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聖地行 ─ 守約施慈愛的神

文◎蔡忠梅牧師

對讀舊約不甚熱衷或不易了然其內容的問題,常是基督徒間藉口不讀舊約或根本未加理會的理由,所以,舊約未能從始至終讀完一遍的,簡直是比比皆是。舊約真是如此「學不來」嗎(有人戲稱希伯來文為「學不來」文)?筆者在神學院延伸部都教舊約,可以肯定的說,這主要是個人懶惰的問題,而非經文本身的問題。此次聖地之行,更證實此看法非虛。

本文不擬以遊記內容撰述。而以「 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為中心,以「牢記過去,努力現在,盼望未來」為重點敘述 神的大能。本文因篇幅之故,僅述前二項。

一、牢記過去

在以色列觀光局和旅遊業者的細心安排下,首先參觀了特拉維夫大學的歷史博物館,並聽一篇專題演講。在參觀後,釘在出口處的一塊牌子上的話:「Remember the past · live the present · hope the future」一直縈繞腦際,以後數日行程中,這句話屢屢在思想中並給自己相當大的震撼。豈不是嗎?小至一個個體家庭,大至任何一個社會團體、民族國家,若都能珍惜過去豐富的、優美的傳統、遣產,不輕易淡忘,污衊或任意破壞、摧毀,而把現代和未來植基於優秀歷史的根基上,並努力承傳,相信這人、這家、這族、這國,必定蒙福。

以色列人有刻骨銘心的過去,也有許多令人痛心疾首、可歌可泣的歷史,他們一代代承擔著先祖們禍延後人的決斷所帶下的慘痛惡果,如像出埃及記、以斯帖記中所載,需經常面對埃及法老和波斯哈曼式的種族迫害,但他們雖屢經憂患, 神按著與以人先祖們立約的照管和護理,卻一直未曾更變退縮。所以,以色列人迄今仍能昂揚於國際舞台上而不會稍有遜色, 神使以色列這彈丸之地,成為舉世矚目之地 無論政治、經濟、軍事、人民等。

然而,以色列更為全世界基督徒們津津樂道的是,它被稱為「聖地」。自亞伯拉罕吾珥蒙召,沿「伯拉大河」(今兩河流域的幼發拉底河),經哈蘭而人迦南美地 今中東稱巴勒斯坦的地方(以聖經記載北至黑門山,南至猶大曠野、西乃山,東至伯拉大河,西至大海 即今地中海)開始,一連串的偉大事蹟就在這塊地方開展,許多地方亦因之名垂千古。

看著遊覽車行進的方向,筆者發現是自以色列中部的特拉維夫,沿地中海而該撒利亞,北上海法,更北至近黎巴嫩的 kibbutz(一自給自足的屯墾區)及與敘利亞分界的戈蘭高地,而後開始往南,沿加利利海至迦百農、提比哩亞、拿撒勒,再沿約但河至耶利哥、死海、死海邊的昆蘭(死海古卷發掘處)、隱基底、瑪撒大,然後再北進耶路撒泠,伯利恆等地。

這段參觀歷程中,歷史事件包含了紀元前十五世紀約書亞走乾路過約但河後,以繞城十三次就使之坍垮的耶利哥城;創世記十四章中記載的四王與五王在西訂谷(就是鹽海 後稱死海之地)大會戰;在申命記四章中, 神指示將瑪拿西半支派巴珊的哥蘭城(即今之戈蘭高地附近),設為逃城、‥‥使人每思一地,就看見 神的作為真是奇妙;每一地均可自聖經中找到它的記載,「聖地」此名,真是不虛,難怪以色列政府明令,所有建設 無論是公共建設或私人建築,在開挖地基時只要有古蹟的問題,一定要呈報,經專家鑑定後,若真為古蹟,即或公路亦要改道,房屋則另覓址興建,導遊告訴我們,有一家人蓋房子,曾因古蹟而連搬了五次地方才完成,遷栘二、三次的相當平常。

以色列境內,若說「遍地價值無可勝數的古蹟」實不為過。牢記並珍惜古時的豐富基業,真是明智之舉,從這些考古資料的挖掘,也可見以色列國稱該地為「聖地」,該是何等的豪情壯志之語。

