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內頁

歐亞聖地之旅見聞():以弗所

圖、文◎陳吉松 (聖光神學院院長)

離開拔摩島轉到附近之撒摩(徒廿15),再坐船到土耳其西端之庫沙逹西(Kusadasi)。這時候地陪換了一位土耳其的小姐,為我們作土耳其西岸(土西)之遊作介紹。所謂土西之遊,實際上就是要走訪啓示錄的七教會——以弗所教會、士每拿教會、別迦摩教會、推雅推喇教會、撒狄教會、非拉鐵非教會,及老底嘉教會。我們一行一共走訪了六處教會遺跡,除了士每拿,因為車程不順,無法到訪外,其餘六處都能詳盡的遊覽學習,成果相當豐碩。

啓示錄的七教會的位置圖(來源:簡明聖經史地圖解)

以弗所為我們走訪的第一站。以弗所廢墟,位於現代土耳其西部Efes小村附近,故現名亦稱Efes。她在離現今名叫 Selçuk村莊西南約兩公里處,古代她曾是亞西亞最重要的城市。亞西亞是羅馬帝國在安那托利亞最重要的行政區。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大衛王時)就有許多希臘人在此定居,因此這地方深受希臘文化影響。許多希臘哲學家均在土西靠愛琴海附近居住,譬如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582– 500B.C.)就住在撒摩島。他就是幾何學中畢氏定理之發明人。此君名氣之響亮遍及環宇,全世界學過三角幾何的中學生對他應該不會陌生。

以弗所是一個很著名的古老城市。由於它的位置在蓋斯德(Cayster)河口,控制小亞細亞的貿易市場,又被稱為「 亞洲之寶庫」。以弗所最出名的還不在貿易,而是在於亞底米神廟。它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此廟長一二七公尺,寛六六公尺,高十八公尺,比一座橄欖球場或足球場更大。廟身共有一二七根柱子,由一二七個國王或部落酋長所送,全是大理石打造成的。亞底米雕像,據說是由天上落下來的(徒一九35)。事實上,被膜拜的這位女神並不一定就是希臘的亞底米,而是古代的多產女神(the Magna Mater) 或叫聖母(Great Mother) 。此「聖母」在以弗所何時被膜拜已無法考證。當希臘人定居此地時,這位多產女神就漸漸被視同亞底米。她的雕像並不美,是一座黑色、胸懷二十多個乳房、象徵多產的雕像。(圖示四)

亞底米女神

圖示四 亞底米女神

除了亞底米神廟之輝煌,許多人從地中海各地來膜拜之外,它也是經濟活動中心。因為古代廟宇也是一間銀行,許多有錢人來朝拜求生育外,也帶來不少財物,因此對當地經濟是一項很重要資源。

賺取朝拜者及觀光客的錢,是任何一個出名的城市居民不會錯過的。但是以弗所還有一項重要的生意,就是製造亞底米神銀龕。這項手藝是把亞底米神廟及女神複製出來,以便旅客攜帶回家膜拜或作為紀念品,讓這些朝聖客可以在家中重溫走訪亞底米廟之宗教經驗。

保羅在以弗所的宣教事工,就是面對這麼大的挑戰。但奇妙的是,保羅在以弗所待了差不多三年,整個城市情況有了微妙而明顯的變化;神龕生意逐漸蕭條;許多行邪術的人信了耶穌,而且焚燒邪書;符咒生意也一天不如一天;人們每天不斷聽見主的道,也看見並經驗上帝的大能。主耶穌的名受尊崇勝過亞底米之名。甚至有猶太人雖不信耶穌仍擅自奉耶穌的名趕鬼。照理說,來到福音曾經這麼興旺的以弗所,應該可以找到教會興旺的蹤跡,可是令人驚訝的是,教會本來在小亞細亞、阿拉伯、北非地區這麼興旺,後來卻消失得無蹤跡可尋。我們一行人所踏訪之處,除以弗所仍有許多觀光客外,大都一片死寂,冷冷清清的。蓓儷、智惠二姊妹頻頻搖頭嘆道:「怎麼會這樣?

