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修道院島靜修之旅(下)

描述: 3886_聖喬治教堂

一度被框上矯正器修復斑駁容貌的千年教堂聖喬治

描述: https://www.ct.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1/copyright1.png

日期: 2017-02-20

文 攝影/劉幸枝(衛理神學研究院院長)

賴興瑙島(Reichenau) 位置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修院島的最後一站,來到位在上賴興瑙的聖喬治教堂。這座教堂是島上三座教堂最古老的一座。它既沒有混合其它時代的建築風格,也未曾因燒毀而重建。這使得聖喬治教堂成為卡洛林王朝時期存留下來的建築藝術瑰寶,展現出難得一見的千年教堂風貌。

典型巴西利卡建築風格
卡洛林一詞來自拉丁文的Carolus,這個字淵源於西歐史上第一位被教宗加冕的君王查理大帝(Charles,又稱作查理曼)。查理曼對基督信仰非常熱心,在位期間不僅製訂了《卡洛林書》,並統一教儀與教堂建築的形式。像是我們耳熟能詳的「羅馬式教堂」,就是一種採用巴西利卡(拉丁語:Basilica)的建築形式,以古羅馬拱券式的長方體結構,往前延伸到上方的圓形拱頂和地面上的祭壇。祭壇後方的圓拱壁會畫滿聖經故事,基督的救恩是中心,圓與拱的結合好比是加略山的丘地。

這種巴西利卡的羅馬式教堂,展現出拉丁十架的平面設計,既有神學也有美學意涵。修院島的每座教堂,皆典型地呈現出這種巴西利卡的建築風格,只是聖喬治教堂的壁畫保留得更完整,使參訪者彷若置身在中世紀初的美術館,觀賞著聖經人物的脈動。

主曆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賴興瑙整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提到:「波登湖(康斯坦茲湖)上的賴興瑙島,保存自主曆724年以來建立的本篤修院,展現出卓越的靈性、才智與藝術的影響力。聖馬利亞馬可教堂、聖彼得保羅教堂,以及聖喬治教堂,主要在主曆九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興建,提供了中世紀歐洲中部早期修院的建築全景。教堂的壁畫見證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活動。」

透過壁畫向世人宣講信息
繪畫是一種語言,能夠讓文字無法表達的顏色鮮明在人類的記憶中,也能成為靈動的題材活化在人類的想像裡。不管是耶穌、彼得或是保羅,全都穿上了當代的服裝,成為栩栩如生的人物,重演在歷史上發生過的情節,使中世紀目不識丁的老百姓也可以瞻仰,並身歷其境。

聖喬治教堂的壁畫是全修院島當中保存最齊全,並且最能結合處境的圖像式「宣講」。聖喬治教堂的殿身兩側,共計有八幅聖經故事的壁畫。每廂的壁畫都是因應教堂的地理方位做鋪陳,讓敘事與情境融為一體。教堂的左牆外方是墓園,這側的四幅繪畫都在講述生命與復活的故事,像是耶穌叫拉撒路復活、耶穌叫拿因城寡婦之子復活,以及耶穌醫治了睚魯的女兒與血漏的婦人。

描述: 靠近墳墓區的壁畫:拉撒路復活

靠近墳墓區的壁畫:拉撒路復活

教堂的右牆外方因為瀕波登湖畔,所以這側牆面的繪畫全跟水有關。例如:耶穌平靜海上的風浪、醫治水臌症病人等等。這些畫作皆是賴興瑙黃金世紀接受王朝贊助宗教藝術發展的可見成果。

在所有排列齊整,色調一致的壁畫中,有一幅繪於教堂前方的壁畫稍顯突兀。眼尖的訪客可以很快辨識出它是年代稍晚,完成於十四世紀的濕壁畫。畫作上還題字寫道:「我要寫下這些婦女有多愚蠢,她們在這裡長舌些什麼?每星期她們說了這麼多,彷彿她們講的這些東西在審判官的面前都是很公正的。」

描述: 祭壇前方壁畫:警告長舌婦人

祭壇前方壁畫:警告長舌婦人

比起教堂兩側富蘊聖經內涵的教導,這幅看來滑稽又嘲諷的壁畫看起來非常的生活化,想必當時教會充斥著長舌婦引發的紛擾,使教堂的祭壇前必須來這幅「意外之筆」,以警示當時自以為敬虔卻勒不住口舌的信徒。

千年教堂的更新變化
隨著賴興瑙在中世紀晚期的沒落,聖喬治教堂也難逃修院島上其餘教堂所要面臨的命運。它被歷史打包,放進了塵封袋,直到1879年才又重新被世人重視。近代的古物保存團隊傾盡心力,藉由X光來進行牆面壁畫內容的鑑定與修復。而垂垂老矣的千年教堂也開始接受整建,試圖讓它可以再次嶄露「凍齡」的風貌。

千古風光,一夕燭殘;神叫千年如已過的昨日,又如夜間的一更。而即使裡外曾精采的聖喬治教堂,也需要經歷更新和翻修的工程,以此類比今日有形有體的教會,任何偉岸的事工及成果,也都會漸漸變得凋零、剝落,而不變的仍是上帝的慈愛與公義。

正如聖喬治教堂入口處的千年壁畫(1050-60)所示,基督的審判將鑒察我們的一生所行,究竟是做在神的身上,還是做在自己身上?是榮耀我們的主,還是榮耀我們自己?
(全文完)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02924#ixzz4Zs2v6r9Q

承蒙作者及論壇報允許轉載,謹致萬分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