二、努力現在

坐在遊覽車裡,從車窗外望,有幾種現象難以忘懷。其一是頭戴小圓帽的猶太教信徒們到處都是,如此說法似乎是多此一說,但,若是大家了解,以色列境內,是猶太教、基督教(即現在天主教、希臘正教、更正教的統稱)、伊斯蘭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宣稱的聖地所在,則猶太教迄今仍不改過去的傳統,堅守幾千年來特有的一神信仰,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了。據導遊告訴我們,聖經的各樣禮儀、節期,仍為猶太人牢牢的奉行著,律法更是猶太人的標準,從律法衍生的猶太法典和猶太格言,是猶太人生活中口耳相傳的古訓和規約(猶太法典 Talmud 每一部分的構成都有一原則,就是從 Mishna 即猶太古訓和規約 開始)。聖經(不含新約)的智慧名言,仍處處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連從小孩身上,也處處可見頭戴小圓帽、兩耳前垂下一絡頭髮的小猶太教徒的打扮。

其次是他們使「沙漠中開江河、曠野中開道路」的話,成為事實的擺在眾人眼前。車窗外,導遊隨時告訴我們,此處原是沼澤、不毛之地,以色列復國後,只幾十年的光景,到處呈現著一片綠油油的景況,他們的農業改良所天天積極的研究土質,改良灌溉方式,找出適合種值於某種土壤的某類農產物。所以,版圖中雖絕大部分是山坡、曠野、石頭地,但,藉著海水淡化的工廠,田間輸水管線的鋪設(定時自動噴水),許多不毛之地成為良田、好果園。

在公路兩旁盡都是黃色一片時,我們曾為這條公路的艱辛開鑿而讚歎不已,也為步行騎驢來回奔波的辛勞,不自禁的汗流挾背,想起耶穌當時自拿撒勒到迦拿、到迦百農、到耶路撒冷的腳蹤時,實被主「勞碌奔波、懇切呼召、終日不輟」的景象震撼,祂一路為我們飽受痛苦憂傷,領我們經過陸地海洋,越過山嶺,渡過河流,而人們竟然忍心將她釘死在最殘酷的十宇架上,真使人不禁捶胸頓足說:「你何等忍心啊!」

導遊說,以色列政府已在鹽海邊被鹽分侵蝕的土地上 · 用水沖刷,期望除去或減低鹽分,而能為人們多爭一些可資利用的土地。

處處可見軍人和佩槍的百性們(據說是民兵),也使筆者深為以色列人對四周如豺狼虎豹的環視、伺機而動的敵人,保持如此的警覺而佩服不已。過去幾千年在異域中艱難度日的亡國狀況,總是令人憎嫌的,而對國家豈能不給予一份由衷的支持?而對可能有的、隨時會出現在身旁的突擊隊,豈能不隨時儆醒、善加防衛呢?與虎謀皮,在敵人虎視耽耽中不思設防、不加小心,豈不是一種自殺?魔鬼雖像吼叫的獅子找想吞吃的人,但只有「可」被牠吞吃的人才會被害。

另外一項筆者從他們在現實生活的努力中發現,以色列(甚至包括在迦南地範圍內的國家)實在是流奶與蜜之地,這是 神早就應許的,以色列觀光局的標誌是「兩個人抬著一掛大葡萄」,這明顯的告訴人們,他們所在的地方就是 神所應許之地。從他們開發土地的努力中看見,土地之所以變質,純是人為的,是「人謀不臧」的,是人犯罪不聽 神的話而遭受的「池魚之殃」。如今一旦人願回轉歸向 神,尊祂為大,地也自然因人與 神和好,而與人和諧。

從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很戲劇性的復國到今天,數百萬人回國,他們把從散居在各國各族中所學習到的精華,以「集思廣益」、「截長補短」的方法,使國家快速進步,使國家地位自然增高。如在土塊築成的房屋與新興的高樓大廈頂上,你可以發現處處是太陽能收集器,他們以科技之法享受太陽能的恩典。

總而言之,雖有古老優美的文明,若不加上現代人積極刻意的承襲、發揚;古老的傳統,若不加以仔細的詮釋、支持,人們會趨於短視、淺薄,國家也會落入幼稚、貧乏的境地。以色列值得驕傲! 神更值得人讚美,因為以人的驕傲是建立在「 神守約施慈愛」的基石上。

[資料來源]

蔡忠梅。<以色列十日記>。蔡忠梅著《創世記默想》,頁179-182。台北:永望文化,2015

[承蒙蔡忠梅牧師允許轉載本文,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