近澤烏瑪城鎮。多年前,土耳其政府利用幼發拉底河的水源興建比雷吉克(Birecik)水壩時,犧牲這座城鎮,任憑它淹沒至河底,幸虧有識之士呼籲搶救這些國寶,始能留存在博物館中。

Mosaic

「吉普賽女郎」馬賽克

這座城鎮在亞歷山大時期就已存在。主前一世紀,羅馬人勢力已達幼發拉底河沿岸,在此設立軍事前哨站,準備過河征伐。由於河面太寬,東進困難,為要解決這項難題,羅馬人將小船一艘艘串聯在河面上,並在上面鋪設木板像是一座浮橋,如此人車能輕易通過,而浮橋原文就叫澤烏瑪(Zeugma),後來乾脆將此地取名為澤烏瑪。

羅馬軍團隨後進駐於此,過河征伐對岸區域,經過一段時間,河的東岸完全被控制,軍人無戰可役,加上城市人口日漸增多,商旅頻繁,軍人們開始動腦筋做起生意,購地建屋大修宅院,以馬賽克鋪設地板,這就是為什麼此地仍保留如此豐富的馬賽克遺址。在解說過程中,牧師特別提及提摩太後書二章3-4節:「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這兩節經文與當時羅馬軍兵不務正業的背景有關,軍人的職責是打仗,而非經營副業被世務纏身。

Boat ride on the R. Euphrates

在哈爾費帝(Halfeti)搭船遊幼發拉底河

離開博物館後車行越過幼發拉底河,來到東岸的一個小鎮叫哈爾費帝(Halfeti)準備搭船遊河,其實此河已成水壩的一部份,變成一座人工湖。土耳其政府為此陸陸續續投入五百億美元開發幼發拉底河,沿河興建廿二座水壩,為要完成國家設定的東南安那托利亞灌溉計畫。這是現代開發中國家慣用的伎倆,舉著經濟大纛,解決民生問題為優先,卻因發展急速,只看眼前的好處,漠視水庫興建所引發的諸多問題,如鄰國用水紛爭、沿岸古蹟淹沒、生態改變、不明疾病增加、地質景觀的破壞等等負面影響,一切後果就聽天由命。

人類史不斷造神的鑑戒

哈爾費帝這段幼發拉底河屬上游部份,水量極其豐沛,行船其上,遠望悠悠藍天,近看群山一片。雖然光禿,但靠近河邊附近可見一些零星聚落隱藏在綠色植被中。餐畢接著前往革里貝立石柱群(Gobekli Hill),它是遠古時期一座神廟,年代可上溯至一萬兩千年前,石柱上有各種動物浮雕的造型和工匠雕刻不同的塑像,巧奪天工,至於有人推論這可能是伊甸園的所在地,那就姑且聽之。

Gobekli Hill

革里貝立石柱群(Gobekli Hill)的神廟

哈蘭是此次旅遊的重點之一,距石柱群約一個半小時的車程,所經區塊屬哈蘭高原,因受惠前述水壩灌溉之利,一畦一畦瓜果和玉米田散置路的兩旁,使居民生活有所改善。抵達哈蘭,導遊告訴我們此地已找不到亞伯拉罕那個時代遺留的任何蛛絲馬跡。創世記十一章31節:「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我們只能根據這段經文,揣想亞伯拉罕曾在此地活動過一段時間。

在拜訪底格里斯河之前,先參觀人頭山的尼姆魯特公園,這個公園位於海拔2150公尺,是一座大陵墓。主前69-31年科瑪金國王安提阿一世(Antiochos I of Commagene)在位期間,想用宗教統一國家,搞起個人崇拜,在尼姆魯特山(Mt. Nemrut)興建個人陵墓,用碎石堆起50米高的假山,讓他的子民膜拜他,最後終歸無有,國家也滅亡了,留下這座陵墓,也算讓後世有所警惕。又見陵墓三方向各有一平台,東邊平台前方五座雕像,平均高度8-10米,安提阿一世、女神堤喀、宙斯、阿波羅和赫克力斯,很不幸地,他們的人頭在一次地震中被震落地下─人手所造的神終究無法自保!

Nemrud

尼姆魯特山(Mt. Nemrut)陵墓的人頭石像

造訪方舟停泊的亞拉臘山

下午來到迪亞巴克的古城牆,由黑色花崗岩所建,城牆年代可追溯至羅馬時期,但現存部份則是建於拜占庭時的早期年代(A.D.300-500),城牆全長約六公里,登上城樓底格里斯河的兩岸風光盡收眼底,牛群在河邊悠閒吃草,美景如畫。前方兩公里處有一石橋立在河中叫十眼橋,它有十個拱起的門洞支撐橋身,底格里斯河水由橋底流過,水質有些混濁,河面也不夠寬敞,氣勢顯然不似幼發拉底河,不過也不能小看它,因為在歷史長河中,底格里斯河兩岸亦孕育許多偉大文明。

離開凡城後前往亞拉臘山,途經伊夏克帕夏宮殿,這座宮殿於1685年由駐守當地的帕夏將軍動工興建,直到1784年他的孫子伊斯哈克替他完成,祖孫兩代共花99年的時間,打造出的宮殿房間有366間,其石材均取自附近山區特有的紅色岩石,每根柱石都精雕細琢,內有餐廳、噴水池、三溫暖、排水系統等,裝飾極其豪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曾被蘇聯佔領,目前是土耳其東部最吸引人的旅遊勝地之一。

Ishak Pasa Palace

伊夏克帕夏宮殿

下午我們來到亞拉臘山的山腳下,這座巨大高山有5137公尺高,雖在烈日照射之下,山頂白雪終年不化,在一大片山嵐氤氳中時隱時現,使得亞拉臘山更顯神秘;經上記載:「七月十七日,方舟停在亞拉臘山上。」(創世記八章4節)不知方舟是否仍埋藏在那冰雪之中?過去曾有許多探險隊去那兒找尋,答案至今成謎,卻也讓我想起聖經裡的另一句話:「…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五章7節)大河所流經的文化與歷史,都只能供後人追憶,但是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之約,卻在全人類的歷史中持續成就,我們是得蒙賜福的後裔,也願將這叫人與神和好的職分,竭力發揮。

Mt. Ararat

終年積雪的亞拉獵山

[轉載自論壇報生活版 http://www.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