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地理專文

聖光聖經地理 Bible Geography

E4為什麼西弗曠野難有樹林?

呂榮輝

聖光神學院


一、問題的緣起

撤母耳記上2315說:「那時他(大衛)住在西弗曠野的樹林裡(和合本)

聖經原文為「David וְדָוִד at Horesh בַּחֹרְשָׁהin the midbar בְּמִדְבַּרof Ziphזִיף呂振中譯本作:「那時大衛在西弗曠野何列沙那裡」。新譯本作:「那時大衛住在西弗曠野的何列斯那裡」。英文的譯本有的跟和合本一樣譯為 "in a wood (樹林裡)" (KJV),有的與呂振中一樣譯為Horesh (何列沙:Modern, RSV, LivingNlV)。明顯的,這裡對希伯來文的בַּחֹרְשָׁה 這字有兩種的譯法:一是按字義譯為「樹林裡或wood」;另一按字音譯Horesh為地名。現在的問題是:哪一個譯法比較合適?

二、地理學的看法

西弗曠野這個地方,位於猶大山地的東坡,面向著鹽()海,比希伯崙的位置更偏南一點。這曠野,因為位於中央山地的「背風坡」,非常乾燥,年雨量僅不到l2英吋,屬於旱漠性的氣候;充其量僅偶有稀疏的灌叢而已,難有樹林的存在。因此將בַּחֹרְשָׁה為一「地名」(何列沙或Horesh),比譯為「樹林裡(in the wood)」,要來得合理。

三、為何一座山(),在同一海拔高度的背風坡,會比迎風坡更加乾熱?

要明白這個事實,應先知道氣溫的變化與海拔高度成反比:在兩種情況之下的三個不同的氣溫遞減率。在一般的情況之下,如果空氣沒有沿山坡而上、下移動,山坡的氣溫遞減率是:每當海拔高一千英呎,氣溫就降低了華氏3.5度。這叫做正常遞減率(Normal Lapse RateNLR)。但如果空氣因某種原因而向上昇,在這個情況之下,這上昇的空氣,會因為海拔越高,氣壓越低,而使得上昇的空氣團的體積在壓力較低的海拔而膨脹,這氣團由於體積擴大,本身的溫度就變冷一點,稱為而adiabatic cooling或「絕熱冷卻」。因此它的遞減率會比正常情況之下的NLR為大()。每上昇1000英呎,其遞減率為5.5 ºF。因為這時候,空氣中的水蒸氣並沒有凝結或被釋出,所以稱為Dry Adiabatic Rate(乾絕熱率)

當液體的水變成汽體的水時,它需要吸收熱能。據實驗,每一公克(g)液體的水、變成汽體的水蒸氣時,需要600 calories的熱能。當液體的水吸收熱能而成為汽體的時候,這些熱能並沒有化為烏有,它們是儲存在汽體的水蒸氣中。這些熱能叫做Latent Heat of Evaporation (蒸發潛伏熱能)

空氣含持水蒸氣的能力,與其氣溫成正比。帶水蒸汽的空氣再往上昇的時候,由於越往高空越冷的緣故,而降低其含持水蒸汽的能力。終於在某一高度(海拔)時,達到「飽和」;也就是說,在那個海拔以及在該空氣溫度的情況之下,空氣中水蒸氣的成分達到100%。如果含水蒸汽的空氣再升高海拔,或者再冷卻,就會突破飽和點。在這情況之下,這空氣中的含水比,就會超過100%。這超過100%多餘的水蒸氣,就會被擠出來,使得原來在空氣中看不見的水蒸氣,「凝結」成為看得見的水蒸氣,稱為雲或霧,或終於成為雨、露、霜、雪、雹等等。

當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的時候,原來潛存在水蒸氣中那「蒸發潛伏熱能」就被釋放出來,成為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凝結潛伏熱能」,這團帶水蒸氣的空氣,在往上昇到超過「飽和」點的高度(海拔)之後,其中的水蒸氣就被釋出,凝成水珠。這時LHE也被釋出成為LHC。這些被釋放出來的熱能,就自然地加熱於帶著它上昇的空氣,因此這團空氣溫度的遞減率就變低(),每1000英呎冷卻率為3.2 ºF,稱為Wet Adiabatic Rate (濕絕熱率)

