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修道院島靜修之旅(上)
賴興瑙島的聖彼得保羅教堂
原載日期: 2017-02-04
文 攝影/劉幸枝(衛理神學研究院院長)
論壇報編者按:
修院傳統為教會歷史留下豐富屬靈遺產,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造訪千年教會又將有何領受?
生活版將連續三週刊出劉幸枝院長撰寫的「修道院島靜修之旅」,作者將化身靈修之旅導遊,介紹德國賴興瑙島修道院傳頌的故事與興衰,及背後的信仰省思。
賴興瑙島(Reichenau) 位置圖(地圖來源:Google maps)
說到修院,不知各位讀者腦海中浮現什麼樣的印象呢?我對修院一直充滿綺麗想像:許多歐洲中世紀修院常位在人煙罕至的遺世之鄉,自然風光與古典建築渾然一體,構成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象,令人神往……。
德國南部的「蓬萊仙島」
當攻讀教會史博士的外子告訴我,德國南部有一座修院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時,我不禁狂喜,以為「蓬萊仙島」在人間了!
我從來沒想過,世上竟然會有一座島嶼上擁有不同型式的教堂與修院。更叫人吃驚的是,她們是主曆九世紀到十一世紀左右保留至今的建築,活像是被歲月的玻璃框住的寶石,高貴又莊嚴。
德國的修院島正式名稱應該被稱為賴興瑙島(Reichenau),她位在德國南部波登湖(Bodensee)上,緊臨歷史名城康士坦茲(Konstanz),與瑞士領土隔湖相望。主曆2000年,她被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受到阿爾卑斯山帶來的焚風,以及波登湖的湖水調節,賴興瑙的氣候溫和,適合種植蔬果,即使在十九世紀與陸地銜接的長堤尚未興築之前,這座島嶼的居民也能有田有園、自給自足。
發揚聖經繕寫的黃金世紀
我們首次造訪賴興瑙時,正值歲末隆冬,德國南方寒冷飄雪,此地天氣卻是溫煦宜人。或許是天時與地利帶來的人和俱全,從主曆九到十一世紀的期間,賴興瑙先後受到神聖羅馬帝國的卡洛林王朝,以及奧圖王朝的當政者委以重任,一度成為發揚聖經繕寫與信仰藝術發展的重鎮,被史家稱之為賴興瑙的「黃金世紀」。
整座島嶼又可分為上、中、下三個部份。每塊區域都興建了教堂,全部都超過一千年的歷史。搭乘環島公車,不到一小時就可以遊覽完畢,但其中的歷史厚度卻不能以時間的速率來丈量。
有一年的聖誕節,我與外子一起展開修院島的靜修之旅。兩人清早從康士坦茲出發,來到這座已經浸沐在晨光當中的島嶼。我們的第一站是位在下賴興瑙(Reichenau-Niederzell)的聖彼得保羅教堂(St. Peter und Paul)。
起初,我們無法在一片林蔭中找到她的位置,但在蜿蜒路徑中稍作摸索,便看到了一幢佇立在田園間,與近代的房屋建築比鄰而居的典雅教堂。教堂內的藝術風格也如同她的外觀,呈現出古典與近代交融的整體感。
賴興瑙的聖彼得保羅教堂的規模並不如其名。在歐洲,只要冠上聖彼得保羅之稱,通常都是赫赫知名的大教堂,然而賴興瑙的這座聖彼得保羅教堂規模卻不大。
它建於主曆九世紀,後因大火又拆毀重建,教堂祭壇前的壁畫是從1134年保存至今。壁畫共分三層,從上層到下層依序為福音書作者、十二使徒與十二先知。雖然如今只見斑駁的圖像,傳遞的是古舊福音,卻仍能穿越時空,在不同的世代裡發聲。
聖彼得保羅教堂內景
壁畫往上延伸,是十八世紀才添加的巴洛克風格天花板彩繪。古樸與華麗的交會之處便是一尊掛在木頭上的耶穌,而苦像的背後,讓我們看見得勝復活的基督壁畫;這是教堂藝術呈現的神學張力,苦難與榮耀的矛盾,死亡與復活的對立,都在耶穌身上找到了轉捩的契機!
聖彼得保羅教堂的天花板壁畫
「生命冊」對神子民的安慰
上個世紀,有人在這座教堂挖掘到「生命冊」。
這本「生命冊」原是一塊石板,上面刻著島上居民的名字。有的是修士,有的是信徒,不管是什麼身份,每個人的名字都平整地刻在石板上。十一世紀,當教堂重建時,這塊石板被翻了面,原本被刻上名字的那面就被另一個石板面取代,如此靜悄悄地躺在塵土中,直到半個世紀前才被發現。
這些曾活在歷史當中的信徒,雖因死亡而被世人忘記,但「上帝的生命冊」並沒有封存他們。
教堂前方的祭壇。
啟示錄二章17節說到:「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又說:「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啟示錄三章5節)
感謝神,地上一切的功名利祿至終會隨著時間斑駁、歸於無有,但對上帝忠心的子民,卻在神的生命冊上變得鮮明,永不被塵封!(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02346#ixzz4Zs1rihre
*承蒙作者及論壇報允許轉載,謹致萬分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