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史地地圖

出圖二 (019) 以色列人出埃及到西乃山 Exodus-from Egypt to Sinai   ( 原圖 )

路線行蹤

[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路線說明

1. 12:37 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

2. 13:20 從疏割起行到以倘安營。

3. 14:2 以色列人轉回,在比哈希錄前、密奪和海的中間,對著巴力洗分安營。

4. 14:21-2215:20 以色列人過海,又在曠野中走了三天,到了瑪拉。

5. 15:27 從瑪拉到以琳。

6. 16:1 從以琳到汛的曠野。

7. 17:1 從汛到利非訂安營。

8. 17:8-16 亞瑪力人來攻擊以色列人,但被擊敗。

9. 18:1-5 摩西的岳父帶了摩西的妻子和兩個兒子從米甸前來。

10. 19:1 以色列人從利非訂到了西乃的曠野。

*20章至31 傳十誡。

地圖說明

摩西於1486BC逃亡去米甸後不久,哈雪蘇去世,由杜得模西士三世(1482~1450BC)正式主政,當年想要殺摩西的可能就是他。他在軍事方面,經過十八次的戰役,將勢力擴展到敘利亞,直到幼發拉底河,他的軍隊穿越巴勒斯坦,船隻渡過地中海而到達腓尼基海岸。他的第一次戰役是他戰勝迦南諸王,這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這次戰役是靠近米吉多,打敗了集結在基低斯的喜克索人。此後三個世紀中,巴勒斯坦成為埃及的一省,迦薩、約帕、伯善、烏力茲諸城都已成為埃及的基地。但是埃及人並未干涉其他迦南城市國家的國際結構,只是要他們接受埃及的權勢,向埃及納貢,防護經過他們境內的道路,供應戰車,提供埃及軍隊之輔助部隊、食物及其他補給品等等。當埃及強盛之時,這種形式的統治相當的有效,一旦埃及內部有了問題,這個制度就會崩潰。由於戰事都是在夏天進行,在冬季則進行大規模的建築工程,主要的有方尖石碑的亞孟神廟。

待摩西從米甸回到埃及,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1446BC)的時候,當時的法老是亞門侯提二世(1450~1424BC),他為了平定迦南地的暴亂,曾兩次發動戰役,第一次是鎮壓加利利南部的示瑪,並且軍隊一直到達了幼發拉底河邊,但未成功的入侵美坦尼。在南方則擴張領土到了尼羅河第四瀑布附近的拿巴達。當時埃及的勢力到達頂峰,所以摩西要求他讓以色列人出埃及一事,實在是在向他蓋世的權威挑戰,自是非常的困難。

待法老王准許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以色列人就從歌珊地,也就是蘭塞地向疏割結集,先到以倘,再轉向北到北部的一處海邊安營。這一處的海實際上是地中海南岸的孟沙拉湖南方的一個湖汊,並不是紅海,因為紅海是在南方,現在學者都同意這是一個翻譯上的錯誤,英文的Red sea應該是Sea of Reed,就是蘆葦海。紅海的海水有鹽分,不能生長蘆葦,但孟沙拉湖的湖水是淡的,長有茂盛的蘆葦。過海後經過書珥曠野和伊坦曠野,路上幾個安營處的位置也有相當高的可信度,所以以色列人是在北部渡海,而不是在南方的蘇伊士灣或紅海渡海的。

出埃及的路線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傳統上認為是沿紅海的東岸南下,到西乃半島南端的西乃山,然後再轉向北行到加低斯。所以主要的活動地區是在西乃半島。

西乃半島位於紅海的蘇伊士灣和阿卡巴灣之間,幾乎全是沙漠和崎嶇陡峭的山嶺,僅有少數的綠洲,至今仍少有居民。但是在埃及一些興盛的時代中,特別是第十二、十八和十九王朝,這個半島曾被視為埃及帝國的重要地區,或是極具價值的屬地,他們在此大量採取銅、鐵礦、藍寶石等,極為成功,又從西部眾多的石礦坑中採取埃及巨大建築和雕刻所需的花崗石和粉紅片麻岩。所以此地區雖然不適人居住,卻因採礦需大量人力,所以有些區域曾被高度的開發,同時也有良好的道路配合大量的運輸。從聖經上看到,摩西在米甸的四十年中,曾到何烈山,就是西乃山下牧羊,他回埃及時,又取道經過西乃山,而且他的哥哥亞倫從埃及來迎接他時,也是在西乃山,他們行經的路線,與日後以色列人所走的路線十分接近,所以對埃及人和米甸人來說,西乃半島都不是一處陌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