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所有教會必須正視這個問題。我的硏習心得可歸納為五點,野人獻曝呈獻與各位讀者。

一、以弗所教會有一群渴慕學習真理的門徒。巴克萊(Barclay)教授提到保羅在以弗所的事工時,說:「 保羅從上午十一時至下午四時在推喇奴學房教授......。愛澳尼亞的城市裡,因為熱度的緣故,一切工作在上午十一時之前便得停止,一直要等到午後的時間才能重新開始」(使徒行傳注釋,一五五~一五六頁)。我們到了愛琴海附近的城市,如雅典,證實的確如此。這群熱切的門徒利用別人因白晝的熱度而休息的時間努力學習真理。他們付代價犧牲休息時間硏習上帝的話,難怪福音可以被傳開。這種熱切渴慕的心是不是後來的教會及今日台灣信徒所缺少的嗎?

二、面對這麼大,遍及全城的偶像崇拜的挑戰,紮實的信仰根基固不可缺,但是上帝也知道使用保羅行神蹟奇事證實所傳的道。換言之,真理的對決(truth encounter)及能力的對決(power encounter)在福音事工中均有其地位。主耶穌的事奉是如此,彼得的事奉也是如此,保羅的事奉也不例外。今天在台灣的宣教、佈道事奉中,難道我們只需真理的對決,不需要仰望聖靈的大能嗎?

三、福音真理不能有效的傳承,恐怕是當年小亞細亞教會無法延續到今日的極重要因素吧!看看保羅當年怎樣叮嚀囑咐提摩太要做好教會傳承的事工:「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二:2)。保羅囑咐提摩太要在福音傳承的這事,靠著基督耶穌恩典剛強起來。這意味著信仰傳承不是一件易事,需依靠主,把那忠心及善於教導的人找出來,訓練他,委託他。這節經文明顯指出四代傳承的同工:保羅→提摩太→忠心能教導人的人→受教導的人...。是的,時間最能考驗教會是否照主旨意去行,而基督徒父母如何將信仰傳承給兒女也是影響持續興旺的重要指標。

四、外在的困素。也就是公元七世紀回教在阿拉伯及土耳其的崛起。這個宗教與政治及人民生活緊密地結合,它對福音完全抵制,毫不接受。其排斥福音的態度,比羅馬的政治勢力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個因素再加上缺少前三項因素,使得福音在小亞細亞及阿拉伯終於消聲匿跡。導遊小姐告訴我們,現在土國宗教信仰是自由的,不像其它阿拉伯國家。但是回教徒卻佔了全人口99%,基督徒及猶太教只佔1%而已。

五、失去發光的見證。我們的主曾對以弗所教會的使者發出如下的信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那裡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裡,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啓二45)。發光有其歷史背景,根據考古挖掘,以弗所有當時小亞細亞最大的圖書館(Library of Celsus,圖示五),此館內藏3500個刻上的字畫,及大量之埃及蒲草手稿及20萬的泥版,故它被稱為「亞洲之光」。我們的主,用當時人所熟知之文化背景傳遞重要的信息:「若不悔改,我要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會不會以弗所教會剛建立時充滿主的愛,生活中有美好的見證,可是久而久之,愛心冷淡,因此失去發光的見證呢?

塞爾撒斯圖書館

圖示五 塞爾撒斯圖書館

這段話是對教會的使者說的(二1),這使者即今日教會的牧者,我們應該常向學生提起這事並提醒他們要忠於所托負的。

遊歷以弗所之後,想到主的道曾在此大大得勝,現在卻近乎絕跡,思潮起伏久久不能自己。

[原文載於:陳吉松著,《蛻變—從觀音菩薩的義子... 到神學院院長的心路歷程》,高雄:聖光神學院出版社,2007192-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