但當這團帶水蒸氣的空氣上昇時,尚未達到飽和點以前,當然不會釋出水蒸氣,也不會釋出「蒸發潛伏熱能」,更沒有潛伏熱能可以暖和這空氣。其冷卻的率,就如前述,是每1000英呎冷卻5.5 ºF,稱為Dry Adiabatic Rate (乾絕熱率)

附圖:氣溫的變化與海拔高度

Normal Lapse Rate正常遞減率:3.5 ºF/1000英呎

Wet Adiabatic Rate濕絕熱率:3.2 ºF/1000英呎

Dry Adiabatic Rate乾絕熱率:5.5 ºF/1000英呎

Latent Heat of Condensation凝結潛伏熱能:80 ºF→45.2 ºF

Latent Heat of Evaporation蒸發潛伏熱能:45.2 ºF→89.2 ºF


假設一團帶水蒸汽的空氣,在海平面高度時的氣溫是80 ºF,它在往東移動的時候,碰到一座高達8000英呎的山擋住去路,這空氣團就會沿著山坡(迎風坡)而上昇。這空氣的溫度,就按每1000英呎5.5 ºF DAR而下降。當這空氣團上昇到4000英呎的高度時,它的溫度就會降到:80 ºF - 5.5 ºF × 4000F = 80 ºF -22 ºF = 58 ºF。如果在海拔4000英呎時,這空氣恰好達到飽和(這空氣的含水量達到100%),當這空氣團繼續上升時,它就會釋出本來看不見的水蒸氣而成為雲霧。

如果這空氣團繼續上升到8000英呎的山頂,從4000英呎到8000英呎的降溫的情況,是按著Wet Adiabatic Rate,所以到達峰頂的氣溫是:58 ºF – 3.2 ºF × 4000F = 58 ºF – 12.8 ºF = 45.2 ºF

這團空氣之所以上昇,是因為山障的緣故;到了山頂,因為再沒有障礙,這團空氣很自然的,就會順著背風坡而下降。下降時,因為這團空氣以前在迎風坡上時冷卻成雲,再以雲雨形狀釋出,所以當它在背風坡下降時,就會按5.5 ºF / l000英呎的DAR而增加溫度,所以當它到達背風坡的海平面高度的時候,它的溫度是:45.2 ºF + 5.5 ºF × 8000F = 45.2 ºF + 44 ºF = 89.2 ºF,比原來在迎風坡同樣海平高度時的溫度(80 ºF),高了9.2 ºF

四、問題的答案

這在背風坡下降的同一空氣團,不但溫度比前高,並且非常的乾燥;不但不可能降雨,更因為乾熱的緣故,當它沿著山的背風坡下降時,就會吸收地面的水份,使得背風坡的地表更加的乾熱。因此位於中央山地背風坡上的西弗,就成為乾熱、沒有樹林的旱漠曠野。

因此בַּחֹרְשָׁה這字,應譯為「地名」,而不應按字義譯為「樹林」。至於要譯成什麼樣的地名,英文譯成Horesh最為方便,也沒有問題。中文的幾個譯名就有問題了:呂振中牧師譯為「何列沙」,比他更晚出版的《新譯本》,則譯成「何列斯」,還有《現中修訂本》譯為「哈列」。因為這些都是按字音而翻譯的,我覺得如果要音譯,就應該翻譯為「何瑞旭」,因為這音最接近 בַּחֹרְשָׁה 。要譯成「何列沙」也可以,因為它有sh的音,但「何列斯」的「斯」字只有s音,不太好。至於譯為「哈列」的,不但因為與原字音差距最大,並且在前一章,撒上225,有一稱為「哈烈」(Hareth)的地方,為避免混淆,不應採用。

[資料來源:呂榮輝,《聖經地理導論》2011講義, pp.177-179]

[相關文章連結]

呂榮輝:撒上23:15西弗曠野樹林的翻譯


資料來源 : 聖經地理導論 pp.177-179
刊登日期 : 2012/07/24